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藉由說故事,擁有共通的語言!

【小典藏|愛閱讀】《自然教養》藉由說故事,擁有共通的語言!

藉由說故事,我覺得自己和蘿西終於擁有共通的語言,得以順利無礙地與她溝通。

在凱爾特和因紐特的兩種文化傳統中,大多數的童年時光都是關於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神祕生物,如何避開它們、尊重它們或讓它們快樂。父母和祖父母透過這些迷人但有時可怕的故事傳授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能夠學會尊重父母並注意安全。麥娜說:

「這些故事幫助孩子們了解父母非常認真看待禮貌和傾聽的必要性。」

起初,這些傳說讓我覺得對於幼童來說有點太可怕了,尤其是像蘿西這種剛會走路的孩子,我下意識把這些拋諸腦後,因為我內心並不覺得這種方法可以助我一臂之力。

但是回到舊金山後,我試著對蘿西講了一個故事,而她的反應讓我大吃一驚。

從北極之行回來大約一個月後,我和蘿西正在廚房準備晚餐,她想要冰箱裡的一樣東西,於是她抓起踏腳凳,走到冰箱前面,接著爬了上去,然後一直站在那裡,長達五分鐘,冰箱門一直開著;我叫她關門,她不理我,我多次解釋這樣很浪費電,但是就像在對牛彈琴,所以我改用甜美、好聽的語調懇求;儘管如此,她還是不理我,我能感覺到怒火在肚子裡不停攀升,一場火爆衝突近在眼前。

但我不想再吵架了,我已經厭倦了爭吵。當我正準備發出警告時,古塔.喬和海怪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心想,房子裡有一隻怪物應該不會怎麼樣,何不試試看?

所以我用半嚴肅半開玩笑的語氣說:

「妳知道嗎?冰箱裡有一頭怪物,如果牠的身體變溫暖,就會越變越大,然後牠就會跑來抓妳喔。」

然後我指著冰箱,睜大眼睛,驚呼道:

「我的天啊,牠就在那裡!」

天哪!你應該看看蘿西臉上的表情,她關上冰箱門的速度比野兔奔跑還快,然後她轉過身來,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回應道:

「媽媽,告訴我更多關於那裡面怪物的事情。」

故事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圖/Pexels)

從那天起,我們把各式各樣的怪物帶進房子裡,蘿西簡直百聽不厭,講故事已成為我們家裡的首選育兒工具。她把這些故事稱為「抓人」,因為主角—一個大約三歲的小女孩—經常被抓走(就像凱爾特人和因紐特人的孩子在水馬和海怪手中遭受到的對待)。她每天晚上入睡前都會說:「媽媽,告訴我一個『抓人』的故事。」沒騙你,有時她甚至希望我把故事編得可怕一點。

故事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我無法想像回到以前的生活,沒有這些超自然生物在我們家裡面飛來飛去,穿過牆壁,並且在附近公園的樹上閒逛。這些生物是我們每天早上出門上學的唯一理由,同時也是就寢時間不再日復一日崩潰混亂的唯一原因。

藉由說故事,我覺得自己和蘿西終於擁有共通的語言,得以順利無礙地與她溝通。

以粉紅色洋裝的災難為例,為了蘿西的生日,我和麥特送給她一件粉紅色洋裝,上半身織滿玫瑰圖案,這件洋裝是無袖的,裙襬對她來說有點短(正好在她的膝上),所以真的不適合舊金山多雨、寒冷的冬季。然而,一旦蘿西穿上那件該死的洋裝,就好幾天都不肯脫下來,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穿著,大概要穿一個星期,到那個時候,衣服就不再是粉紅色,而是變成灰色和棕色,味道聞起來像是霉味和腐臭的尿液混合在一起(沒錯,我認為浴室發生過意外……)。

即使要了我的命,我也無法讓蘿西脫掉那件衣服,我試著用以往的策略,包括用大人的邏輯解釋一大堆,「蘿西,今晚把它拿去洗的話,明天上學穿就不會有污漬了。」她瞧著我的眼神,好像我在說法語。

(圖/Pexels)

最後,某天晚上我配合她的身高蹲下來,靠近她的耳朵,用很誇張的語氣偷偷跟她說:

「如果洋裝太髒,裡面就會開始長蜘蛛喔。」

蘿西不發一語,臉上的表情僵住,慢慢地從我身邊退後幾步,脫下洋裝,我從她手裡奪走,扔進洗衣機,大功告成!

當天晚上,當我把洋裝從烘乾機裡拿出來時,我舉起它驚呼道:

「看到了嗎?蘿西,洋裝變得好乾淨、好漂亮!」

她毫不遲疑地說:

「而且沒有蜘蛛噎。」

運用故事培養紀律

某些美國父母對「嚇唬」孩子去服從或合作的想法表示擔憂,我也有同樣的顧慮,但重點不是恫嚇孩子,害他們做噩夢,重點是讓孩子懂得思考,鼓勵特定的作為,並且大方討論這麼做的文化價值。

如果你發現自己對這項策略的「恐嚇因素」感到猶豫不決,就像我以往的看法,不妨想想在西方文化中,我們也會「嚇」孩子來促成行為,孩子也會害怕父母的怒火或懲罰。這就是我童年時的經歷,我之所以表現規矩是因為我害怕父親的憤怒。老實說,我寧願蘿西害怕「冰箱怪物」或「洋裝裡的蜘蛛」,也不願她是因為怕我或怕她的爸爸。

歷史學家艾蜜莉.卡茲.安哈爾特(Emily Katz Anhalt)指出,即使父母不給孩子講故事,也無法保證孩子們不會透過故事學習;包含我們家在內,許多家庭都將口述故事外包給迪士尼、Netflix和YouTube,她說:「人們會從自己聽到的所有故事中學習,這就是我們傳承文化的方式;而且我擔心我們已經忘記了文化創造出來的力量,商人企圖從故事中獲利的動機意味著它們通常充滿暴力。」而且它們可能不會教孩子們學到最佳的價值觀。

相較之下,你可以為孩子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故事。你可以檢視他們的真實反應並適時修飾故事,當孩子害怕時,你可以收斂一點,若是找到一個真正動人心弦且足以與他們建立關係的傳說時,可以講得更深。當我將蘿西的經歷融入故事時,效果都更好。

你可以為孩子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故事(圖/Pexels)

不管怎麼說,透過實踐才能判斷事物的好壞。經由故事來指導她的行為,蘿西變得更加合作、機靈和隨和,我們彼此溝通更順暢,充滿幽默,而不是說教和責罵,我甚至可以看到這些故事如何真的督促蘿西思考和斟酌她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

有一天我好奇問道:

「蘿西,妳更喜歡我對妳大喊大叫還是我為妳講故事?」

她毫不遲疑地回覆:

「故事。」


本文摘錄自《自然教養:席捲歐美、破百萬熱議全新型態教養!汲取逾千年原民文化智慧,培育高情商、自動自發、抗壓性強的孩子

當全球父母都忙著向西方文化取經,卻忽視了原始文化所蘊藏的強大智慧。
原來最值得借鏡的育兒之道,早已存在逾千年!

擺脫「不是大人掌權,就是小孩當家」的失衡狀態,
讓所有家長腦洞大開的新型態教養之道。

跟著馬雅(Maya)、因努特(Inuit)、哈扎比人(Hadzabe)學教養,
從此不用再打罵、責罰、當虎爸虎媽,
育兒也可以這麼輕鬆優雅!

2019年,麥克蓮・杜克萊夫所著的《因努伊特人如何教孩子控制脾氣》(How Inuit Parents Teach Kids To Control Their Anger)一文,於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刊出後,激起廣大的迴響。家長們都在好奇,為何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老社群,可以輕輕鬆鬆就教出自律、高情商、自發助人的孩子。
身為專業科學線記者,以及為教養所苦的新手媽媽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深入南美、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觀察當地住民的管教方式,並且親身實驗這些育兒方式,這才發現──主流的西方教養觀念根本行不通!在這些古老住民獨特的管教技巧下,女兒變得更為懂事,麥克蓮也放下了對教養的焦慮,進而有效改善自己的親子關係。
她將自己的訪談與研究集結成此書,替所有苦於育兒的父母開啟一條康莊大道:

顛覆過時且似是而非的主流教養觀念

  • 現代提倡的許多育兒建議,最初目的只是為了將嬰兒照顧標準化,包括餵食時間、睡覺時間……然而這些建議大多違反生物自然。
  • 大環境造成的不安感,讓父母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握每個教導孩子的機會,讓父母過於緊繃和心累。
  • 為了建立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盡其所能地讚美、鼓勵、表揚孩子,卻間接削弱了孩子自發與自我肯定的能力。

採集‧狩獵等原始文化的獨門教養撇步

  • 父母從不阻止孩子幫忙,即便他們做得一團亂。
  • 父母不會勉強自己參與「專為孩子打造」的活動(例如「扮家家酒」),而是盡可能讓孩子參與成年人的活動。
  • 屏棄「獎」或「懲」的極端教養方式,專注於激發孩子想要融入家庭或團體的渴望,透過「成就感」和「歸屬感」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做事。
  • 因紐特人以高情商著稱,他們知道情緒的傳染力,因此會著重於安頓自己的心情來影響孩子,而非逼迫吵鬧的孩子安靜下來。
  • 因紐特媽媽具備兩大重要教養能力──說故事和演戲,能夠快速安撫孩子情緒。
  • 哈扎比人的孩子有自信、抗壓性強,因為他們放手讓孩子自由探索世界,從小就學習如何和「危險」相處,由此建立起強大的自信與自立技能。

這些古老文化的育兒智慧,是否真能適用於現代社會?

有感於讀者閱畢此書後,仍會對原民文化的教養方式有所存疑:身處摩登世界的我們,真的適合書中提到的教養方式嗎?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改良後的解決之道,把握團結、激勵、自主、不干涉四大原則,將原民智慧巧妙地融入現代的教養方式。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09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