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 充分利用說故事的力量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 充分利用說故事的力量

如果你還是對說故事的想法抱持懷疑態度,請從真實的故事開始。故事不一定是為了嚇唬孩子以開啟溝通的管道,或是逼孩子遵守要求,你還可以講述有趣的真實故事。

初階版

如果你還是對說故事的想法抱持懷疑態度,請從真實的故事開始。故事不一定是為了嚇唬孩子以開啟溝通的管道,或是逼孩子遵守要求,你還可以講述有趣的真實故事。

以下提供兩種方法來嘗試:

講述有關家族歷史的故事。嘗試描述你自己的童年故事或者家族根源的故事。阿拉斯加州科策布(Kotzebue)的科琳娜.克萊默說:「因紐特人非常重視族譜的知識以及與親戚生活的聯繫。事實上,當我們進行傳統的自我介紹時,首先會說我們的名字,我們的祖父母和父母是誰,我們家來自哪個村莊。」不論什麼年紀的孩子都非常喜歡聆聽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在年輕時的所作所為,他們像磁鐵一樣被這些故事深深吸引。

家傳故事可以將經驗教訓代代相傳,可以建立幾代之間的聯繫,即便進入青春期,也會對他們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幾組研究發現,了解自身家族的歷史可以緩解青春期前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在這些研究中,當九到十六歲的孩子更了解自身家庭的過去時,他們表現出的焦慮、抑鬱、憤怒和行為問題的程度較低,例如父母何時相遇、父母和祖父母在哪裡長大,以及他們的父母從自己所犯的錯誤和年輕時工作中吸取的教訓。

家傳故事可以將經驗教訓代代相傳,可以建立幾代之間的聯繫(圖/Pexels)

這些知識還能體現出家庭的整體功能,包括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情況,科學家們指出,重要的是父母分享他們的歷史故事,而非讓孩子們直接認識具體的事實。

你可以從一些簡單的事情開始,比如「我告訴你一個我在你這個年紀時的故事……」然後敘述在你的童年記憶中特別鮮明的事件或活動。針對幼小的孩子,你可以講很簡單的故事—你喜歡在外面玩的地方,你如何在花園裡幫助你的母親、協助你的父親洗衣服,或者你喜歡和兄弟姊妹一起做什麼,搭配小孩可以在腦海中想像的細節,例如顏色、氣味和熟悉的物體。

告訴孩子你在哪裡出生、哪裡長大,或是你與另一半在哪裡結婚的故事。敘述你從犯錯或青少年時和剛成年時的工作中學到的教訓。透過增添「角色」,例如祖父母、叔叔、阿姨、堂兄弟姊妹、家族朋友和寵物,來塑造你的家庭故事。

對於蘿西這樣的都市小孩來說,她對於我在維吉尼亞州鄉村的童年故事感到津津有味,她喜歡認識我們後院的大花園,我們在那裡種玉米、小黃瓜和西瓜,以及每年夏天我們如何採摘四季豆,在走廊上剝殼準備晚餐。

為了向蘿西教導適當的行為和家裡重要的價值觀,我經常說故事給她聽,比方說如果我們不分享食物或幫忙清理餐桌,我和姊姊就會有什麼樣的麻煩。她還喜歡我小時候因為對媽媽無禮地大呼小叫而受到懲罰,害我放學後無法去朋友家的故事。

(圖/Pexels)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注意到蘿西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傾向:如果我先告訴她在我小時候,媽媽也逼我做同樣可怕的任務,她比較有可能遵守這些要求。舉例來說,當蘿西在晚餐拒絕吃蘆筍時,我會說:「我四歲的時候,外婆也會逼我吃蘆筍,我不喜歡,但我還是吃了,因為她是發號施令的人。」然後,看吧!蘿西也開始把蘆筍塞進嘴巴裡。

用科學作為故事的佐料。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中的許多想法聽起來比小說更稀奇,而且對年幼的孩子來說同樣有趣,那麼為什麼不借助科學知識作為創作真實故事的基礎呢?只要記得使用簡單且可理解的詞彙,尤其是那些很有畫面,或是會激發孩子想像力的詞句。

例如,為了鼓勵蘿西刷牙,我們告訴她口腔內有「小生物」的故事,牠們很微小,小到你看不見(沒錯,牠們就是細菌),但是牠們住在你的牙齒上,你必須將牠們刷掉,否則牠們會在晚上朝牙齒打洞,害牙齒變黑。從本質上來說,我們說的是真正的科學,搭配意象、擬人化和誇飾法來增添故事的趣味性。

為了讓蘿西學會健康的飲食習慣,我們告訴她胃裡數以百萬計的可愛小動物不但會努力讓她的內臟器官維持良好狀態,還有助於她的大腦運作,對抗身體裡壞的小動物,這些小夥伴就是腸道微生物體!當蘿西吃太多糖時,這些小生物就會生病,但牠們喜歡水果、蔬菜、豆類和堅果,我在午餐時說:「這些生物吵著想吃鷹嘴豆,蘿西,牠們在吶喊著:『拜託,拜託,蘿西,給我們更多的鷹嘴豆,越多越好。』」

進階版

擁抱擬人化。下次當你發現自己與孩子有所爭執或難以「鼓勵」某種行為時,試試這個簡單的妙計。環顧四周,找到最靠近的無生命物體(即使是一隻鞋子也可以),然後使這個物體栩栩如生,假裝它會說話,透過物體告訴孩子你需要她做什麼。對於學步階段的幼童,我敢打賭這個妙招十之八九會奏效。

哪種類型的對象效果最好?對於蘿西來說,只要是填充玩偶都行。但我也借用過我的身體部位(包括我的肚臍)和她的隱形朋友(包括《真善美》中的瑪莉亞)。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我從幾位讀者那裡得知他們用這種方法大有嶄獲。

聽眾凱薩琳.本漢帶來了「伍菲」:

「如果我們快遲到了,而我的三歲女兒得穿上鞋子,我知道大喊『穿上鞋子』會讓事情更加一團亂,所以我用手勢變出小狗伍菲,將中指和無名指放在拇指上,讓它構成一張嘴,接著我會說:『可以讓伍菲幫妳穿鞋嗎?』然後我發出好笑的嗚咽聲、喘氣聲和狗吠聲,扮演成伍菲幫她穿上鞋子,我讓伍菲越生動,就越能讓她咯咯地笑和放鬆身心,緊張的局面變成了一個有趣的親密時刻。」

對於聽眾潘妮.克朗茲來說,必須由填充玩偶來引導:

「當我兒子不想吃飯或睡覺時,我只是告訴他,該讓他最喜歡的玩偶睡覺或吃飯了,接著我開始和那個玩偶一起行動,他就會很快加入我們。」

愛戴兒.卡羅利讓她兒子的衣服來說話:

「當我兒子不想穿睡衣時,我會開始讓睡衣跟我說話。它們會問:『艾略特想穿上我們嗎?』我會回答:『我覺得他應該不想,讓我問問他吧。』如果他說不要,我會轉達睡衣並繼續跟它們交談。到最後,他會被吸引過來,而它們會非常興奮地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高階版

讓怪物住進家裡。若想充分利用說故事的力量,把怪物帶入家裡吧,你可以編造出有趣的角色,或是讓牠們變得很可怕又有點好玩。「恐怖」的範圍非常廣,家中怪物的「恐怖」程度取決於你的小孩,包含他們的年齡、性格和經歷,隨時注意孩子的反應並做出相應的調整。但是,正如凱爾特研究人員雪倫.麥克勞德所說:

「孩子都很喜歡被嚇!」

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迪娜.韋斯伯格(Deena Weisberg)研究過小孩子如何解讀真實故事,她表示,一般而言,用來改變行為的虛構故事可能最適合六歲及以下的兒童,兩歲以下的幼兒無法實際區分虛構和非虛構故事之間的差別,等到一兩年後,這種能力會開始增強。「我不確定以年齡來界定是否恰當,因為所有的兒童都是如此與眾不同。但在三、四歲左右,孩子可能不會百分之百相信這個故事。」儘管如此,他們可能仍然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很嚇人,而且發人深省,「譬如說,我懷疑妳三歲的孩子完全相信她的衣服裡會長蜘蛛。」但她還是脫下了洋裝。

迪娜直言,大約七歲左右,基本上所有兒童都會知道虛構和非虛構故事之間的區別,但他們仍然喜歡和幻想的角色一起玩,以獲得樂趣,她說:「他們可能會認為:『我知道那裡沒有怪物,但我明白你告訴我的事情。』」即使他們沒有上當,這個故事也可能開闢一種新的途徑來討論問題行為。我發現很多大約七、八歲的兒童不相信怪物的故事,但他們有很強的慾望來談論其中的內容,並且希望我「確認」牠們確實「不是真的」。

若想充分利用說故事的力量,把怪物帶入家裡吧,你可以編造出有趣的角色,或是讓牠們變得很可怕又有點好玩
(圖/Pexels)

就個人而言,蘿西喜歡感到害怕—有點害怕,但是每當對她說故事時,我總是有所保留,也會特別注意,以確保她不會受到過度的驚嚇。

以下是在我們家裡廣受歡迎的故事:

1. 分享怪物。分享怪物住在廚房窗外的一棵樹上,當小孩子不願分享時,牠會變得越來越大,終有一日,牠會出來抓住你,把你帶到樹上待整整七天七夜,而且你知道牠給小孩子吃什麼嗎?只有花椰菜和球芽甘藍。

2. 咆哮怪物。牠住在天花板上,透過燈具在偷聽,如果小孩子大喊大叫或提出太多要求,牠就會穿過燈光下來把你搶走。更確切地來說,咆哮怪物從一大清早就會開始關注重要的事情。

3. 鞋怪。牠住在暖氣管道裡,要確保孩子們早上快速穿好鞋子,否則牠會把你抓進通風口。為了營造鞋怪栩栩如生的感覺,有時我丈夫會在外出時打開暖氣,管道中的聲音會讓蘿西飛快地穿上鞋。

4. 睡衣怪物。麥特創造出這個怪物,對於減少就寢時間的衝突非常有幫助。

有一天晚上大約九點半時,蘿西完全不想躺下來睡覺,她正在做一大堆伸展運動—其實就是在床上蹦蹦跳跳,擺動手臂和雙腿,製造很大的噪音。「過來,我們得安靜下來了。」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但她只是沖著我笑!

然後麥特的突發奇想拯救了這一晚,他從椅子上跳起來,指著窗外,瞪大眼睛說:「那是睡衣怪物,我看到牠在窗邊!」

(圖/Pexels)

蘿西跑到麥特身邊,抓住他的腿說:「去哪兒?牠在哪裡?」接著小小聲地說:「牠在窗外,如果我們動得太快或說話太大聲,牠就會進來把我們抓走,我可不想這樣。」然後我拉著她的手,領著她到床上,我們躺在一起,小小聲地討論那頭怪物—牠的長相、牠住在哪裡以及牠晚上把孩子們抓去哪裡。後來她就睡著了。

現在,我們每晚要上床睡覺時,我都會讓蘿西想起睡衣怪物,我會細聲說話,躡手躡腳地移動,告訴她我可不想要怪物跑來。出乎意料地,自從睡衣怪首次在我們家附近出現,過了幾個月,牠還是能有效地把蘿西趕上床睡覺。

延伸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塑造行為的利器:故事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藉由說故事,擁有共通的語言!


本文摘錄自《自然教養:席捲歐美、破百萬熱議全新型態教養!汲取逾千年原民文化智慧,培育高情商、自動自發、抗壓性強的孩子

當全球父母都忙著向西方文化取經,卻忽視了原始文化所蘊藏的強大智慧。
原來最值得借鏡的育兒之道,早已存在逾千年!

擺脫「不是大人掌權,就是小孩當家」的失衡狀態,
讓所有家長腦洞大開的新型態教養之道。

跟著馬雅(Maya)、因努特(Inuit)、哈扎比人(Hadzabe)學教養,
從此不用再打罵、責罰、當虎爸虎媽,
育兒也可以這麼輕鬆優雅!

2019年,麥克蓮・杜克萊夫所著的《因努伊特人如何教孩子控制脾氣》(How Inuit Parents Teach Kids To Control Their Anger)一文,於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刊出後,激起廣大的迴響。家長們都在好奇,為何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老社群,可以輕輕鬆鬆就教出自律、高情商、自發助人的孩子。
身為專業科學線記者,以及為教養所苦的新手媽媽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深入南美、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觀察當地住民的管教方式,並且親身實驗這些育兒方式,這才發現──主流的西方教養觀念根本行不通!在這些古老住民獨特的管教技巧下,女兒變得更為懂事,麥克蓮也放下了對教養的焦慮,進而有效改善自己的親子關係。
她將自己的訪談與研究集結成此書,替所有苦於育兒的父母開啟一條康莊大道:

顛覆過時且似是而非的主流教養觀念

  • 現代提倡的許多育兒建議,最初目的只是為了將嬰兒照顧標準化,包括餵食時間、睡覺時間……然而這些建議大多違反生物自然。
  • 大環境造成的不安感,讓父母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握每個教導孩子的機會,讓父母過於緊繃和心累。
  • 為了建立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盡其所能地讚美、鼓勵、表揚孩子,卻間接削弱了孩子自發與自我肯定的能力。

採集‧狩獵等原始文化的獨門教養撇步

  • 父母從不阻止孩子幫忙,即便他們做得一團亂。
  • 父母不會勉強自己參與「專為孩子打造」的活動(例如「扮家家酒」),而是盡可能讓孩子參與成年人的活動。
  • 屏棄「獎」或「懲」的極端教養方式,專注於激發孩子想要融入家庭或團體的渴望,透過「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做事。
  • 因紐特人以高情商著稱,他們知道情緒的傳染力,因此會著重於安頓自己的心情來影響孩子,而非逼迫吵鬧的孩子安靜下來。
  • 因紐特媽媽具備兩大重要教養能力──說故事和演戲,能夠快速安撫孩子情緒。
  • 哈扎比人的孩子有自信、抗壓性強,因為他們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從小就學習如何和「危險」相處,由此建立起強大的自信與自立技能。

這些古老文化的育兒智慧,是否真能適用於現代社會?

有感於讀者閱畢此書後,仍會對原民文化的教養方式有所存疑:身處摩登世界的我們,真的適合書中提到的教養方式嗎?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改良後的解決之道,把握團結、激勵、自主、不干涉四大原則,將原民智慧巧妙地融入現代的教養方式。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09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