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龍美術館「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研討會側記

龍美術館「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研討會側記

為配合8月19日開幕的「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上海龍美術館特別舉辦「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研…
為配合8月19日開幕的「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大展」,上海龍美術館特別舉辦「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研討會,延請25位來自世界各大博物館、大學學者及收藏家,以宮廷藝術為議題,從各自擅長的領域入手,多方面地呈現研究成果。
近來盛清帝王書法頗受學界和市場界矚目。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常建華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副教授董建中,均把視線投向康熙與宮廷書法活動。常建華臚列了與康熙相關的書法史料及其與下屬關於書學的互動,他認為康熙把書法做為認同儒學的表現,進而成為「治道」的宣導。董建中則仔細辨識康熙朱批中的訛字和改動,注意到與康熙宣稱的「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不符;並延伸至諸如頒賜御書對康熙形象(聖主與聖╱盛世)的建構、野史的記載對康熙形象的負面解構等問題。
龍美術館「重估與展望—盛清宮廷藝術史」展覽現場。
今夏剛至浙江大學任教的學者白謙慎,引證大量晚清大臣的日記、信劄,探討同治、光緒兩朝皇室與文人間的互動,其中提及「御筆」常由大臣代筆之現象,與前述兩位學者有所呼應;他並從「藝術作為政治控制的手段」,談及「藝術史敘述中是否存在文人話語霸權」的議題。
另外,多位學者以宏觀視野綜論宮廷藝術。高齡84歲的中央美院教授薄松年,以扎實功底釐清宮廷藝術的發展脈絡,認為中國自王朝誕生起就已有宮廷藝術,早期以教化為主、晚期則以美化居多;並著重講解清代徐揚的創作歷程。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主任趙幼強結合豐富的策展經歷,勾勒中國宮廷繪畫的創始與發展。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劉東,則以藝術社會學的眼光,試圖檢討怎麼樣的條件有利於激發藝術天才,還論及皇族藝術家與環境養成之間的張力。法國吉美博物館館長蘇菲.瑪卡里烏(Sophie Makariou)則介紹了如何陳列該館精美的亞洲藝術典藏。
至於盛清皇家收藏的繁盛景況,也有多位與會者關注: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范景中,從1746年乾隆大規模收進安岐舊藏的時間點切入,基本廓清了關於安岐的疑團,進而闡明乾隆取得這批藏品後,在展布、品評、實踐上都接近董其昌藝術觀點的情況。而針對乾隆收藏的心態,收藏家林霄認為乾隆竭澤而漁的收藏行為,正是內心不具自信的表現。此外,由於圓明園珍罕華美的稀世寶藏也在會上呈現,因此圓明園管理處處長劉陽繼而列出八條圓明園流散文物的標準,也為鑑定與收藏圓明園文物開出一帖良方。
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自然不會放過以圖像「立功」的機會。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助理研究主任劉晞儀,從尺幅、性質、結構、內容、透視技法等角度分析,認為清乾隆平定回疆戰爭圖系列,應受到了歐洲銅版畫的影響,乾隆透過閱覽傳教士攜來的法國銅版畫,企圖像路易十四一樣用此類戰爭圖裝飾宮殿、喧赫皇威。之後發表演說的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副教授張勉治,以〈乾隆南巡圖〉中「蒙古包」與「大營」幾乎未曾出現、但當時南巡沿途觀眾卻留下大量關於少數民族視覺印象為例證,認為乾隆企圖透過南巡將自己塑造成一位馬上皇帝,以加強滿洲人的核心價值觀,保持馬上民族的特性,其中的滿族意識形態值得思量。
南京博物院藝術研究所所長萬新華則從藝術創作角度,對〈康熙南巡圖〉第七卷粉本與正本展開比較:兩者的差異,體現在創作正本時畫家需根據皇帝的新想法調整細節,以此推敲粉本與正本、皇帝與畫家之間的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吳美鳳在比較明清帝王「行樂圖」之異同後,詳述服制、典章、器用等制度的流變,並還介紹了兩幅清代行樂圖中暗藏的宮闈祕辛。
繪畫是本次研討會的重點,與會者探討的角度也十分多元。中央研究院院士黃一農便借助大資料時代的便捷,以環環相扣的問題為開始,建構曹雪芹的完整交遊網路,並以此佐證〈種芹人曹霑畫冊〉的八幅畫,為曹雪芹的真蹟,其中尚存一首曹詩。此外他並將之前在上海圖書館新發現的家譜史料公諸於世,足以補充關鍵的一環。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潘中華亦以周詳的考證和文獻回顧,剖析了從地方到宮廷乾隆朝詞臣們的繪畫活動和特點,並提出繪畫家學的傳承等新論點。
北京故宮客座研究員蕭平則以本次展出的畫作,研討分析康雍乾宮廷山水畫的文人畫色彩,認為王翬、王原祁在彼時影響極大。企業家楊崇和則借用1970年代發展起來的數學─物理理論「分形幾何」,由「自相似性」觀看王原祁繪畫。
今年是郎世寧來華300週年,西畫東漸也成為熱門議題。台北故宮書畫處前處長王耀庭以「以郎之似合李格」為題,比較郎世寧與李公麟所畫之馬,以此切入談西畫東漸的影響。台北故宮研究員林莉娜則以郎世寧〈孔雀開屏軸〉為主角,兼論明呂紀、清丁觀鵬等所畫孔雀,並比較與真實孔雀開屏的差異,察覺郎氏筆下的孔雀開屏以想像成分居多。藏家朱紹良則討論郎世寧〈平安春信圖〉之紙本╱絹本╱貼落的「三胞胎」以及「返鉛」等問題。
研討會關於器物的討論涉及面向更為廣泛。北京故宮研究員張榮陳述了清代宮廷漆器、琺瑯、玻璃、鼻煙壺等各類文物的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並解讀本次部分的展品。佳士得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蘇玫瑰則討論了康雍乾御製瓷器的多重面向,梳理了釉上彩瓷的技術發展與風格。藏家陸忠交流了個人收藏銅胎掐絲琺瑯的心得;許昆則論述西洋鐘的收藏與鑑賞,並講解了展品乾隆〈銅鎏金蓬萊八仙音樂座鐘〉。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藏家討論熱烈,會議不僅觀照宮廷藝術史的諸多議題,並提出值得進一步思索和探索的方向,啟發跨學科與多領域研究協同互補的重要。
丁明瑋(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