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駐村
【我重生了】「我是正在扮演策展人的一位藝術家。」—— 陳政道與邁入十週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從作品數量來看,陳政道算是產量不多的創作者,但近十年來推動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長期創作。這個...
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協會理事長洪秉綺談「看不見的溫柔:2021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工作坊」
從對內盤點檢討自身對他者的「看不見」出發,今年TASA年會拉出他者「看不見」的多重意涵,擴充實務操作的教戰守則。綜觀眼睛...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舉鏡自照的生命層疊與歷史書寫B面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不再是「舉起鏡子迎上他者的凝視」,以綠島為鏡,可謂直接推翻了既定的主客預設。顯像的「空白之石」從來...
她/他是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的「藝術現場」辯證
相較於國內外其他進駐選項,登島進駐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在地連結之彰顯與人權議題之回應,更隱含著一股逃離的拉力,牽動著本外島過...
【印度駐地日誌】缺乏藝文補助機制下的藝術機構與藝術人生
2019年7月到10月間,我在印度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駐地計畫,從德里開始,造訪了位於喜馬偕爾邦與查謨—喀什米爾邦的藝術機...
創發多元與包容的典範:李曉雯與徐異宸談「微笑的遇見:2020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駁二浪宕計畫」
「微笑的遇見:2020藝術進駐聯盟年會暨駁二浪宕計畫」將於11月6日至8日在駁二盛大登場。近年年會愈加轉向藝術行政主體,...
【台灣當代藝術之方言的書寫與實踐】相遇與等待過程中的文化再製
在藝術創作中,說話本身也許就像是一系列讓語言生成機制失效的實踐。藝術家在能夠說出主(族)語之前,似乎早已暴露在某種文化主...
從歐盟Studiotopia「藝術與科學」跨領域計畫,談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
科學研究雖然象徵理性與客觀,但是往往很多時候會因為歷史文化跟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出文化差異性。而當藝術家與不同區域的科...
【印度駐地日誌】踩在藏人流亡陰影裡的唐卡藝術
2019年7月到10月間,我在印度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駐地計畫,從德里開始,造訪了位於喜馬偕爾邦與查謨—喀什米爾邦的藝術機...
當過渡成一種狀態,藝術如何可能:板橋435藝文特區和「泥淖,還是潮間帶?」特展
「435藝術家工作室」發展至今,已累積了六年的藝術能量,讓駐村藝術家們開始思考,是否應回頭檢視開放「閒置空間再利用」和建...
文章導覽
1
2
登入
註冊
記住賬號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使用社群網站帳號快速登入 / 註冊
Enter something special:
我已閱讀並同意網站的
服務條款
,並同意按照
隱私政策
存儲和使用我的個人數據。
新增帳號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您將收到帶有設置新密碼的郵件。
重設密碼
回到登入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特別報導
藝術新聞
藝術關鍵字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