攝影

郭婞淳的兩張照片
時尚攝影並不只是一種攝影類型,而是一種風格。雖然郭婞淳的照片同時鬆動了大眾眼中的時尚模特兒形象與運動員的刻板形象,但真要...
影像的韻律:從「臺灣的模樣」看台灣文化形構
面對台灣攝影史建構的動態過程,「臺灣的模樣」往復於影像與影像間獨特的節奏,將影像如詩篇般編織,並以獨特的手法開展影像展示...
再繪無人知曉的歷史:李立中「夜間飛行—台灣空戰記事 終章」
在李立中這些年來的這些作品中,最有趣的莫過於觀察他如何完成從歷史與文化議題到美學創造之前的轉化過程。一方面,賽鴿及其生物...
藝術與社會:攝影,從戰時人文攝影、新聞報導到藝術書刊
二次大戰爆發時,許多雜誌都紛紛停刊,許多歐洲攝影通訊社也停止營運。然而,戰事也為攝影創造不少新的契機,例如,李.米勒(L...
攝影、災難與情感行動
攝影總是獵奇,攝影總是對災難充滿興趣。每年世界新聞攝影的得獎作品,總少不了戰地裡哭泣的小孩,或是火災現場的消防人員,彷彿...
【小典藏|新鮮事】偏鄉小孩攝影展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行動導覽語音平台線上展出
從觀賞作品中可以發現學生的主題都來自周遭熟悉的人事物,雖平凡卻各有不同的創意與故事。這些孩子經由學習攝影過程中培養了藝術...
鏡子問題的幾道線索:對歐文斯藝評的一些延伸
人的活動和意識範疇,以及某些不可理解的、不可控制的部分,都在鏡子那關於分離的「律法」中,挑戰我們的知識和詮釋方式。
攝影訪談輯3─王俊傑
擺盪於現實與幻象之間的距離,王俊傑以其獨特的影像語言,在畫面佈局中呈現不同層次的敘事,夾帶著在地性的媒體寓言,並以疏離冷...
後現代攝影:博物館化與棕色風潮
今時今日,引領意見的學者多主張後現代主義的內涵其實離不開攝影。「應用攝影」曾因為其平民化、易操作、內容導向的特質,長期被...
PROVOKE:挑釁還有力量嗎?
《PROVOKE》在今日的意義是,它提醒我們所謂的攝影或是藝術,只是世界和自我之間的碎片。而《PROVOKE》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