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塑造行為的利器:故事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塑造行為的利器:故事

口述故事是人類的共通特性,現存的每一種文化以及整個人類歷史都在講述故事。講故事可能對智人的進化非常關鍵,如果沒有故事,我們的物種可能不會發展出對現今成就至關重要的某些技能,例如發明器具、合作狩獵和駕馭火的力量。

在北極的日子,我注意到因紐特人的教養方式絕大多數出現在孩子行為不當之後,而非在當下,也不是緊接著行為發生。是在事件過後,當所有人都冷靜下來時。

來自加拿大伊魁特八十九歲的埃諾阿皮克.薩吉圖克觀察到,在這些平靜的時刻,孩子會比較樂於學習,當孩子心煩意亂或忤逆父母時,他們情緒會激動到無法傾聽,因此在那種時刻,對孩子說「大道理」毫無用處,她說:

「你必須保持冷靜,等孩子心情平緩再好好教他們。」

現在我們來看看兩種可以長期改變孩子行為的利器,這些是塑造孩子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的強大工具,但關鍵是在正確的時機使用

這種靜待修正的策略有幾個很大的優勢。首先,它可以防止權力角力,與其在發生偏差行為時馬上衝過去責罵,你可以將注意力聚焦在長遠的未來,因為來日方長,日後還有機會教孩子何謂正確的行為。所以在這些敏感時刻,你不需要「證明自己的觀點」,應該先輕輕放過,忽略在車上的無禮言論、拒絕幫忙佈置餐桌、甚至在晚餐時瘋狂的丟食物大會,因為等到晚上,你將執行以下的策略。而且你深知這些手段比大吼大叫、責罵或唇槍舌戰要來得有效。

(圖/Pexels)

其次,這些工具會開啟親子間的交流,而不是像懲罰和憤怒那樣切斷交流,這些手段會建立連結並緩解緊張局勢。它們達成了在我看來幾乎不可能的事情:把不當的行為當成劇本的一部分,用故事取代雙方的劍拔弩張。

北極生活與舊金山生活有一個主要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危險無所不在。

正如我所提到的,我們住在舊金山一條繁忙的街道上,像鯨魚一樣大的巴士以每小時三十英里的速度衝下坡,汽車在彎道疾馳而過,也不會在行人穿越道停下來。在北極地帶,危險化身成致命的熊和冰冷的水,北極熊經常潛伏在城鎮邊緣,住家可能距離冰冷的北冰洋僅有幾步之遙,在春天,一個蹣跚走路的孩子可能會從薄薄的冰層上掉下去,到了夏天,湍急的水流可以把一個小孩沖到大海裡。

(圖/Pexels)

所以當一個三歲幼兒跑向冰冷的水域,父母必須大聲叫喊才能保護他們的安全,對嗎?

不對,大學講師古塔.喬說:「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透過說故事來培養紀律。」他在努納武特北極學院教授因紐特傳統育兒課程。

口述故事是人類的共通特性,現存的每一種文化以及整個人類歷史都在講述故事。講故事可能對智人的進化非常關鍵,如果沒有故事,我們的物種可能不會發展出對現今成就至關重要的某些技能,例如發明器具、合作狩獵和駕馭火的力量。為什麼?因為這類技能需要一個人記住一系列的步驟、過去的事件和動作,類似於故事情節或編排。

講故事是促使我們成為人類的獨有特徵之一,它將我們與環境、家人和住家連結起來,使我們合作且強大。它是訓練兒童的關鍵工具。

除了傳授重要的技能,故事還能向孩子們傳遞文化價值觀。數萬年來,或許更久遠以前,父母一直用口述故事來教孩子如何成為社會群體中表現良好的成員。時至今日,現代狩獵採集團體藉由故事來教導分享、尊重不同性別、控制憤怒以及如何注意鄰里間的安全。

講故事是促使我們成為人類的獨有特徵之一(圖/Pexels)

但是這套口述故事的策略並非專屬於狩獵採集者,完全不是這樣。事實上,我願意接受任何讀者的挑戰,看誰能找到任一種不存在這種手法的文化。

凱爾特研究人員雪倫.麥克勞德(Sharon P. MacLeod)表示,不久之前,這種策略形成西方育兒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她說:「凱爾特文化充滿了超自然生物。」小精靈遍布於樹林,鬼魂在路上遊蕩,怪物潛藏在湖泊和沼澤中;有些生物樂於助人,有些會帶來危險,這些神話生物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保護兒童的安全。她說:

「沼澤和濕地可能暗藏凶險,有時沼澤看起來像陸地,但其實底下都是水。在孩子們熟悉這個領域之前,故事能夠讓他們遠離濕地。」

舉例來說,有一個凱爾特故事的主角是一隻生活在水中、喜歡偷抓孩童的馬。雪倫解說道:「如果孩子們離水太近,水馬就會把他們放在背上,將孩子們帶到水底下,不管需要抓多少孩子,水馬的背都能變得越來越長。」因此,當年幼的孩子在海灘或河邊玩耍時,父母不必徘徊在他們身旁或對他們大吼大叫,因為父母採取了先發制人的做法,他們已經為孩子們描述了水馬的故事,沉浸在這些故事中,即使是蹣跚學步的幼兒也明白,為了維護安全,他們應該遠離水域。

古塔.喬提到,值得注意的是,因紐特父母有一個具有相同目的的類似傳說,她說「這是關於海中怪物瓜魯帕利克(Qalupalik)的故事,如果一個孩子離水域太近,瓜魯帕利克會把你放進牠的連帽大衣,將你拖到海裡,把你拐去另一個家庭。」

神話生物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保護兒童的安全(圖/Pexels)

像這樣的故事在因紐特人的育兒生活中比比皆是。伊魁特的電影製片兼語言教師麥娜.伊舒魯塔克(Myna Ishulutak)分享,為了確保孩子們在冬天戴上帽子避免凍傷,父母會借用北極光,「爸媽告訴我們,如果不戴帽子出去,北極光會切下你的頭,甚至當作足球來踢,我們以前非常害怕!」她誇張地說,接著爆笑出聲。

因紐特父母還運用故事向孩子傳遞重要的價值觀,譬如尊重。舉個例子,麥娜的父母給她講了一個關於耳垢的故事,讓她懂得聽父母的話,她說:「我的父母會檢查我們的耳朵內部,如果裡面有太多耳垢,意味著我們沒有在聽。」;另一個例子:為了教導兒童吃東西前先詢問,麥娜的爸媽告訴她,容器中可能有長長的手指會伸出來抓住她。


本文摘錄自《自然教養:席捲歐美、破百萬熱議全新型態教養!汲取逾千年原民文化智慧,培育高情商、自動自發、抗壓性強的孩子

當全球父母都忙著向西方文化取經,卻忽視了原始文化所蘊藏的強大智慧。
原來最值得借鏡的育兒之道,早已存在逾千年!

擺脫「不是大人掌權,就是小孩當家」的失衡狀態,
讓所有家長腦洞大開的新型態教養之道。

跟著馬雅(Maya)、因努特(Inuit)、哈扎比人(Hadzabe)學教養,
從此不用再打罵、責罰、當虎爸虎媽,
育兒也可以這麼輕鬆優雅!

2019年,麥克蓮・杜克萊夫所著的《因努伊特人如何教孩子控制脾氣》(How Inuit Parents Teach Kids To Control Their Anger)一文,於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刊出後,激起廣大的迴響。家長們都在好奇,為何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老社群,可以輕輕鬆鬆就教出自律、高情商、自發助人的孩子。
身為專業科學線記者,以及為教養所苦的新手媽媽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深入南美、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觀察當地住民的管教方式,並且親身實驗這些育兒方式,這才發現──主流的西方教養觀念根本行不通!在這些古老住民獨特的管教技巧下,女兒變得更為懂事,麥克蓮也放下了對教養的焦慮,進而有效改善自己的親子關係。
她將自己的訪談與研究集結成此書,替所有苦於育兒的父母開啟一條康莊大道:

顛覆過時且似是而非的主流教養觀念

  • 現代提倡的許多育兒建議,最初目的只是為了將嬰兒照顧標準化,包括餵食時間、睡覺時間……然而這些建議大多違反生物自然。
  • 大環境造成的不安感,讓父母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握每個教導孩子的機會,讓父母過於緊繃和心累。
  • 為了建立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盡其所能地讚美、鼓勵、表揚孩子,卻間接削弱了孩子自發與自我肯定的能力。

採集‧狩獵等原始文化的獨門教養撇步

  • 父母從不阻止孩子幫忙,即便他們做得一團亂。
  • 父母不會勉強自己參與「專為孩子打造」的活動(例如「扮家家酒」),而是盡可能讓孩子參與成年人的活動。
  • 屏棄「獎」或「懲」的極端教養方式,專注於激發孩子想要融入家庭或團體的渴望,透過「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做事。
  • 因紐特人以高情商著稱,他們知道情緒的傳染力,因此會著重於安頓自己的心情來影響孩子,而非逼迫吵鬧的孩子安靜下來。
  • 因紐特媽媽具備兩大重要教養能力──說故事和演戲,能夠快速安撫孩子情緒。
  • 哈扎比人的孩子有自信、抗壓性強,因為他們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從小就學習如何和「危險」相處,由此建立起強大的自信與自立技能。

這些古老文化的育兒智慧,是否真能適用於現代社會?

有感於讀者閱畢此書後,仍會對原民文化的教養方式有所存疑:身處摩登世界的我們,真的適合書中提到的教養方式嗎?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改良後的解決之道,把握團結、激勵、自主、不干涉四大原則,將原民智慧巧妙地融入現代的教養方式。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80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