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最強的雙刃寶劍?:談童書的「議題式企劃」(下)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最強的雙刃寶劍?:談童書的「議題式企劃」(下)

前一回我們提到議題式企劃成為童書出版主流的現象。這回我們繼續討論議題式企劃的更多影響,以及議題式企劃以外的可能性。

前一回我們提到議題式企劃成為童書出版主流的現象。這回我們繼續討論議題式企劃的更多影響,以及議題式企劃以外的可能性。

沒有獎項、補助的暢銷?

不具有明顯議題導向的童書,由於較難凸顯教育屬性,因此往往很難得到「優良讀物」的認可獎項和評選。可是,這樣的作品卻可能成為暢銷書。

原因在於,孩子們的閱讀喜好、娛樂性越來越受到重視。具有冒險、恐怖、武俠、偵探、奇幻、幽默等元素的作品,有機會暢銷,甚至非常暢銷。然而這些吸引讀者的特質,往往被視為附屬於教育性的次要屬性,甚至是非必要屬性,而不被原創出版社和書籍評選放在主要考量。

時代在改變,過往出版社想像的消費需求(主要賣書給有教育需求的家長)也未必跟得上時代。兒童讀者地位的提升,比起不看書,只滑手機、掛網路,孩子願意看書,許多家長就願意支持;家長未必只為了教育上的益處為孩子購書,他們也為了孩子的喜愛而買。

示意圖(©Unsplash)

或許有人又會說,「家長教育需求的消費還是占較高比例」,這當然有可能,只是當我們也必須考慮「究竟有多少出版社做同質性高的議題導向出版品」。同質性競爭的結果,不一定能夠成為銷售的贏家。甚至越多出版社做相近的議題導向出版品,彼此廝殺得更厲害,而且可能早已過度飽和,供過於求。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喔!原來通俗的類型文學是有市場的、原來逗趣的故事小孩子很喜歡、原來引人入勝的奇幻冒險有許多讀者願意買單……

如此一來,問題是,為什麼不能以「類型文學」來做為企劃重點呢?其實從以前到現在,孩子一直喜歡奇幻、喜歡偵探,喜歡妖怪、喜歡烹飪、喜歡冒險這些類型,而我認為這本來就是該做之事,也是童書出版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出版路線。

沾粉上色

然而童書出版社慢慢(重新)意識到通俗類型的市場潛力後,若仍舊以議題來做為企劃核心,一種看似合理的思維模式就應運而生了──「那我們來做一些類型文學X議題式的作品」吧!

是呀,兼顧通俗的市場性,以及預設家長會買單的教育功能,也能夠更靠近獎項和選書;如此以來,就可以一把抓。

但其實,這卻早就是傳統童書產製環境早已不斷重複操作的老調;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用趣味故事來包裝議題,讓孩子開心的學習。只是,我們從過往的繪本、低幼齡童話、橋梁書,現在擴張到奇幻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漫畫上。

示意圖(©Unsplash)

比較危險的是,僅僅為了包裝議題,找知名作者一下子武俠,一下子妖怪,一下子偵探,一下子奇幻,雖然可以沾點粉、上點色產出「企劃上理想的產品」,然而光其中一種文類,都需要多年的累積才能臻於成熟。平常對類型文學並不熟悉、甚至完全沒有經驗的作者,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入不上不下,隔靴搔癢的尷尬讀起來仍是滿滿的議題企劃、教育目的氣味,未必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同,變成做白工,甚至因此認為「通俗類型元素也行不通嘛!」

等等,你真的理解通俗的類型文學嗎?

「類型文學X議題」思維下的作品,當然有可能暢銷。故事精采,包裝行銷得宜,機會就大些。但是,回過頭來仔細一想,這些作品暢銷,裡面的議題成分究竟發揮多少影響力?

好吧,就算打保守牌,認為議題部分增加了家長購書的機會,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暫時放下議題,單純的類型文學沒有辦法得到「市場」嗎?

這顯然不盡然合理。我們可以審視一下市場上成功的例子。《哈利波特》、廣嶋玲子各系列、羅德達爾作品系列、還有本土自製的《修煉》等。這些作品都不是,或者至少沒有令讀者意識到明顯的議題存在;讓讀者感受更多的部分是酣暢淋漓的想像和情節,以及生動的角色。又如更低幼齡讀物,狂銷的「佐羅力」、「屁屁偵探」、「一百層樓的家系列」、「吉竹伸介系列」等作品,其實也沒有什麼「議題」。

最吸引兒童讀者的,還是有趣、精彩、刺激、好笑、感動的故事,而不是議題。

示意圖(©Unsplash)

以「議題」作為銷售重點的外版翻譯作品,未必是就在議題式企劃下產出的作品。

許多暢銷、品質優秀的翻譯作品,並不一定是在議題式企劃下產出的作品,只是因為議題企劃而被買到台灣,又被以教育議題來包裝銷售。

作家從深刻的生命體悟、苦思得來的靈感中發展出自然又動人的故事,應是許多(不分國內外)好作品產生的方式,也是生產故事最原初的模式。

而我們產製原創童書,落入單一化的議題式企劃先行、尋找知名作者來代工加工、包裝議題的模式中,除非作者非常有意識地去跳脫、對抗議題的綑綁,且有足夠的能力做到,同時還要加上編輯願意給出足夠空間發揮,否則原創出版品的狹窄化、單一化、教育化,甚至無趣化,都會是普遍合理的狀況。

也許又有人會擔憂,通俗的類型文學,會「缺乏高尚的情操質地」、「庸俗」,這絕對是荒謬的誤解。類型文學具有親和力,也能夠具有深刻的內涵。否則先前提及的諸多暢銷且長銷的作品,又為何長存於台灣童書市場中,歷久不衰?

結語:多來一點「純」的不行嗎?

我認為,議題式企劃,在童書出版產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只是,在議題式企劃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

台灣發展議題式、教育性的童書,早已走到極致,甚至超過表面張力,達到崩壞了。可是,我們卻忘記了、遺失了原本也很重要的部分。而很多別人保留下來,而且發展得益發成熟優秀的部分,卻吸引我們買進版權。

優質的奇幻故事、優質的偵探故事、優質的幽默故事、優質的冒險故事、優質的妖怪故事、優質的美食烹飪故事、甚至社會寫實故事……類型文學本身具有的親和力(緊湊精彩的情節、清晰的故事、具有魅力的角色等)緊緊抓住讀者的胃口,是值得出版者和寫作者認真看待的事情。而重點既在文類,也在「優質」;不便宜行事,不只是沾粉上色,為讀者出版/寫作真正成熟優質的通俗類型文學,是重要的使命。

示意圖(©Unsplash)

說實話,即使不是從議題式企劃下誕生的作品,終究,我們仍能以議題式教育導向來包裝、推廣,以因應市場的需求、家長的習慣,以及出版社自身行銷的焦慮。可是如此一來,我們有更多機會避免作品不上不下的尷尬,讓讀者更單純的投入閱讀帶來的享受,家長更樂意購買書籍給孩子,增加暢銷的機會。

我們需要更多專精投入某一類型文學、通俗文學的作者,以及可能更重要的──願意投入的出版社。成熟、優質的類型文學,既是童書市場重要商品,更是重視兒童需求,尊重兒童讀者的成熟表徵,也是突破市場低迷困局的勇敢一搏。

有時候,純一點,濃一點,才會真正香。

延伸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最強的雙刃寶劍?:談童書的「議題式企劃」(上)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二)。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從「童書這詞,要是馬上能消失該有多好啊!」,重新思考童書的本質──一個童書創作者的觀點(上)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