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密室裡的「李氏陶瓷史」,探訪清翫雅集李明德的收藏「家」

密室裡的「李氏陶瓷史」,探訪清翫雅集李明德的收藏「家」

清翫雅集,收藏世界最富盛名的華人收藏團體,第14屆理事長李明德,今年1月由林木和手上接任。清翫雅集的每一位會員,每一位理事長,都是收藏圈裡跺腳會地震的指標收藏家。李明德,這位以文物收藏知名,亦跨足現當代藝術收藏領域的新任清翫龍頭,讓我們再次細讀他的收藏哲學,他的藏品觀。
好久以前就聽過收藏家李明德的大名了,一回,一位著名古董商這樣談起他:「我所熟識的收藏家個個都很強,但是我特別欽佩李明德,他的收藏策略很精準。早期古玩圈對瓷器品項仍吹毛求疵的時候,他的觀念就跟人家不一樣,重視作品藝術性,只要東西美、有代表性,就算略有小傷都能接受,因此用相對合理價錢買到許多名品。近年收藏圈對瓷器品項的要求已不像過去那樣不近人情,在明清官窯瓷器價格大漲的情況下,我略一估算,恐怕他的保值性是最高的。」「更厲害的是,他在瓷器大漲的情況下,又默默地擴張自己的守備範圍,提前把觸角延伸到一些還沒起漲的品類,如佛教造像、銅器、雜項等精品,一來一回,絕對是當前古董收藏圈的贏家。」
雖然,當時這位古董商是用投資的角度來作評價,然而收藏家通常更重視藝術性或文化價值,對藝術品的態度帶有一些理想性格,或許沒有那麼在意投資報酬率。但是一個藏家能夠同時在收藏內容、投資理財兩方面都獲致成功,無疑是藝術收藏時最為理想的情況,這點李明德可說做了極佳的詮釋。他的收藏既廣且精,當中又以陶瓷收藏最為人所稱道,自唐代以降的各種典型器類、宋代名窯、元代青花、明清官窯等收藏都已成系列,蔚然大觀,其餘如琺瑯器、銅器、漆器、佛教造像等亦是重器連連。
李明德夫婦伉儷情深,收藏路上攜手同遊。圖中購自古董商Eskenazi的宋〈山西木雕菩薩〉已被中國大陸列為海外遺珍。(攝影/曾裕洲)
李明德的世界級密室
李明德所經營的瑩久企業位於台中,以銑鐵為主要營業項目,銷售各式鑄造用原料,並且橫跨至建築業務。由於公司與居家都在台中,因此李明德初入收藏界後,很快的「中部最好收藏家」的名號不脛而走。不過在實際參觀過他的收藏室後,不禁令人感到「中部」兩字格局太小,這實是可與國際級藏家平起平坐的重要收藏。
走進李明德親手打造的家,只見格局方正,寬敞明亮,他說「我母親是清水人,經歷過清水大地震,小時候媽媽就告訴我,大地震一定還會再來,我一直記在心裡。蓋房子之前我就跟建築師說了,家就是要安全,四方形最穩;蓋四方形,地基也打得很深,整個灌滿混凝土,房子像不倒翁一樣,很安全。」這種謹慎小心的作風,不但讓李明德的收藏之路走得安定穩健,更讓他的寶物毫髮無損地度過「921大地震」。
「我們先看東西吧」,說著,李明德領著我們走向一面牆。「在這裡」,李明德笑著說,原來牆面上有一個暗門,輸入密碼後,後方就出現了一道狹長的樓梯,直接通往閣樓夾層的收藏密室。我們拾級而上,忽然眼前一亮,這裡雖是夾層但並不狹小,在大約30、40坪、格局類似「日」字的空間裡,沿著壁面裝設著如同博物館一樣的展櫃,藏品在其中像公共收藏一般地展示著。「以前耿寶昌老師告訴我,鑑定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多看,真東西看多了,眼力自然就提高,所以我蓋了這間Showroom把藏品輪流陳列出來,每天給自己欣賞。」
元、明青花是李明德的重點收藏系列,件件重器。(攝影/曾裕洲)
入門右手邊就是盛唐〈天王俑〉一對,全彩加金,動態力量感十足。順著展櫃看下去,第一櫃是高古陶瓷,雖然李明德說自己的收藏以唐代以後的瓷器為主,但這個「點綴」的早期展櫃裡,放有罕見的特大型三國吳到西晉〈越窯熊形尊〉、原徐展堂收藏的名品隋到初唐〈綠釉盤龍香薰〉,一個與隋代安陽張盛墓出土器風格一樣的〈龍首水注〉等等,件件都很精彩。一件稀罕的北宋〈磁州窯白釉剔花水注〉也在其中,「你看,把手壞掉了,當時都沒人要,我就要;之後這麼多年來也沒見更好的。」
圖右起為〈越窯熊形尊〉、〈白瓷龍首水注〉、〈綠釉盤龍香薰〉、〈越窯皮囊壺〉、〈磁州窯白釉剔花水注〉、〈耀州窯執壺〉。李明德的高古陶瓷收藏亦十分精彩。(攝影/曾裕洲)
接下來的整個展櫃全是讓人屏息的宋瓷,第一件就是跟《世界陶磁全集》宋代卷第一頁、納爾遜藝術博物館(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帶官字銘名品風格一樣的10世紀〈定窯盤口長頸瓶〉,線條優雅,釉色瑩白如雪。記得不久前台北故宮的遼代大展,也展過赤峰遼衛國王駙馬墓出土的同類作品,那時還在展櫃前羨慕了一番呢。旁邊的宋〈定窯八角洗〉,上有定窯刻花、貼花、印花的不同技法,日本松岡美術館也藏有類似的作品,近年揚之水將之定為宗教儀禮的用具「牙盤」,銳利的金屬感真是氣質非凡。旁邊的南宋〈官窯琮瓶〉、〈磁州窯白地黑花搔落梅瓶〉也是典雅自然,美得讓人失魂落魄。
北宋〈定窯八角洗〉,銳利的金屬感氣質非凡。近年學者揚之水將之定名為宗教儀禮用具「牙盤」。(攝影/曾裕洲)
轉過來的長展櫃裡全是元明青花,由一把難得的元青花〈麒麟紋玉壺春瓶〉拉開序幕,永樂、宣德的梅瓶、扁壺、一把蓮大盤、八方花盆,以及少見的成化青花等,其中多件品質都足以擔當拍賣圖錄封面的重任。「我很喜歡青花,你看這玉壺春,元青花畫麒麟的少,而且這件藍色很清亮,跟一般發色深沉的很不一樣。」
發色清亮的元青花〈麒麟紋玉壺春瓶〉。(攝影/曾裕洲)
「啊,壁紙脫落了」,忽然間李明德自己發現了青花展櫃中的問題,開始搬椅子進去修理,由於有點高,似乎看來有點勉強。「李先生,要不要找人來修啊?」「你不用管他」,一旁的李太太笑說,「這間只有他自己能整理。」「我連打掃都自己來,所以這間特別髒,呵呵」,李明德得意的笑著,實際上展廳乾淨整潔,看得出他平常的投入與用心,這種事必躬親的態度也體現在收藏方法中,一般大收藏家身邊總會有一、兩個古董商作經理人,幫忙建議、過濾收藏目標或協助處理拍賣事宜等,但李明德完全不假手他人。「我都自己來,從1990年我初入拍賣場以後,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拍賣我從未缺席,也因此認識許多朋友,也當面向很多老先生請教過,收穫很大。」
繼續逛下去,展櫃中出現的是清三代官窯的各類品種,各種造型的單色釉、青花、釉裡紅、五彩、粉彩……全是目前市場的大熱門。清雍正〈五彩荷塘鴛鴦紅葉秋雁紋長方盆〉清秀淡雅又成對,十分難得,「這個很少見,我也很喜歡,本來我想會不會是康熙的,但是上次耿寶昌先生幫我看過,他說白釉地閃青,應可斷在雍正。」李明德雖沒有特定經理人,然而平時與資深藏友、專家們交遊往還,吸收多方意見與知識,實事求是,鮮少吃虧上當。
關於收藏,李明德事必躬親,長期培養的鑑賞功力非常扎實。(攝影/曾裕洲)
緊接著瓷器的是鎏金佛、琺瑯器、漆器、銅器等專題展櫃,件件精彩。「我收藏頭十年以收瓷器為主,其他東西不多,2000年後就比較往橫向發展。實際上當瓷器收到一個量時,如果繼續花很多錢買一件東西,對自己收藏的加分也不大,因此投入比例漸漸降低。」像李明德這樣面向寬廣的收藏,各項領域又能達到一定水準,實為難能,其收藏心法值得藏友同好們參考:
(以下訪談,曾裕洲簡稱「曾」;李明德簡稱「李」)
 

 
曾:可否談談最初進入收藏世界的契機,以及原初對收藏的想法?
李:從小我就愛看歷史故事書,小學、初中的時候也喜歡歷史課,那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抱著收音機聽人講古、說故事,一邊幻想。長大後在台北念書,開始喜歡參觀外雙溪故宮,後來連公司員工旅遊都帶他們去看海外的博物館,自然而然對文物產生一種崇拜的心理。
不過對於文物一直都是停留在興趣而已,直到有天跟朋友去香港拍賣場,驚豔之餘突然發現,這種價錢我也可以買啊!就一頭栽了進去,心態也愈來愈認真,很想搞清楚買回的東西是什麼,於是念書、上課、結交同好,一步一步累積,認真蒐求,每次買到跟故宮一樣的東西,就很興奮,後來心愈來愈大,要買故宮沒有收藏的東西。
唐〈金銀舍利塔〉。
曾:早期您似乎以瓷器收藏為主,是如何切入收藏?對於其他品類有沒有特別的偏好?
李:大凡文物我都喜歡,選擇從瓷器切入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也喜歡瓷器,另一方面是因為相較於字畫、玉器的真偽爭議比較大,明清瓷器標準件在兩岸故宮很多,問題較小,所以最初就從這方面入手。
我一開始最喜歡宋瓷,以前主觀意識比較強,覺得宋瓷最美,然後元青花比明青花好、明青花又比清的好。不過我現在看法改變了,覺得都好,因為鑑賞要用不同的時代觀念、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作品。若說清瓷很俗豔,的確也是這樣,它太像現代工藝品,但是200多年前那是一種尖端科技工藝的創新。宋瓷的確比較寧靜、比較雋永,但欣賞時不能說喜歡紅色就俗、白色就雅,要把他放入時代背景中去評價。當然我也有偏好,元朝、永宣、成化的青花我都很喜歡,但是若一定要問我最喜歡的,還是宋瓷以及唐代立體雕塑,這都是一種很個人的感覺。
李明德鍾愛宋瓷,聊起這個話題十分起勁。(攝影/曾裕洲)
曾:您的收藏項目從瓷器逐漸擴張,請問收藏過程中是否有觀念、想法方面的變化?變化源自何種啟發?
李:我喜歡宋瓷,但好的宋瓷真的很難找,在拍場上我購買明清官窯較多,這也是因為拍場中這類東西的數量比較大。明清官窯中我特別喜歡永宣的東西,於是開始往那個年代去研究,所以後來很自然先收永宣的掐絲琺瑯、帶宣德款的漆器等等。其實收藏古董時間久了之後會發現,跨入其他文物領域也沒那麼難,古文物之間都有共通性,加上16年前進入「清翫雅集」(簡稱清翫)後,有許多朋友幫忙,看的東西更多了,經驗累積很快。
早年還處於學習階段,信心還不太夠,所以收藏速度很慢。現在心裡很篤定,但是問題是金額太高,也因此就會注意到一些還沒受到追捧的項目。像我先前去日本原本想拍個北魏的佛像,結果價格衝太高,於是便拍了兩個印章回來。收藏項目也會跟著自己的興趣擴張,像我現在學書法,便拍了一些古字畫。
李明德收藏之路上有許多貴人指點,圖中的書法為已故的台北故宮院長秦孝儀所贈。(攝影/曾裕洲)
曾:早期的瓷器收藏家對於品項上要求極為嚴苛,細小的衝裂都會讓價格大打折扣,對此您的想法為何?
李:我從以前就覺得市場觀念很不合理,一條衝就剩五分之一價格,一個chip就剩十分之一。以前老藏家們的要求非常嚴格,都只要全美的。全美當然好,但瓷器很容易壞,全美很難。我舉一個例子,兩個同樣造型的青花瓶子,一個是fine condition、但是發色較差,畫工普通。另一個衝一條線、但畫工美發色好,又只要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價格,你要選哪個?我常問人這個問題,其他老藏家都堅持要買好的,我要買有衝的。我覺得重點要美,不是要fine,美比完整更重要,因為文物收藏不是增值的快樂而已,更重要的是審美而得到的喜悅。
明成化〈灑藍底孔雀綠龍紋盤〉。(攝影/曾裕洲)
曾:可否分享您收藏成功的訣竅?
李:對我而言上拍場其實很重要,雖然在古董店買比較便宜,但是要慎選商譽好及有知名度的古董商。海外兩家大拍賣場佳士得(Christie's)、蘇富比(Sotheby's)的保障性比較大,面相比較豐富,拍賣公司的人也會推薦你各種類型的東西,我的視野也因此愈來愈開闊。比方說早期我都買一些台灣前輩畫家的作品來裝飾壁面,後來在拍場中接觸到常玉、林風眠、趙無極等華人畫家的作品,才慢慢轉向。
對於真假也必須要很嚴謹,我感覺現在的鑑定都太市場派了,能成交就算真,實際上問題很多。我們以前看對,還要再科學測試,買古董最怕自我感覺良好,等到以後要出手就會發現,對不對不是自己說了算,是買的人說了算,一定要客觀。所以除了目鑑,我也很重視來歷出處、科學測試等方法。
李明德所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商〈青銅簋〉,獸面紋飾銳利,品質精美,收藏起點很高。(攝影/曾裕洲)
曾:您預測未來市場將如何發展?可否給讀者一些藝術投資方面的建議。
 
李:藝術市場大漲也不過十年左右而已,並不是很長的時間,如果認為中國經濟不會馬上反轉的話,藝術品的行情應該還是能維持。不過我很怕談投資,因為以前我根本沒想到投資,只想保值,壓根沒料到有現在的榮景,你看還有很多大藏家前幾年剛起漲就東西全賣掉了,要是有「早知道」這件事,大家早就不作生意都去買古董了。
現在真的很熱,連我兒子本來沒興趣、現在都開始關心了,但如果要談投資的話,價錢就要算得很精準。其實藝術品周轉性很慢,一般的東西很不容易出手,還有牽涉場地保存的問題,這些都要考慮,我只能建議買自己喜歡的文物。
現在很多人在投資,換手很快,而且現在價格太高,大部分的藏家多多少少都必須不斷調整。當然換著玩很好,但是如果想要跨入新的、陌生的領域,要特別小心。而且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以增值性來說的話,換不一定好。以我買賣房地產的經驗,買啊賣啊,好像有賺到錢,又好像沒賺,因為如果都不動放到現在好像賺更多,就像張宗憲(Robert Chang)跟我說的:「跟你朋友講沒事東西不要亂賣,放在家裡它會幫你賺錢的。」很多人賣了都後悔,這種故事太多了啦。
明成化〈紅綠彩靈芝紋香爐〉。(攝影/曾裕洲)
曾:「921大地震」時,您在台中的收藏全部毫髮無損,成為傳奇,可否談談那時的狀況。
李:在1999年9月20日那天晚上,我突然起心動念,想說睡前先把展示間裡剛拿出來拍攝圖錄的藏品重新復位、綁固定線,於是從當晚9點鐘一直綁到半夜12點多才上床睡覺。剛躺下沒多久,21日凌晨1點多就突然地動山搖,全家東西倒得亂七八糟,連掛畫的鋼絲都斷了。那時我看到窗外的情景還有家裡的慘狀,想說完了完了,趕快衝上去展間查看。開門前心臟狂跳,結果門一開,就跟我太太說「馬上去拜祖先」,真的很神奇,全家就只有展間完好如初。後來想想,如果我再偷懶半天,可能藏品就毀了,實在很幸運。「921大地震」很多朋友的藏品都受到重創,在台中的我居然沒事,大家都感到很神奇,鴻禧美術館還請我去教他們怎麼固定展品。
曾:建立收藏的過程必定充滿艱辛與樂趣,可否分享幾個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李:十幾年前我在倫敦佳士得競拍了一件成化的盤子,從3,000英鎊飆到7、8萬英鎊,結果香港拍賣行的人隔天跟我聊天說,「李先生,你知道昨天倫敦那邊有個瘋子,一個3,000英鎊的小盤子,拍幾十倍飆到7、8萬。」買東西被說成瘋子,當時我心裡真是鬱悶。
後來有次耿先生來這裡看到這件盤子,很開心地說:「這個在你這裡啊,當年我做學徒時就在我老師那裡,後來被賣到上海就不知所終了。」我尊耿寶昌為師20多年,太老師的珍寶流落海外,經過60多年又被我買回,也是滿有緣分的。其實這件明成化〈灑藍底孔雀綠龍紋盤〉很稀有,後來發現台北故宮也有一個,只是那件沒款,過去一直被標為正德,參照我這件後他們就改定為成化了。依目前公布的資料,同類作品美國佛利爾博物館還有一件,全世界只有三件。
耿老師很照顧我,給我很多建議,剛剛看到的〈越窯熊形尊〉、宋〈定窯八角洗〉就是他打電話教我買的。老先生的民族意識很強,常吩咐我說哪個拍品很好、是國寶,你要買下來,不要讓外國人買走了。我都回答,老師吩咐我一定買,有了他的指導,我好像吃了大補丸一樣。
我曾買一個成化香爐,過程也很有意思。大概十幾年前,有人把這個爐子送到香港蘇富比想拍賣,但那時朱湯生(Julian Thompson)認為是假的沒收,於是那人又轉送佳士得。當時佳士得收了,但表明不保證對,所以只定預估價1萬港元。我當時上手仔細看了半天,跟我在景德鎮考古所看到的標本一樣,感覺應該是真的,所以決定拍下來。拍賣當天有十多個人激烈競標,一直爭到70、80萬港元才拿下。買回後清翫的朋友們都很好奇,但看了也都說沒把握,所以我們又決定請耿老師來家裡看。老師來了以後,一上手就好像禪定一樣,一看快半個鐘頭,我坐在一旁,好像等待判刑的人,緊張得心臟砰砰跳。時間過得好慢,終於他把東西放下來說「我認為是對的,北京故宮有半個破的,是一樣的東西。」當場我如釋重負。
當初退件的朱湯生得知後,也再來看一次,還是無法接受是真的。為了這件事,他之後又跑了北京故宮看那半件,也到景德鎮看了相類品的破片,過了兩年打電話告訴我「現在我認為是對的」,讓我挺有成就感的。
清乾隆〈粉青六聯瓶〉。(攝影/曾裕洲)
曾:您收藏的最終目標為何?是否可以分享未來的方向與計畫?
 
李:我本來興趣就很廣,很愛玩,很多東西都喜歡。年輕時我有30幾籠鳥、好幾隻狗、十幾缸魚,海陸空都有,管家常自號三軍總司令,什麼都要管。後來因為太太會過敏、又生小孩,所以才少養寵物了。文物收藏也是在玩,完全沒壓力,所以也沒什麼目標。我現在60歲快退休了,到了這個年紀,只想和太太一起去吃一些好吃的、玩一些好玩的,開心就好。其實我們跟文物只是短暫相聚,所以也不用想太多,反正想法也會一直變,現在就是持續收藏,享受審美的喜悅,享受收藏學習的樂趣就好了。
曾裕洲(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