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珍玩、雜項已是近年藝術文物市場中最火燙的區塊,這或許是它們易於把玩之特點,適合緩解現代人緊張的生活;又或許是這些融入大量人文精神的雅器,適合成為藏家們心情的寄託所在。近年玉器、竹雕、木雕、犀角、象牙、印材、硯臺、家具、茶香道具等各類雅玩輪番飛漲,成為古玩愛好者間最熱門的討論話題。

寒舍董事長蔡辰洋正是此道的專家。眼光精準、品味獨具的他,早在1986年就率先以百貨公司式的型態,大氣魄地經營古董文物,經手名品無數。其於印材、鼻煙壺、家具等各種項目更是功力淵博深厚,特為收藏家們所信賴。蔡辰洋亦是著名收藏家,只要至其所經營的飯店就會發現,廳堂兩側、迴廊轉角,處處陳列著生動逗趣的高古陶俑或素雅的明清紫檀、黃花梨家具,充滿人文品味的閒情雅趣,正體現著主人優雅的品味。 即將舉辦的清翫20週年展,珍玩部分正是由蔡辰洋出任召集人,《典藏.古美術》特別藉此機會,邀請他聊聊策展過程以及對珍玩市場的獨到見解。
Q:這次展覽工藝美術類別被區分為珍玩與器物兩類,內容似乎稍有重疊,您認為這兩個類別應如何定義區分?能否請您談談展覽內容、規模?
這個展覽精品匯聚,媲美博物館水準,不要說絕後、但一定空前。主要是適逢20週年,想趁這次把會員手中寶貝都拿出來展示展示,因此價值、豐富性都會比12年前的展覽強很多。 我規劃的珍玩類別主要是以文房裡的文人用品居多,等於是涵蓋過去文房雅玩的範圍,原則上體積較小、可以把玩的都包含在內。由於是重要的特展,我們想更擴大些,因此將內容會稍微延伸,將宮廷玉璽、大型玉擺件、家具等等也含括進來。總計186組件文物,時代最早到宋元時期,大部分則是明代中期至民國的作品。牙角類現在不能展,所以品類上是以近年最流行的玉器最多占47件,其餘主要是竹器43件,印石32件,香、爐具16件,硯12件,木雕10件等,展出時會將其大致區分為玉器、印石、竹木與其他四大項陳列,應可稱得上是洋洋大觀。展陳方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展出約130幾件,這方面比較可惜。

Q:珍玩應該是最為多元的一個類別,規劃難度應相對較高,可否談談您如何策劃這個展覽?策展過程中是否有遇到什麼困難?
其實珍玩的範圍很廣泛,學問很深,大家也各有專精,理事長要我負責這個部分,應該只是認為文房四寶我玩的比較久,加上早些時候也經營很多這方面的東西,所以就叫我為會裡做點事。策劃過程中,不同類別常有小team相互討論一下,潘理事長、洪三雄、林木和、周義雄、曹興誠等幾個人都幫忙很多,各自分一點工作幫忙。像潘理事長玉器收藏很多,會員中誰有相關的東西他也很清楚,就請他幫忙聯絡這個部分。最後的總執行是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他們真的很辛苦。
因為有大家的幫忙,所以整個過程也算順利。只是現在文物行情真的很高,像我們這次辦展覽,會友們答應東西拿出來後,估價單這個填1,000萬、這個3,000萬,最後的保險費我都不知道怎麼付。只好再跟他們商量,反正又不是要拿去拍賣,拜託儘量不要寫那麼高。
Q:您在文物收藏領域相當資深,可否談談20年來文玩收藏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珍玩類別不斷擴大,是否導因於市場或是藏家的收藏取向有所變化?
其實現在藏家的很多東西都是十幾年前買的,現在價錢可能都上漲好幾十倍,普通東西或許漲的有限,但是好的藝術品都大漲。以前我買圓明園猴頭時,價格僅10幾萬美金而已,現在隨便買個犀角杯都要1,000萬元起跳。大家去買東西,以前是幾百萬、一千萬,現在買幾百萬的東西好像還沒人看到你,都要幾千萬、上億元才是大東西,貴成這樣我也不想買了。不過要知道,當時我們公司資產加起來也沒有5萬美元金,也是很拼啊。
從歷史來看,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中國大陸這樣,經濟快速如此發展,連帶把中國古董行情整個拉起來。以前去參與拍賣時哪有大陸人,現在則一個一個跳出來;他們沒有過往的價格概念,所以沒有什麼包袱,很有衝勁。隨著經濟力增強,中國古董超越西洋古董也是指日可待,就像勞斯萊斯去年在中國銷售了2,000臺車,超過了美國,將來很可能有一天北京的房價也會超過紐約。
因為東西愈貴,所以清翫會員們的收藏方式也愈來愈準確,特別好的才買,雜七雜八的都不買了,這樣反而讓收藏水準愈來愈高。其實剛入門的人都是愛買嘛,完全忍不住。比方說像剛開始收藏張大千,這張也喜歡、那張也喜歡,然後開始算自己有幾張,初入門都在想這個。但是有經驗的收藏家不會比量,重點是要看有幾張質精的,隨著經驗提高,現在會員們都挑好的買。
也是因為價錢提高,各種珍玩也愈來愈多人關注,大小項目現在都有很多人收藏。像買田黃的人也多了,好像收藏家都要一、兩個田黃。你看曹興誠,以前從沒聽說他買這個,結果一買就買一個全世界最貴的。當然也有人是開始收字畫,所以也想買幾方田黃,刻了當收藏印,這個領域很多東西都會相互影響。以前收佛像類的比較少,現在鎏金佛很多人買,漆器以前比較少人買,現在也多了。

Q:珍玩類別這次展品琳瑯滿目,您個人最喜歡哪件展品?
都喜歡啊,怎麼會有什麼最喜歡的,這就像皇帝有三千妃子,當然不能只喜歡一個,要三千個都愛,不然要一個就好了。像乾隆皇帝有個「三希堂」,雖然三件是很稀有很特別的東西,但如果只玩三件,那有什麼好玩?各式各樣都可玩玩,玩完字畫玩瓷器,瓷器玩完玩玉器,這樣才好玩嘛。
Q:您怎麼評價清翫這個團體?您認為清翫未來十年的展望為何?
我們會員每月吃飯,偶爾請人來演講,拍賣時常很多人一起去、一起研究,每次拍完,通常也彼此知道對方動態,有時過兩天就去他們家看東西,互相交流挺密切的。
我們會員收藏價值,雖然也沒去算,但一定是幾百億元以上,以後再過20年,想要買這些東西、這種量,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有錢也不一定找得到。清翫現在算是一個很強的收藏團體,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不錯的社團,不過很多老社團會員年紀都大了,有些走了,會務已經停滯,沒有再進步的動力了。清翫這些會員們目前看起來,許多中青輩會員年齡、事業都處在巔峰,財力夠,文物鑑賞功力又愈來愈厲害,隨著經驗增加,未來十年一定會繼續成長。

Q:您認為怎樣才是一個好的收藏家?清翫會員們的成功之道為何?
要做一個好藏家,第一,玩的東西自己要懂。比方玩玉,起碼也要知道產地,能分辨質地,哪一種才叫和闐的。玩田黃,真的假的都是一塊黃黃的啊,怎麼分辨真假?所以自己要下工夫。
像我們以前玩印章、玩硯臺,就先學書法,拿古墨來磨磨看,試試古墨好在哪裡。端硯歙硯有多好?老坑的有什麼不一樣,先拿來磨磨看再說。玩印章,先學刻印章,我過去拿到一方印章,就在印面空隙刻一刀,試刀,試試那個感覺。印章要去摸去雕,才知道石頭的質感質地。我刻過100多方印,本來我想,自己字寫不好沒關係,看看用刻得會不會好一點,後來發現古人說得對「鐵筆寫反字」,書法要寫得好、印才能刻好,所以就放棄了。但是在這些過程裡,愈玩愈覺得,印章那麼小一方,要設計印面,刀工變化要不落俗套,真是千難萬難。經歷過這些之後再欣賞齊白石那樣的印章,感動就很深刻,只覺嘆為觀止,那刀真不知道是怎麼刻的。
學習還有很多方面,要看書研究資料,也要掌握市場行情。像潘文華,他收田黃就把所有資料都整理好:哪一年哪一個田黃賣多少,全年度平均賣多少,最高最低賣多少,平均一克賣多少,趨勢變化清清楚楚。還有會員買很好的儀器,好大的顯微鏡去看玉,各自有各自的方法,挺有趣的。

大陸的收藏家應該有八成以上都是在投資,這邊是八成以上都在收藏,中間還是有些差異。當然這些收藏家都是成功企業家,生意人難免有生意頭腦,還是會在乎有沒有增值,會去關心那個價格,不可能「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只是清翫會員們還是有很大部分是單純喜歡,漲價了雖然高興,但還是沒有要賣。 另外收藏要有完整性、成系列,完整一套價值才會出來。當然系列藏品內容好不好,對價值影響也很大。

Q:珍玩古董百花齊放,您怎麼看後續行情發展,有沒有特別看好的項目?
我自己對清代的東西看得比較久了,雖然說各種工藝品很漂亮、精緻,但清代文化層面究竟相對淺一點,花花綠綠的,跟明朝文氣不太一樣。我覺得明朝的青花瓷器,包括元青花,將來應該會跟上來。有款的東西特別像帶名家、文人款的硯臺,價格都已經上來了,各種道具也受關注。但是我認為,明清兩代的工藝品還是要跟皇帝有點關係,後續才會有潛力。
策馬竹林間:雅趣──吳之璠紋竹之筆耕

在文房中,筆、墨、紙、硯是必備之物,除了文房四寶之外,有許多輔助書寫工具,如水注、水盂、筆洗、筆架、筆筒、墨床、臂擱等,這些文具稱為文房清玩或文房清供,構成文人筆耕丹青之必要條件,同時也營造出品味獨具的文人生活和高潔雅逸的書齋情趣。(摘自華慈祥〈雅物繽紛,文心芳澤:中國文房清玩述略〉,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珍玩》圖錄,2012)
朕的白玉璽:喜慶「周甲延禧之寶」

玉、石自古以來即為稀有珍貴的材料,它們富含藝術表現力,又具質材與造型之美,向為國人所珍愛,其中又以玉為最。玉器的製作與使用,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歷代佳作迭出,然玉器的發展、製作高峰實在清代中葉。此次展出玉器,絕大多數即為乾隆、嘉慶時期的精品,皇帝御用如嘉慶皇帝之御璽、白玉如意等,還有玉、翡翠之各式仿古精品,如洗、爐、方觚、觥、瓶、壺、插屏之屬,俱為細緻精巧、工藝精湛之傑作,讓人目不暇給,稱之為古玉藝術之饗宴,絕不為過。(摘自華慈祥〈雅物繽紛,文心芳澤:中國文房清玩述略〉,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珍玩》圖錄,2012)
乾隆案頭的一泓清泉:泅水五彩螭龍

喜文嗜古的乾隆皇帝對文房清玩也是情有獨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乾隆時期的瓷質小文玩、掐絲琺瑯龍紋文房清玩和雕漆文房清玩、旅行用文具箱等,都是成套製作的。由於帝王與文士的喜好,文房清玩遂大行其道。(摘自華慈祥〈雅物繽紛,文心芳澤:中國文房清玩述略〉,收錄於《清翫雅集廿週年慶收藏展:珍玩》圖錄,2012)
素淨,澄泥硯色:精煉如萬年枯藤

澄泥硯是以細泥精煉燒製而成,製作上雖可免去掘坑採石之苦,但由蘇易簡《文房四譜》等文獻紀錄可知,其工序之繁,成硯亦非易事。經巧匠以繁雜手續製成的澄泥硯,質地堅實潤澤,堅牢程度甚至可以刀試之而無痕跡。《樹根形澄泥硯》呈色沉鬱內斂,樹根隨形輪廓自然蒼勁,宛若文人高節風骨。(文/曾裕洲)
印石之王,太平有象:細、結、膩、潤、溫、凝六德兼備

「印石之王」美譽的田黃石印材數方,田黃是中國特有的軟寶石,產於福建福州壽山,原石皆出於水田,石質溫潤凝膩,色澤多呈黃色,故稱田黃。由於礦源稀少,故自清代以來,收藏者眾。此次展出所見者,質地盈潤,石色秀美,正如有識者所言的細、結、膩、潤、溫、凝六德兼具。各方印石或淺雕印鈕、或刻故事或花鳥動物形象,皆栩栩如生,材美工良,不可多得,識者當知。(文/蔡辰洋)
今夕通嚏神暢:手拈福猴,心靈如意

用以盛裝鼻煙的鼻煙壺,自明代起就已成為相當流行的鑑賞對象,玉、瑪瑙、陶瓷、象牙……各種材質的壺上,雕鏤著變化無窮的細膩圖樣,工匠巧思與天然材質之美令人愛不釋手。正因如此,時至今日鼻煙雖已不若過往流行,然而鼻煙壺依然受到古董藏家所欣賞珍愛。此鼻煙壺以上等和闐白玉精雕而成,玉質清潤,寓意吉祥,在翠綠的猴形蓋兩相映襯下,更顯溫潤可愛。(文/曾裕洲)
文圖引自《典藏.古美術》241期〈專訪蔡辰洋|珍玩類召集人 與皇帝一起「翫」耍!〉,作者:曾裕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