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二)。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二)。

台灣的童書顯得如此模糊,尤其在「原創」與「文學」這個層面上。童書就是「兒童與青少年讀物」,再沒有分別,也無需定位。這樣的模糊性,正說明了原創童書的弱勢。

前一回中,我從「台灣」和「原創」兩個概念來分享對「台灣原創」一詞的看法。這一回,我將略談幾個國家發展原創童書的概況,並以之對照台灣原創作品的處境。

台灣的童書脈絡

台灣的兒童文學的發展,是延續西方近代兒童教育觀念和兒童文學而來。因此,進程上原本便落後於西方;不可避免的,在發展初期,必須引進西方童書經典作為範本。西洋兒童文學經典作品,直接成為許多較晚發展兒童文學的國家的經典。

而台灣深受日本殖民的影響,日本文化在台灣有極高的親和力;日本童書在台灣經濟起飛、教育需求、出版興盛的條件下,繼歐美童書之後被引入台灣,共構了童書市場的主流。

事實上,不只是台灣童書面對主體建構的問題,鄰近的亞洲各國都有相似的發展歷程。

#台灣原創是沒有自信或者自嗨的呼喊嗎?

「在地」原創」的口號,不是只有在台灣出現而已。翻譯書在童書市場中成為主流,無形中壓抑了在的原創作品的生存的問題,不是只有台灣。

隨著在地兒童文學觀念和作品的演進,對自身兒童文學主體性的追尋也隨之產生。

日本早在幾十年前就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下,發展成兒童文學書籍的強力輸出國。

大陸也因為長期輸入世界各國的優秀童書,壓迫了原創作品的發展,發覺有必要改變,於是提倡「中國原創」童書,期待與世界最優秀的作品等量齊觀,並在推展的過程中不斷反省檢討,尋找更好的可能。[1]這對國家的文化主體性來說,是一個正向,甚至必要的過程。

當紅的韓國童書作繪者SUZY LEE在一篇專訪中提到,在她幼時,韓國的作家發起了創作韓國本土兒童文學的運動,而如今,韓國也已經躋身為世界重要的圖畫書重鎮,擁有世界級的作繪者,如白希娜,更是大大激勵了後來的創作者。[2]

印象中,筆者二十幾年前開始接觸兒童文學的時候,中國的童書還仍舊是相當程度的僵化樣板的,但今日已不可同日而語。再拿韓國來說,二十幾年前,韓國的兒童讀物更幾乎不可聞見。

無論是日本、大陸、韓國,都在出版者和作者有意識深掘自身文化的題材,製作原創童書,以艱困卻長遠的毅力,在讀者身上累積對文化的認同,餵養出以此為養分,走向世界的作繪者。

從後殖民的角度來看,標示自己的主體性有其必要和必然,這與自信與自卑與否沒有絕對的關係,也不是重點。對「台灣原創」的標示,其實是對自身作品品質與文化主體建立的期待。

透過用心創作、製作的原創作品,真正把自身的文化(藝術、價值觀、思想……)好好的傳承給下一代,使之能開展更多創意和深度,走向世界。這才是「在地原創」的核心。

無論是否呼喊標榜,無論是出版者或者創作者,「在地原創」或許都是值得放在心裡的事。

2020台灣原創繪本回顧展

如果台灣原創童書不復存在

不考慮文化意義,單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即使台灣原創童書作品不復存在,我相信童書出版環境還是可以繼續運作下去,相信童書出版仍會在,讀者仍會在,甚至可能在商業上更容易運作,獲利更多。畢竟,讀者仍舊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童書,選之不盡,讀之不完。好書就是好書,與是否是原創作品原本就無關。

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書從哪裡來,不是問題,甚至或許對大多數出版社來說,也不是問題。但對創作者來說,卻是真實有感的。

更大的隱憂──不需翻譯的進口

當其他華文地區的作品不斷進步、進化到極優異的高度,不只是文字故事的品質、創意、趣味,還包括繪圖、美術設計、裝禎、印刷……那麼我們甚至不需要經過翻譯,直接可以買版權印製出版,成本更低,文化上的親近也會更增其「無縫接軌」的強勢,更直接衝擊到原創作品原有的生存空間。甚至,我們還可能直接購買已經翻譯好的非華文作品來販售。這並非不可能發生的現象。

市場很重要,也很殘酷;沒有足夠的營利,就無法往前走。但如果營利成了出版的核心,那麼原本就弱勢的,只會更加弱勢。

模糊的原創童書

瀏覽各大網路書店中的「童書榜」,包涵了各種教養書、工具書、學科學習、生活常規養成的作品………金鼎獎的獎項,分為《文學圖書獎》、《非文學圖書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OPENBOOK好書獎中,一般(成人)文學出版項目將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被分開評選;但在童書領域中,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往往放在一起評選,而且是各種文類雜放在一起。

台灣的童書顯得如此模糊,尤其在「原創」與「文學」這個層面上。童書就是「兒童與青少年讀物」,再沒有分別,也無需定位。這樣的模糊性,正說明了原創童書的弱勢。

這些現象,可以思考很多問題,且留待日後再談。

原創童書作者的心情

成為長期從事童書寫作的作者之後,我有種感覺,在高度仰賴翻譯書的市場與出版文化下,認真投入原創童書作者的心情,就好像為用心親自為自己的孩子備餐的媽媽一樣。

無論煮得好不好吃,都是媽媽的用心。用在地的食材,用在地的方式,為孩子煮食。

買外食、進口食物或許也很好吃很營養,但本質完全不同。

進口食物、外食不是一定就比較營養,自己煮也不一定孩子就比較愛吃,有時候情況正好相反。自己煮不一定比較省錢,甚至也不一定比較好吃。這就是事實。然而,即使是精挑細選的翻譯書,也同樣如此。

無論是外食、進口食物還是在地食材自炊,好的食物就是好,營養的食物就是營養。

同樣的,無論是翻譯書或是原創書,只要是好書,就是好書。

從國外引進作品,就是從已經優秀的作品中挑出最好的。而原創作品,則是充滿了風險。

身為台灣的童書創作者,懷抱這樣的心情與心意,當然還是會期待,自己用心備的餐,能夠讓自己家的孩子,吃得開心,吃得賞心悅目,吃得酣暢淋漓,吃得有滋有味。

最怕的,還是越來越少人願意用心為孩子煮食,還有,甚至連為孩子備餐的機會都失去了。

或許從文化殖民的角度來看,自然會給人太過沉重之感,但素來以能兼容多元文化而自豪的台灣,怕的不是百花齊放,眾聲喧嘩的各國優秀的出版商品,而是「逐漸失去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聲音」。

2020台灣原創繪本回顧展──圖文創作者徐至宏,在基隆正濱漁港駐村後,創作了這本以漁港日常為基調的《看海的地方》,全書既有大跨頁的全景,也有漫畫式的分割畫面,帶領讀者從寫實走進抽象,從抽象又走回日常。

結論        

雖說外來種的強勢不代表一定優質,原生種的弱勢不代表劣質,但倘若我們沒有意識、企圖去強化、進化自己,物競天擇下走向衰微,最後淘汰也會是一種必然身為台灣原創童書作者,當然無法樂見這樣的狀況發生。

出版環境很困難,市場狹小,或許是原因,但不該是童書工作者不積極想辦法的藉口。

也許有那麼一天,原創作品能成為出版上理所當然的多數和主流,就不再需要「#台灣原創」這樣的標榜了。如何深掘自己的文化,發展自己的特色,創作出能夠讓世界讀者共感的故事,本非一朝一夕能夠達成。但沒有意識,沒有共識,絕對做不到。

「#外版養原創」,或許是無奈的事實,卻不該是不必努力改變的永恆。「#台灣原創」,不是喊著就會高潮的口號,而是一份期許──也或許是一個童書創作者的浪漫。

「#台灣原創」,至少對我來說,很重要。


[1] 中國書房》中國原創兒童繪本,黃金時代到了嗎? | Openbook閱讀誌

[2]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3192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