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芬蘭的教師與家長團體正踴躍的在連署一項公民倡議,只要在六個月內得到五萬位公民連署,就會進入議會討論,目前僅開始一週,已得到近七千位公民連署。這項引起熱烈討論的倡議就是「將情緒教育列入國家基礎教育法中的正式科目」,提議內容指出,多所赫爾辛基的小學從兩年前開始將情緒教育列入每週一次的學校課程,兩年下來的研究成果顯示不只霸凌行為明顯減少,班級的向心力增強,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改善,並且更願意向老師傾訴困擾,尋求成人的幫助,穩定的情緒也帶來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因此證明:在小學教授情感和互動技能,並用教育資金來支持是一項非常值得的投資,孩子越能理解彼此的情感並表現出同理心,學習就更有成效,也更有助於兒童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那麼,情緒教育到底要怎麼教呢?目前在芬蘭小學推動的情緒教育課程有以下幾個方式:
一、識別並命名情緒
使用各種情緒卡融入情境教導孩子辨識並說出正確的情緒,利用情緒溫度計記錄自己每天不同時刻的情緒。
二、接受情緒,給予鼓勵與支持
鼓勵情緒控管有困擾的孩子使用行為曲線圖作為自我評估工具,以小時為單位,情緒穩定或有良好行為就在+的位置畫線,發脾氣或其他不良行為則降到-的位置,一旦克服了憤怒感,線就會再度升起,以一周來統計,計算在+位置的時數給予獎勵。
此外,寫日記也是評估與接受自己情緒的一種方法,寫下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引起了喜悅?為什麼憤怒?你有什麼反應?然後在日記上使用自己設計的顏色代號表示心情,讓日記更有趣。想想看:如果你被欺負會出現什麼顏色的感覺?當你被稱讚時,感覺是什麼顏色?例如:
紅色-我一直胡思亂想和易怒。
黑色-我一直有陰鬱的想法。
灰色-我累了,很冷漠。
藍色-我一直保持鎮定。
三、學習如何平穩情緒,練習放鬆的方式
先學習描述放鬆狀態的語詞,如:鎮定、休息、放鬆、專注等,然後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或做什麼事情時感到放鬆,如何可以有助於放鬆,放鬆又是如何影響身體的不同部分,如:心跳、呼吸、言語、姿勢、思想等,放鬆是最重要的自我情緒控制運動,而且是需要練習的。
四、以言語、創造力、身體動作表達情緒,增強可以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從故事、角色扮演與遊戲,讓孩子們練習對衝突與情緒做出具體且建設性的反應。
情緒教育近年來越來越受重視,世界經濟論壇也在「就業未來報告」中提到,情緒智商是未來的十大技能之一,情感和互動技能可提高創造力與專注力,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隨著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普遍,認識到情感和互動技能在人們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培養身心健全的未來公民就從情緒教育開始。
一家三口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芬蘭求學,開始北歐生活與教育觀察的紀錄。 七歲的女兒Liv進入芬蘭公立小學,真實體驗傳說中的芬蘭教育;原為台灣小學老師的媽媽,透過對芬蘭教育的觀察,對教育有了更多不一樣的想像。 想更認識我們請到: https://www.facebook.com/GarageeStudioInFi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