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蘇旺伸個展——龍美術館「漫遊之濱,踽踽獨行」

蘇旺伸個展——龍美術館「漫遊之濱,踽踽獨行」

「蘇旺伸個展:漫遊之濱」在11月16日於龍美術館開幕,展覽以「漫遊之濱,踽踽獨行」破題,由策展人謝素貞策劃。本次的展覽中少了些政治象徵意義,而是將藝術家個人性格更真實地呈現。
藝術家蘇旺伸。(龍美術館提供)
甫於中國知名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龍美術館開幕的蘇旺伸個展,儘管11月16日的開幕首日是個陰雨天,也未澆熄民眾熱情,當天觀展的盛況,也張顯著藝術家於海外的高名氣。
總是自嘲猶如獨居老人的蘇旺伸,喜歡獨處、享受悠閒的生活步調、不疾不徐地進行創作,緩慢卻極其堅定地在藝術之路地漫行,從本次展覽以「漫遊之濱,踽踽獨行」破題之時即可看出。此次由策展人謝素貞策展,不同於兩年前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大型回顧展「動物莊園」(Animal Farm),本次的展覽中少了些政治象徵意義,而是將藝術家個人性格更真實地呈現。
「蘇旺伸個展:漫遊之濱」策展人謝素貞。(龍美術館提供)
創作題材向來不直接以人入畫的蘇旺伸,近幾年的構圖布局方式更是不斷地顛覆自我,透過不拘泥於透視上的傳統結構,像是馬戲團裡動物的姿態、鏡像般顛倒的漂浮樹木,以及看似任意游離的漂浮氣球,創造出新的視覺空間。氣球於作品中製造了畫面中空氣的流動感,隨題材不同,有些代表著轉瞬而逝的歡愉,使人感到無法忽視;因為氣球飄動是沒有具體目標方向,也暗喻人在遷移過程中飄忽不定、空寂的心情,到頭來也許終不能用來明確比喻什麼,但觀者擁有了更為自由地觀看方式。
《大遷移》其實取材於藝術家自身的生活體驗。筆下動物神情的無精打采,如實傳遞了藝術家的真實生活與經歷,生活居所被迫搬遷的無奈,宛如今年初在北京發生的大規模拆建一般。藝術誘發我們思考,將不同時空條件下所發之事並置,同時模糊記憶的序列,與觀者自身的想像力交互作用,這也是蘇旺伸的創作最耐人尋味之處。蘇旺伸的藝術語彙突破了平面畫布的限制,創造出深奧且充滿了無盡想像的魅力。
猜想蘇旺伸應該是喜愛散步的,因為他畫中角色均取自於自然景觀,一眼望去猶如俗世中的桃花源村,從每一棵行道樹細看起,便能發現描繪的無一不是老樹殘枝。他始終不離對土地的感情與現實的觀察,他緩緩的解釋:「行道樹提供了我們人類一個幽靜且能庇蔭的環境,但因為人為的理由被過度的修剪,進而破壞了自然的生態環境。」其實,在當代藝術語彙中,被修剪的樹枝可解讀為與權力抗衡的關係,他體察著生活環境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並將之轉化為藝術創作的養分,慧黠地點出自然與人類、權力與社會結構間的關係。
位於龍美術館(西岸館)「蘇旺伸個展:漫遊之濱」展廳現場。(攝影/呂家鎔)
隨著藝術家年紀的增長,如若其生活經驗是貧瘠的,總能在重複性過高的構圖經營中看出端倪,同時亦反映著創作者與其藝術的精神性匱乏;反觀有才能藝術家的作品,其動人之處往往在於對所處時代的敏感,藉其構圖所創造的敘事與文學性便可一窺功力 ,例如,從蘇旺伸近期的作品《港邊/江畔》,駕馭構圖之「空」(隱喻著現實光景之虛幻)與實景之「未滿」,在靜謐的汪洋中,一艘艘既孤寂又緩慢的船隻是藝術家的自我投射,在他顏色掌控之中流露出蒼茫的意境,一張張虛幻非現實的場景,而若即若離的視野,又猶如他的心靈狀態,意有所指卻又似有若無的情感,回應著現代人心所嚮往的「緩慢」。
蘇旺伸《江畔》(River Bank)作品局部圖,油彩、畫布,140 x 200cm,2018。(攝影/呂家鎔)
值得一提的是, 熟悉蘇旺伸作品的觀眾可從作品筆觸上的轉變看出,部分作品來自藝術家早期於高雄的創作;而為使對其藝術仍陌生的觀眾更能認識蘇旺伸,策展人精心安排了一部3分鐘的紀錄片作為閱讀蘇旺伸作品的輔佐材料,拍攝地點為台灣最老的眷村,影片內容呈現了藝術家真實生活的場景,讓觀眾從中去感受蘇旺伸作品的動人之處。
位於龍美術館(西岸館)「蘇旺伸個展:漫遊之濱」展廳現場。(攝影/呂家鎔)
謝素貞透露,策畫平面繪畫展最困難之處,在於觀者無法滿足於僅有平面作品的呈現方式。「這次個展是有違蘇老師往常的習慣!策畫是整個倒著來的,我們先洽談好龍美術館的空間,再決定整體要營造的氣氛效果。」在策展人的精心策劃下,一隻隻從平面作品中躍出的七彩繽紛人面狗身,創造了平面與立體空間的活潑對話,此番巧思,營造出一場有衝突感的觀展經驗,使觀感更為愉悅。首次在觀眾前露面的「類犬」雕塑,39座雕塑無一不是經過蘇旺伸親手手繪、捏製、再透過3D輸出打印,每隻類犬身上的每一個「touch」都是出自於蘇老師的手印。乍看之下一隻隻似犬非犬的奇特生物(稱之為「類犬」)其表情、臉部的輪廓,在仔細端倪之下便能看出人的神韻。儘管看來孤寂、漫無目的地,就像這群類犬雕塑會以「橋」為名,是因為我們皆無法完全脫離群體,個體與個體間的關聯,無一不是組成「社會」的一分子;換言之,藉由牠們影射的,是作為社會動物的現代人與其生活狀態。
蘇旺伸《橋》(bridge),3D輸出、彩繪,尺寸不一,2018。(攝影/呂家鎔)
蘇旺伸《橋》(bridge),3D輸出、彩繪,尺寸不一,2018。(攝影/呂家鎔)
具政治性批判、乘載意識形態的藝術語彙已經成為當代藝術的一門顯學,蘇旺伸筆下流露著無奈神情的動物們,無可避免地常被解讀為台灣人所處的詭誕現況,但就筆者而言,與其說蘇旺伸的作品帶有諷刺寓意,還不如說他是真誠地繪出一個烏托邦式的桃花源村,參雜著虛構和現實,如同裝幀社會現象的畫布,伴著各種情感的交織,隨著蘇旺伸的俯瞰視角望下,不論是看似茫然成群結黨的生命體或是流離失所的孤體,所有入畫的角色身後是找不到一絲影子環繞的痕跡,反映了他對台灣這片土地愛莫能助但又放不下的溫柔情感。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這正是出於藝術家私心又微小的希望印記,希望「光」是無條件的全面包圍每個生命體。
蘇旺伸《行道樹》,油彩、麻布 ,200×240 cm,2015-2016。(攝影/呂家鎔)
倘若,我們用音樂比喻蘇旺伸的作品,那麼可能不是一首具有激昂、振奮人心節奏的曲子,但他卻能緩下我們緊湊生活步調,將我們帶入有著遼闊空間感的旋律,這首曲子能在不同的心境或時空下反覆聆聽,成為不愁厭倦地雋永曲目。

蘇旺伸個展:漫遊之濱

展期:2018.11.16-12.30
地點:龍美術館 西岸館
地址:上海市龍騰大道3398號

 

呂家鎔(Kayo Lu)( 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