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父子三人聯手並進:李敦朗帶領亞洲藝術中心勇闖國際

父子三人聯手並進:李敦朗帶領亞洲藝術中心勇闖國際

亞洲藝術中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父子二代聯手,李敦朗與其子李宜霖和李宜勳組成的金三角。而1982年成立的亞洲藝術中心迄今已37年,而後更規劃臺北、上海、北京三地的據點經營,切分出「亞洲藝術中心」、「A+ Contemporary」和「ArtTrend」三個品牌 ,可說已具備「陸海空並進」的競爭優勢。
臺灣藝術家進軍國際,雕塑家李真的成果應該是近年的成功案例,而這無疑是亞洲藝術中心居功厥偉。亞洲藝術中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父子二代聯手,李敦朗與其子李宜霖和李宜勳組成的金三角,不僅是分工明確,更為華人藝術產業界留下經營典範。
走訪亞洲藝術中心,看見李敦朗和李宜勳父子以亞洲藝術中心品牌跨足海峽兩岸的佈局,他們更為擠身國際藝壇全力以赴。1982年成立畫廊迄今已37年,是兩岸三地最資深的畫廊之一,規劃臺北、上海、北京三地的據點經營,切分出「亞洲藝術中心」、「A+ Contemporary」和「ArtTrend」三個品牌 ,可說已具備「陸海空並進」的競爭優勢,亦令同業欽羨。
李敦朗(中)與兩個兒子李宜霖(左)和李宜勳(右)組成的金三角,三人分工明確、共同經營畫廊品牌。(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現年76歲的李敦朗是臺灣藝術產業界的元老之一,除了創辦亞洲藝術中心,他同時是藝術產業中罕見、科班出身的畫廊經營者。帶領畫廊挺立過藝術市場的榮枯,且有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未來發展極受看好。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畢業的李敦朗,跨足出版、拍賣、廣告、保險等不產業,既有藝術專業,又有跨行經驗,因此比同業更能展現靈活變通、借力使力的能耐,在漫漫的畫廊經紀路上運籌帷幄。他廣結善緣的個性,勤於出席藝術院校活動,熱衷參與社群團體,是少數能深入企業集團,成為企業奧援與穩定支持的畫廊之一。李敦朗投身藝術產業的座右銘:「熱忱、善良、誠信、機緣、專業、勤奮。」
李敦朗投身藝術產業的座右銘:「熱忱、善良、誠信、機緣、專業、勤奮。」。(簡秀枝提供)
李敦朗不斷反求諸己,認為:「經營藝術產業,不完全是求名,更非求利。」李敦朗解釋,藝術產業是經營「人」的行業,不管是藝術家或收藏家,無一不重視有溫度的互動。文化產業重踏實勤懇,當李宜霖與李宜勳相繼完成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碩士學業,學得金融、精算與行銷返國後,李敦朗與兒子長談藝術產業的未來,並耳提面命告訴他們,人生有許多選擇,只不過一旦投身藝術產業,將會是辛苦歷程,然而即便賺不了大錢,卻是獨具意義的行業。李敦朗特別以「Job」與「Career 」的區別,來解釋其中的差異,把藝術當作生涯規畫,文化的底蘊與人生價值的使命感使然。最終,李宜霖與李宜勳兩人皆決定在畫廊產業努力,積極投入的同時也巧妙分工,以流利的語言優勢、財經背景的養成眼光,活化亞洲藝術中心的經營。「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兩人,帶領臺灣藝術家勇闖國際,是臺灣藝廊二代接班行列中難得的人才。走過37年的畫廊歲月,亞洲藝術中心見證臺灣藝術產業興衰,也參與中國畫廊從零開始置建起來的歷程。近年,李宜霖和李宜勳更學習國際畫廊與拍賣公司運作,讓畫廊工作更向外拓寬。
提起早期李敦朗主理的亞洲藝術中心,其中幾件事讓外界特別印象深刻。例如,李敦朗合資經營過《藝術貴族》月刊,可說是先見之明。但是在臺灣經營藝術媒體,過於小眾、發行幅員有限,除非能得到官方出版奧援,否則入不敷出。而李敦朗也在出刊幾期後,便就此打住。又如,1990年底,李敦朗加入建築師白省三所創立的傳家藝術拍賣公司,率先引領臺灣從第一市場(畫廊)跨足第二市場(拍賣),主打臺灣前輩和中青輩藝術家作品的路線,在當時可說慧眼獨具,蔚為風潮。翌年起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接續扺臺,寫下20世紀末臺灣風光的藝術市場交易史。然而,稅賦、隱私等困擾,加上內部股東意見紛雜,李敦朗也是點到為止,也因此預留了日後與國際拍賣公司合作的經驗與默契,讓亞洲藝術中心的經營,有著更為靈活的架勢。另外,最難得的經驗是,李敦朗擔任過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營業處主管,還有東盟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成衣廠廠長、國華廣告公司美術設計等,乍看之下好像與畫廊產業沒有直接關聯,卻是成為豐富他人生、訓練其智識的歷程。尤其,李敦朗活躍在不同社交群體,贏得跨界人脈支持,所以在畫廊的展售上也保持著常勝軍的活力。
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敦朗。(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亞洲藝術中心是最早替高行健舉辦展覽的畫廊之一,左起:李宜勳、李敦朗、高行健與李宜霖合影。(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許多畫廊業者,總是以「打帶跑戰術」因應,沒有真正作長遠規畫。反觀懂得投資奧妙的李敦朗,選擇打長遠仗,他對畫廊空間最基本的的安排是以買斷為前提,不管是臺北建國南路的一館、大直樂群二路的二館,都是李家自有資產,而且,只要是相連空間有出讓,便購下擴建加大畫廊空間。此外,對於藝術家的選擇與代理也是如此,擇優選良無比精準,當然,該中止就中止,也理性嚴厲以待。因此,庫房內的作品存貨價值連城,成為亞洲地區不常見的收藏型畫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李敦朗非常相信機緣。談到機緣,李敦朗有講不完的故事與回憶,而且都牽涉著那些響叮噹的大名人。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房地產投資的先知先覺與恰到好處,是各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他在中國,低進介入的時機選擇,早人一大步的收網盤算,完全見好就收的投資眼光成為針對中國投資的成功案例,令外界嘖嘖稱奇。李敦朗也有過大企業家李嘉誠提擕的經驗,堪稱高手過招。大約20年前,李嘉誠征戰天下之餘,也有鄉里回饋的計畫,例如他贊助汕頭大學新建管理學院,另外在嶄新的校園中希望加置藝術雕塑作品,以美化環境。於是敦請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胞妹金董建平代為物色。金董建平經營香港藝倡畫廊,經常往返港臺之間。古道熱腸的李敦朗見了金董建平,知道該項義舉,立即把朱銘介紹給金董建平,也陪她參觀朱銘工作室,預鋪了日後的合作善緣。
左二起:吳冠中、李敦朗、郭倩如、朱德群、趙無極於巴黎合影。(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2000年李嘉誠派了一級秘書來臺,直接循線找上李敦朗,從此臺灣的亞洲藝術中心成為李嘉誠集團打造汕頭大學的藝術智囊,李敦朗被邀請為座上嘉賓,安排參觀汕頭大學新建完成的校區。讓李敦朗記憶猶新的是,外型謙和平實的李嘉誠到了現場,除了向熟識貴賓致意之餘,對於來自臺灣的陌生的臉孔也沒有失禮,他主動前來跟李敦朗握手寒暄。當了解李敦朗的背景後,便徵詢他如何用藝術品妝點校區,甚至請出建築設計師一起討論。由於汕頭大學管理中心處在大湖邊,有個土壩蓄水池。具備設計美學素養的李敦朗,發現藝術作品與大自然融合的可能性,大膽建議建築設計師,在湖上打造平臺,讓朱銘的《人間群像》矗立在平臺上,展現藝術在人間的極致。結果,這個需要大動土石的意見,被全盤接受,朱銘百態人生的站立雕塑立即被下訂,而且一訂就是14尊,簡直讓人喜出望外。若干年後,只要到訪汕頭大學,對於特別墊高打造的藝術平臺,站滿了的朱銘雕塑群像,栩栩如生。大企業家李嘉誠的親民形象,李敦朗烙印在心,他曾從企業家傳記中讀到「李嘉誠認為合夥工作辛苦,因此總是厚待夥伴,堅持一定要比該給的比例,多給一分」。這種胸襟,令李敦朗深受啟發,讓他在逐步放手交班的日子?,也對周遭人,更懂得善待與分享。
又如,中國美院(杭州藝專)校友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都是傑出校友,也是近年藝術市場的寵兒。李敦朗跟這些藝術明星,都有過交集,尤其難得的是,他擁有一張「杭州藝專三傑」合照,打破他們王不見王的不合傳言。那是1998年3月18日的陳年往事,李敦朗到巴黎拜訪畫廊當時合作的藝術家朱德群,午餐前,朱德群告訴他,老同學吳冠中剛從西班牙抵巴黎,問他可否邀請吳冠中父子一起用餐。李敦朗一口答應。「人在巴黎,有吳冠中與朱德群,怎麼可以少了他們的老同學趙無極?」但倉促聯絡,沒有辨法及時接通趙無極電話,大家當時都很惋惜。然而,當他們一夥人,進入巴黎香榭大道一家二樓餐廳,沒想到一個轉身,趙無極正在隔壁桌用餐,老同學重逢在巴黎餐廳,得來全不費功夫,因此留下李敦朗與杭州藝專三大巨頭合影的珍貴照片。當外界稱「趙無極與朱德群」有心結時,李敦朗有照片為證,總是振振有詞,主動粉碎他們「不同框」的負面傳言。
左起: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與李敦朗在巴黎留下歷史性會面的一刻。(李敦朗提供)
一生以孤獨為創作靈感的已故藝術家王攀元,最初被帶進藝術市場,也是李敦朗的功勞。1990年代,李敦朗透過宜蘭裱框店游姓老闆的介紹,認識了蟄居宜蘭的王攀元(1909-2017)。這位從1949年隨軍隊來臺,從此病逝臺灣的108歲人瑞藝術家,畫作意境崇高,無言訴說著大時代分合下的思鄕與孤獨感,感動不少客居他鄉的遠地遊子。生前,滿口鄉音的王攀元,很不容易溝通,但李敦朗從群展中,一眼看到王攀元孤清淡雅的作品,感動不已也愛不釋手。因此克服一切溝通障礙,先邀請王攀元到臺北亞洲藝術中心參觀,讓當時已經78歲的藝術老園丁,放心地釋出畫作,作成首次展覽,分享藝術同好。果然,王攀元在亞洲藝術中心的首展,打開了鎖閉中的王攀元心房,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看完展覽,在感動地購藏了四幅作品後,於1992年,力促誠品畫廊把王攀元納入代理行列,而1994年形而上畫廊黃慈美也跟進展出,共譜藝術良緣。
談到亞洲藝術中心的機緣,少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這不只是機緣,還李敦朗識人惜才、忠於友朋的寬厚胸襟與獨到眼力素有「媒體英雄」美譽的文化界大老高信疆(1944-2009),是高行健文學界的知音,引薦不少高行健的文學作品在臺灣出版。對於高行健空靈水墨創作,他也是先知,一股勁想推他進藝術市場。
高行健《形影不離,》水墨、畫布,130x97cm,2016。(藝術家與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然而隔行如隔山,時任中時副社長的高信疆有心無力。一回他邀請李敦朗到辦公室小坐,一進門,李敦朗就看到書香四溢的60坪書屋,有不少水墨作品,或掛在牆上,或堆放隅角。李敦朗以職業性的敏感度,逐件欣賞,煞那間,他為眼前的黒白畫面所吸引。李敦朗形容他與作品的相遇,有著一見鐘情的浪漫,彷彿是遙遠夢境,又如蒼涼洪荒,讓他聯想到日本中篇小說作品《灰坵之女》,心嚮神往,欲罷不能。高行健當時已有不少文學作品在臺灣出版熱銷,但沒有人把他當藝術家看待。李敦朗不但慧眼獨具,接受作品的寄存,同時自1998年起,在亞洲藝術中心為高行健辦個展。但最初,展覽並未受到好評。
李敦朗回憶往事,高行健對自己期望很高,為了個展專程來臺,住在師大教職員宿舍。畫廊好意為他安排三日午宴,以高行健、高信疆和李敦朗共同具名,廣邀藝文、收藏界人士與宴,結果連續三天都坐不滿半桌,除了吳興國、李昂、陳長華曾賞臉出席外,完全「等嘸人」,讓掛名主人的三人困窘難過。高行健每天在畫廊苦等知音,但都倖倖然回宿舍,讓他很是心疼,每天在畫廊都努力找話題聊天以打破沉悶。對於展覽實績,李敦朗透露,當時只賣出兩幅1才多小畫,4萬元1才,打8折,畫廊的淨收入只有1萬6千元,比起昂貴的畫廊開銷,根本是入不敷出,但是為了才子俊士,他忍痛吸收。
高行健入圍諾貝爾文學獎,是從1997年開始,逐年接近獲奬門檻,直到2000年才一舉擊敗競爭對手,摘得桂冠。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持,一夜成名,李敦朗感慨地說,國際新聞公布消息後,臺灣媒體追著他要資料。2000年10月17日,亞洲藝術中心再為高行健舉辦個展時,建國南路上整排SNG車待命,畫廊內部擠得水洩不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高行健的藝術,隨著國際的露出,逐漸受到重視。2003年法國馬塞年,主辦單位從50幾座法國新舊教堂中,挑選了座古蹟教堂,作為活動地點。全白佈置的偌大空間,為高行健作專展,肅穆空靈有如神蹟降臨,舊雨新知,近悅遠來,在法國造成很大轟動,連聯合國秘書長都親臨現場。經歷了國際活動,高行健成為藝術界遺珠,巴黎知名畫廊Galerie Claude Bernard也介入高行健的海外作品代理。身為亞洲總代理的李敦朗與有榮焉。他的先見之明,不但見證高行健受到國際重視,在馬塞年被風光禮遇,同時他也成為法國畫廊讚美的對象,因為克勞德.貝爾納畫廊(Galerie Claude Bernard)老闆,豎起大姆指對他說,「您(李敦朗)比我們都有眼光!」
高行健《展望》,水墨、畫布,100x100cm,2016。(藝術家與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亞洲藝術中心不只打造高行健成為傳奇,李敦朗父子經營李真的成就,更令人嘆為觀止。接觸李真,是2003年的事。李敦朗說,因為答應北京藝博會董夢陽參展,在思索挑選雕塑藝術家時,因為前合作對象朱銘,由其家族收回經營權,不再與外部畫廊合作,甫結束與臺中大河畫廊經紀關係的李真,雀屏中選。從參與2003年北京藝博會的「試展」後,合作愉快,2004年正式代理簽約,迄今已過了16年,留下美好的合作紀錄。
李真《神經.私設天堂》裝置,尺寸因空間而異,2017。(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李宜勳透露,以大數據統計,81歲的朱銘(1938年出生)累積的拍賣成交數,截至目前為1,252件,累計成交金額55億元。反觀56歲的李真(1963年出生)已有220件作品,在國際拍賣市場成交,留下10.42億元的成交紀錄,是華人雕塑界的後起之秀,潛力無窮。細數這16年來,亞洲藝術中心如何把體積龐大、沉重量體的李真雕塑,推向全世界,可說是奇蹟,也備極艱辛。除了場租、保險、運輸等資金投入不貲外,投石問路、爭取重要國際美術館、機構的青睞也堪稱不易,交涉過程苦不堪言,但總是為臺灣藝術家走出去,寫下彌足珍惜的耀眼篇章。根據資料,1981年畢業於大甲高中美工科的李真,個展紀錄傲視同儕:包括:「古往今來——李真個展」(震旦博物館,上海,2018)、「『世』——一場自願非願的遊浮」(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2017)、「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14)、「華人藝術紀——李真文獻展」(亞洲藝術中心,臺北,2013)、「既重又輕——李真2013巴黎凡登廣場大型雕塑個展」(凡登廣場,巴黎,2013)、「造化之不生不滅:千歲與草民」(弗萊伊美術館,西雅圖,2012)、「大氣——李真臺灣大型雕塑首展」(中正紀念堂,臺北,2011)、「李真:精神.身體.靈魂」(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2009)、「神魄」(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08)、「尋找精神的空間」(中國美術館,北京,2008)、「虛空中的能量」(威尼斯未來展望美術館,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07)。群展包括:「佛陀.中國v甘肅省博物館藏早期佛教文物展」(蘇州博物館,蘇州,2019)、「文兮歸來——中國當代藝術展」(深圳美術館,深圳,2016)、「蛻變——中國-義大利當代藝術雙年展」(馬奈草地美術館,北京,2016)、「枕流漱石——當代文人藝術展」(亞洲藝術中心,北京,2015)、「文化.精神.生成」(威尼斯莫拉宮殿,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3)、「中國當代藝術前沿展 1966-2006」(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哥本哈根;以色列博物館,耶路撒冷,2007)、「威尼斯第十屆國際雕塑及裝置大展OPENASIA」(威尼斯,2007)、「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國際展」(當代藝術館,臺北,2004)、「威尼斯第七屆國際雕塑及裝置大展OPENASIA」(威尼斯,2004)、「無疆界的中國——華人當代藝術聯展」(蘇富比曼哈頓總部,紐約,2001)。其中,李真的作品也廣被美術館與機構典藏,包括高雄市立美術館、日內瓦奧蘭斯卡基金會以及許多重要私人藏家,是極少數以臺灣藝術家身分,闖蕩國際藝壇有成,地位舉足輕重。而亞洲藝術中心的策略行銷與重資推廣功不可沒,在毫無前例可尋的情況下,可以如此成功經營李真國際版圖,可說是朱銘之後,最受矚目的嶄新紀錄。
李真《無憂國土》,銅,451x133x243cm,1998。(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
藝術家李真、李宜霖(左)、李宜勳(右)與李真的雕塑作品合影。(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李宜勳補充說,由於家族擁有全部股權,可以明快做決策,亞洲藝術中心目前已悄悄轉型為「冒險型畫廊」。他認為,藝術經紀人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幫忙藝術家完成夢想,李真就是他們全力扶植的藝術範例。李宜勳如數家珍,他說,打從2007年參加威尼斯戶外展,畫廊斥資1,600萬元,首次打開了李真的知名度。 2009年前往新加坡,從新加坡美術館的室外展廳,延伸到新加坡博物館,也是跨國協調的成功案例,不光是投注金額龐大,還動用新加坡經濟部長夫人的人際關係相挺,才得以事成。2011年,於中正紀念堂戶外廣場推出大型雕塑展,是李真在睽違臺灣若干年後重返自己的土地,當時作品造價達新臺幣1.5億元,對畫廊來說都是沉重的考驗。
亞洲藝術中心總經理李宜勳。(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眼看兩個兒子,越來越駕輕就熟,李敦朗也越來越懂得放手,旁觀兒子們為畫廊帶來的轉型新契機。在現當代部分,「海外華人」軸線是主力,深度挖掘因為二戰離開中國的藝術家,尤其以1950年代末在臺灣崛起的五月、東方畫會為主,同時,還把此一現代藝術版圖擴及東南亞的南洋畫派以及代表戰後日本的物派,亞洲藝術中心爬梳藝術史的真誠甚受好評。同時,配合蹲點30多年的藝術產業生根,亞洲藝術中心推動「研究出版」與「展覽」雙軌並行,將不同時代賦予藝術家的創造力,以及藝術家再現時代精神,留下最忠實紀錄。
亞洲藝術中心北京總經理李宜霖。(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位於上海的亞洲當代藝術空間(A+ Contemporary),遊走兩岸當代藝術界,成為挖掘兩岸當代藝術菁英的重要平臺,黃榮法、陳熹、陳彧凡、胡為一、彭奕軒等,其代理的藝術家們個個厚實有力。
由於一分為二,亞洲藝術中心在爭取文化部產業贊助,或是參與國際重要藝術博覽會,可以分佔兩個展場,受到加倍的注意與助力。當然,兩倍的曝光,也要有投注兩倍成本的準備,亞洲藝術中心高人一等的推廣、銷售能力,也從中看出端倪。值得一提的是,亞洲藝術中心於2016年推出「Art Trend」,所謂「One Stop Shop」,所謂亞洲現當代藝術市場先驅數據庫。這除了展現兩位留學海外的李宜霖、李宜勳兄弟,把在研究所習得的金融、精算、行銷能力,充份應用藝術產業之外,同時達到轉型畫廊的多元服務與產業升級目標。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近年李家父子深耕收藏群的良苦用心,亦讓許多重要企業人士成為亞洲藝術中心勇闖國際的強力後援。
ArtTrend,這個專精亞洲的藝術拍賣資料庫,保持拍賣訊息的及時更新,又有簡潔的頁面、簡單易懂的圖表數據,貼進華人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即時拍賣紀錄的更新、使用數據影響與藝術家影響力的鋪陳,以及對大眾所關注的拍品提供指標性參考數據,這就是藝術市場重要數據展現。把當年李敦朗籌辦《藝術貴族》的苦心,在學有所成的兩個海歸兒子的努力下,蛻變轉型出新的藝術市場影響平臺,也是在第一、第二級藝術市場逐漸模糊化後的現在,一個重要的運作平臺。依據大數據為憑,也是亞洲藝術中心邁向未來競爭的立基所在。
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敦朗(中)與其子李宜勳(左)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右)。(本刊資料室)
政治人物需要粉絲,選舉期間,總是會不經意強調粉絲團的重要性。藝術產業何嘗不是如此,藝術家背後的藏家團,是人脈、熱度、資金的大本營,國際畫廊對藝術家背後鐵粉的經營滴水不漏。而李宜霖和李宜勳兩人深得其中奧妙與精髓,以不落俗套的藝術數據庫營銷,可說是智中之智,把臺灣畫廊界的紅海競爭關係做了完全地切割,目前亞洲藝術中心完全是「奠基兩岸,放眼國際」,不但要坐穩臺灣藝術產業界一線、名列前矛的重要畫廊位置。同時,開始向國際畫廊發出競爭訊號,有心在未來的日子?,成為亞洲地區不可被忽視的在地代表畫廊。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右)訪問亞洲藝術中心負責人李敦朗(左)。(本刊資料室)
收名畫、啖美食,彷彿是古今中外上層社會的專利,亞洲藝術中心也不落人後,目前已經擁有兩個高級餐宴地點。其中,位於大直樂群三路的「IRON CHEF TEPPANYAKI」最具代表性,200坪嶄新空間,把「藝術生活化」作了極致呈現,鐵板教父謝樂觀以40年的頂級美食餐飲經驗相挺,空間中則有高行健、莊喆、楊識宏、李真、朱為白、馬白水、陳庭詩等人的知名畫作一字排開。拍賣熱季、藝術盛會之後,一批批頂級收藏家聚集,名廚佳宴、口頰留香,藝術話題下賓主盡歡,亦一步步改寫著臺灣的藝術收藏文化,而亞洲藝術中心即是其中的超級領航人。全球化、AI化之後的臺灣藝術產業,必然重新洗牌,李敦朗帶著李宜霖和李宜勳,以親情作基礎的同舟共濟,在藝術產業的道路上齊進。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1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