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學校教學較強調學業知識、認知過程和技能,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學習往往被忽略,但事實上,它們是所有其他學習的先備條件。
因此,芬蘭國家課綱將「人際溝通與自我表達的能力」列為核心素養,而情緒表達與管理教育正是達成此一素養的方法之一,情緒教育是芬蘭教育很重要的一環,透過練習情緒管理技巧,孩子可以學會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進而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與社交技能。

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的情緒機器人
情緒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在學校,孩子們可以藉由與同儕的互動,以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調節和處理情緒的方法;在家裡,父母要了解如何支持和指導孩子認識與表達情緒。成人要能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不要被孩子的消極情緒擊倒,當孩子進入某種情緒狀態時,應鼓勵他們描述自己的情緒並幫助表達情緒,和孩子談論情緒,談論冷靜時的感受,並告訴他們允許和不允許的方式,例如在憤怒時可以做些什麼事情來取代打人的行為。

情緒互動卡
此外,孩子們也會透過身邊的人來學習情感技能,因此父母和老師也要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一個疲倦的成人可能在孩子的眼中看起來像是很生氣,因為孩子尚無法正確區分情緒狀態,所以告訴孩子自己正確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情緒教育是長遠且重要的過程,認識和處理情緒可以促進健康並創造幸福,情感技能在許多方面與孩子的發展息息相關,根據芬蘭研究,有良好情感技能的孩子,不只社交能力好,學習表現也較出色,並且擁有解決問題與幫助別人的能力。情緒教育是需要練習的,從家庭到學校都應該好好重視與教導孩子情緒管理技巧。
延伸閱讀

2018年,一家三口為了追求夢想遠赴芬蘭求學,開始北歐生活與教育觀察的紀錄。2023年,我們離開了旅居四年多的芬蘭,再次開啟另一段冒險:在義大利德語區南蒂羅爾Südtirol展開全新的生活。
原為台灣小學老師的媽媽,和女兒一起體驗不一樣的教育,對教育有了更多想像,相信教育會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想更認識我們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