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ART WITH PANDA】 教學百寶箱:社會情緒學習的小活動(一)情緒停看聽

【專欄|ART WITH PANDA】 教學百寶箱:社會情緒學習的小活動(一)情緒停看聽

覺察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藉由不同方式邀請參與者觀察當下的情緒,並練習表達情緒。

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在美國教育界愈來愈受到重視,鼓勵大家學習自我覺察情緒、情緒調節、培養同理心和溝通能力、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和社會關係。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都開始在日常實踐中融入社會情緒學習,我也時常在教學中導入這樣的學習機會,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簡單介紹社會情緒學習,並和大家分享幾個和藝術教育結合的小活動。

在進入這個話題前,必須要強調社會情緒學習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並且不限年齡,教育者或照顧者首先要認同它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實踐,才能真正落實在和孩子的互動或教學中。就像我們要求孩子不要亂發脾氣,但自己卻亂發脾氣,恐怕是沒什麼說服力。

社會情緒學習是什麼?

SEL 最早是由美國教育者和學者組成的「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提出的概念,主要有五個大方向(如下圖):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社會情緒學習不是一套課程,是一種理念的實踐,呈現在生活層面和各種學習環境中。

CASEL 提出的 SEL 架構,涵括五個方向: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及負責任的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圖片來源:https://casel.org/fundamentals-of-sel/what-is-the-casel-framework/

後來陸續有其他學者或研究機構提出不同的架構,如美國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受到達賴喇嘛啟發而提出的 SEE Learning,加入更多與社會連結的部分,包括公民道德、創傷知情的互動等面向,強調全球公民意識,被稱為是「社會情緒學習 2.0」。之前在強調正念的Rubin Museum of Art(魯賓藝術博物館)工作時,有幸參與一系列的訓練,也是我目前在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設計課程時整合參考的架構。

SEE Learning 被稱為 SEL 2.0,在個人(personal)、社交(social)和系統(systems)三大類下各再細分出覺察(awareness)、慈悲(compassion)、參與(engagement)等九大要素。圖片來源:The SEE Learning COMPANION, 第19頁

這兩個架構雖有相異之處,但大致上都可以分為三大類——「個人」、「社交」及「系統」。前兩者相對好理解,而「系統」指的是每個人都存在於某種結構系統中,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國家、世界等,我們在不同系統中有特定的位置,並形塑我們理解和回應世界的方式,各個系統之間又不斷地交互影響。

先前曾經淺談過藝術教育和社會情緒學習之間的關係,如專欄文章【這件作品讓你有什麼感受?藝術教育也能培養社會情緒能力】,及社交平台上不時的分享(註),下方介紹的幾個活動專注在「個人」面向中覺察情緒的部分,往後再陸續分享呼吸練習,以及藝術教育如何結合「社交」和「系統」的討論。

情緒停看聽 Mood Meter

覺察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藉由不同方式邀請參與者觀察當下的情緒,並練習表達情緒。

引導者可以問「讓我們仔細感受自己現在的情緒,你現在感覺如何呢?」,雖然表達情緒是很重要的練習,但同時也要留意有些人對於公開分享自己的情緒是沒有安全感的,也可能會有過往創傷被觸發的情形,所以我會提醒大家可依自主意願決定是否分享。

活動一、大拇指情緒量表

用大拇指做情緒識別工具,邀請對象在讚與倒讚之間彈性游移,簡單地表示自己當下的情緒。快速又簡單,任何年齡都能夠做得到。

活動二、情緒和顏色

準備一張含有幾個主要情緒的表情符號和不同顏色貼紙,備用一支筆可依據回應增加新的表情符號,使用表情符號搭配文字可以讓閱讀能力有限的孩子也能參與。以下示範引導活動的對話:

引導者:你現在感覺如何呢?

參與者:很興奮!

引導者:你覺得什麼顏色可以表現很興奮的感覺呢?

參與者:黃色

(引導者將黃色貼紙貼在興奮的表情符號旁)

引導者:有沒有人覺得興奮是別的顏色的呢?

參與者:紅色!

引導者:雖然我們有類似的情緒,但我們確實不一定會用相同的顏色來表示

(引導者將綠色貼紙也貼在興奮的表情符號旁)

通常我會先問完一輪情緒後再開始進行顏色的連結,有的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觀察自己的情緒,循序漸進先探究情緒再討論顏色的聯想。當教課主題是「探索抽象藝術」或「個人敘事」等的時候,我常會用這個活動作為暖身。

平常我使用活動「情緒和顏色」的道具示範

活動三、身體掃描練習(Body scan)

我們的身體會傳達許多細微訊息,不過對很多人來說要注意到也需要練習。像是周圍的人突然激動地吵起架來,可能我們會有肚子揪起來、或者四肢僵硬的反應。身體的反應很直接,雖然我們理智上可以忍耐撐過去,有時候就忽視了身體傳遞的訊號。

這個練習建議在建立一個信任環境後進行,給參與者一點時間靜靜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可以邀請大家從頭頂開始慢慢往下掃描,檢視身體各部位的感受,參與者不太熟悉的話可以協助引導,如「慢慢移動你的注意力觀察身體有什麼反應,從頭頂到額頭、鼻子、眼睛、臉頰、耳朵、嘴巴、脖子、肩膀、再到手臂、手指頭,然後注意到你的胸腔、腹部、腿、膝蓋、腳掌、腳指頭。」

接著,邀請參與者將觀察到的反應具象化,像是腳指很輕盈的感覺(如下左圖)、胸腔灼熱的感覺(如下右圖)。

藉由身體掃描練習具象化身體感受的兩個範例

我常在看藝術作品時邀請參與者進行這個練習,因此會連結回作品的討論,詢問可能是作品的什麼部分引發這些身體感受。當然,情緒和身體感受都是很個人的事情,所以我會先提醒大家:如果有哪裡不舒服不自在的地方,不需要解釋可以不用參與,分享也依大家意願不強求。

活動四、用顏色和筆觸表現情緒:自我覺察

我超級喜歡帶這個活動,每次都很成功,從幼稚園到成人,不誇張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參與!邀請大家先觀照自己的情緒後,只用顏色、線條和筆觸來表現。因為不是畫具體的物件,自認不擅長畫畫的人也不會有壓力。

視參與者書寫能力和活動時間,我會邀請大家在畫完之後,將想表達的情緒用文字寫在紙的背面,可以是單字、句子、或者一段話。接著,邀請參與者兩三人之間輪流根據畫面猜測可能要表達的情緒為何,然後畫的人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分享實際上想表達的。

在這個活動中,大家會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真實的一面,或許是脆弱的部分、或許是值得喝采的,團體中彼此聆聽、給予鼓勵,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因此稍微拉近,實在是很感人的過程。

下圖分享幾個參與者的創作,有個孩子用混亂的紅色線條和很重的黑色筆觸表示很生氣,因為他當天早上不小心跌倒導致膝蓋流血超痛的;另一個孩子輕快地用黃色和綠色佈滿整張紙,加上隨性的藍色笑臉和短促橘色線條,他跟大家說「我覺得很快樂、很健康,我也很感激」。

用顏色和筆觸表現情緒幫助具象化和溝通情緒的活動,參與者創作範例

有時候我會問參與者,圖畫和文字哪一個部分比較能確實表達他們的情緒,很有趣的是回答幾乎都是圖畫的部分,他們說「有些事情很難完全用文字表達,圖畫反而可以」。最後我還想說,各種情緒不分優劣,引導者都應該承認並接受,大家才能安心面對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註:

ART WITH PANDA 臉書文章 社會情緒學習|如果情緒是一杯綜合果汁
ART WITH PANDA 臉書文章 社會情緒學習|情緒輪&創作「冰山一角」
ART WITH PANDA 臉書文章 社會情緒學習|靜心練習 grounding exercise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SEL是什麼?社會情緒學習技巧、優點有哪些?SEL在家這樣學

【專欄|ART WITH PANDA】這件作品讓你有什麼感受?藝術教育也能培養社會情緒能力!

楊欣儒(Jocelyn Yang)( 10篇 )

在台灣出生長大、現在在布魯克林生活——主要在美術館教課、偶爾也捏陶。

自紐約市立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 CUNY)取得藝術史及美術館教育碩士後,目前於紐約 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擔任全職 Learning Specialist 從事教學工作。過去曾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都會博物館)、Brooklyn Museum(布魯克林博物館)、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 及 Rubin Museum of Art 工作,並於紐約公私立教育機構教授兒童藝術。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藝術拓展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培養對社會的關懷、也從中發掘自己的力量。2019 年成立平台 ART WITH PANDA 以來,在台北及紐約舉辦實體和線上工作坊,陪伴中文圈的大小朋友們累積對自己的信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藝術帶來的樂趣。

網站:www.artwithpanda.com/ FB:artwithpanda /IG:artwith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