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一)。

【專欄│童書料理研究室】「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從童書創作者的角度談「#台灣原創」一詞(一)。

在我實際出版作品之前,老實說,對於「台灣原創」,我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直到實際從事寫作出版之後,才知道「台灣原創童書」有多麼不容易。

前言

有朋友問我,為何喜歡在FB文章中標記#台灣原創,是不是有點太過刻意?我覺得這個問題挺有趣,這次的文章,就以原創童書作者的角度,分享我個人的看法,談談我心中的「#台灣原創」。

原創

原創,指的是「非複製、模仿他人作品」的創作。

儘管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創造都是從宇宙、自然萬物及前人的作品,甚至說是從神的造物中啟發而來,沒有真正的原創。但我覺得「原創」,更可以代表創作者永無止境追尋創新、尋找新可能的期盼與自我要求;有了追求原創的態度,我們才不會輕易的去模仿、跟風,甚至剽竊別人的創意,更投入於經營自己作品的獨特創意。我個人覺得,追求原創原本就是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台灣

關於「台灣」,我絕對稱不上是一個非常關心政治的人,也沒有非常強烈的「本土意識」,特別是「台灣」以經常淪為政治意識型態的標語口號、用以因政治正確得到青睞的現下環境。然而,當成為一個童書寫作者的時候,我的確經常提到,甚至刻意標示「#台灣原創」一詞。

以華文寫作來說,若作品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出版,我會期待別人注意到我的出身,以此為榮,但不需標明「台灣原創」。

同樣的,如果是外國朋友在台灣出版華文原創作品,也不會刻意強調是「台灣原創」或「某國原創」。(但一般會以自己的原鄉為榮,除非是流亡或者是特殊情境)

若是以華文以外的文字出版作品,則應該是在別人的國家出版的狀況,創作者或許會標榜自己的出身,但也沒有必要標榜「台灣原創」。

換句話說,會強調「#台灣原創」,正是因為身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才會有強調台灣原創的需求。

理由其實很簡單,就好像生態上我們現在經常強調「#台灣原生種」(尤其是瀕臨絕種)的理由一樣。台灣原創,就是相對於「非台灣原創」,如同台灣原生種和外來種的關係。

外來種的強勢不代表一定更出色,原生種的弱勢也不代表一定劣質,但在生存受到壓迫時,我們就會特別關注「#台灣原生種」的生存景況。

現實面:童書市場的翻譯書主流

曾在出版觀察的相關文章中,讀到台灣翻譯書佔了出版量的百分之七十。不知道童書出版品中,翻譯書的比例會不會更高?無論如何,翻譯作品是台灣童書出版的「主流」,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至於為何台灣童書市場會走向如此高度依賴翻譯作品的現況,是一個樹大根深的議題,無法一言以蔽之;重點是,並不是只有台灣的童書有這樣的問題。關於這點,我們有機會再談。

回到「台灣原創」。在我實際出版作品之前,老實說,對於「台灣原創」,我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直到實際從事寫作出版之後,才知道「台灣原創童書」有多麼不容易。

「外版書養原創書」,是在當了作者之後才聽聞出版界朋友的說法,意指翻譯書比較容易銷售,原創書容易賠錢,因此需要靠著翻譯書的利潤來挹注支持本土創作。聽來頗無奈,但我深知某種程度上這是事實。

的確,比起直接買優質的翻譯書,要用心做好一本質量均優的原創書,要多花好多成本,花好多心思製作,花好多努力宣傳,而且還不一定能賣得好──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簡直吃力不討好。

當然,不是說翻譯書就「好做」。但「翻譯既有的書」,和「從無到有製作一本書」,難度上無庸置疑存在非常大的差別。(極端上可以拿百科全書來當成例子思考)

雖可以有「外版書養本版書」的觀念,但真要在商言商,從商業的角度上,有多少人會願意長久用心投入做賠錢機率高,而且成本也高的「原創商品」?又有多少作者可以在稀少的機會下(以及連帶而來的收入問題)長久、專業的投入創作?

從台灣原創作者實際的生存境況來看,翻譯童書的確像是強勢的外來物種。這對台灣原創童書創作者來說,是無法逃開的現實。

因此,每一本原創童書的出版機會,對有心投入的原創作者來說都彌足珍貴。

「2019年台灣原創繪本回顧展」展區照片 (圖片來源: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

來自世界各國的「#在地原創」

是的,從無到有,企劃發想寫作配圖修稿潤稿設計印刷行銷……完成一本書,是那樣麻煩、昂貴,但我們很容易忘記,或者在商業考量下刻意忽略一個事實:無論哪一國的出版品,無論是文學性、娛樂性還是知識教育性,在從無到有的創作到出版的過程中,都是每個國家很不容易的「#在地原創」。

換句話說,每一本翻譯進口的作品,原先都是不同國家的出版社、編輯和作者、設計師、印刷師傅……花費大量心力,苦心孤詣製作出來的,也因為用心製作出傑作,所以贏得了口碑或市場,因此吸引了不同國家的出版者注意,作為出版理念的實踐,或者具有潛力的營利商品,購入版權,來到各國、來到台灣。

創作者唯一的選是「原創」

無論是否存在某種理念,出版的本質的確是一門生意。只是,站在生意的角度,出版社可以有「原創」和「進口翻譯」兩種「選擇」,甚至可以策略性的運用,選擇符合自己理念,或者對商業較有利的來經營。

站在讀者的角度,無關乎翻譯或者原創,只要讀得懂,選擇當然是越多越好。

然而,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只有原創一途,沒有別的選項。創作者不可能因為寫不出作品,或者是想要賺取更多收益,得到更多的肯定,就去「買別人/國外的作品來出版」,這是和出版社的立場/視野截然不同的。(請注意我說的是「不同」,而非「優劣」)

下一回,我將從繼續探討在地原創的文化意義、從其他有相似處境國家得到的啟發,以及作為台灣原創童書作者的期待。

王宇清( 32篇 )

兒童文學博士。現專職童書創作,偶兼評論、賞析與導讀。
覺得文本就像料理,而好的料理更形成了一個充滿奧秘的小宇宙。嘗試結合創作與理論中的理性與感性,分析文本中各種食材與手法間的微妙關係,探索各種滋味的可能性。曾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長期撰寫書評與年度觀察報告。創作代表著作為《妖怪新聞社》系列3冊(巴巴文化)。其餘作品散見兒童報紙與刊物。曾獲:九歌年度童話獎、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藝評台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