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 菲律賓】亮麗的吉普尼風景線文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 菲律賓】亮麗的吉普尼風景線文

2015年11月26日,第二屆「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授予了菲律賓藝術家谷口瑪麗亞(Maria…
2015年11月26日,第二屆「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授予了菲律賓藝術家谷口瑪麗亞(Maria Taniguchi)。大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拉瑞斯.弗洛喬(Larys Frogier)對她的評價是:「她非凡、謙遜的藝術實踐及她對繪畫與影像的極度專注,不僅突破了這些媒介的傳統極限,更敏銳地呈現了畫面的無限可能性。」在上海外灘美術館主辦的入圍藝術家群展中,瑪麗亞帶來的是她最具標誌性的磚畫「無題」系列,錄影《形象研究》(Figure Study,2015)、《我看,它感》(I See, It Feels,2015)以及一件雕塑《無題(ram dram sram)》(2015)。借著大獎的契機,外灘美術館與瑪麗亞在菲律賓馬尼拉開展了一場在地對談,筆者也有幸因此來到現場,實地探訪她長期工作、生活的城市和她的工作室。
谷口瑪麗亞的工作室。
向固化物體表徵的挑戰
期望從瑪麗亞作品的視覺呈現上看到任何明顯的菲律賓特徵/印記的人們一定會大失所望,她的作品非常「國際化」,在倫敦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的藝術求學經歷使她的創作更關注於人類整個群體的情感共鳴。如大部分藝術家一樣,瑪麗亞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框定進國家的概念;她說:「藝術家應該是國際性的,強加上『東南亞』、『中國』這樣的標籤是不公平的。」然而,現有的藝術史研究難以略過民族/國家的概念,馬尼拉行程的經歷會讓人發現瑪麗亞的作品仍不可避免地與當地社會文化發生或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馬尼拉是一座混亂的城市,擁堵的交通、貧富差距的懸殊;馬尼拉也是一座多元的城市,經歷了西班牙殖民時期和美國殖民時期,城市裡混雜著本土的與西方的建築遺跡與文化。二戰時運送美國士兵的「吉普尼」(Jeppney)經過改裝後,現在成為當地最常用的交通工具,這種帶車篷的廂式吉普車車身被裝飾以各樣五顏六色的塗鴉,遍布全城,對外人來說也是馬尼拉的一道獨有風景。瑪麗亞2012年的一件錄影作品《無題(天國的機車)》(Untitled, Celestial Motors)就是以吉普尼為素材而作。在這部錄影裡,她對一輛未經塗鴉修飾的金屬不鏽鋼吉普尼進行了6分38秒的拍攝,鏡面般的車身不時地倒映出旁邊的綠樹和藍天,本是象徵著最平民階層的吉普尼在她的鏡頭下變得高端而奢華,對於熟悉當地文化的觀者來說,《無題(天國的機車)》顯然是向固化物體表徵的挑戰。
谷口瑪麗亞裝置作品《ram dram sram》。(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無盡的迴圈
自2008年起,瑪麗亞就開始她的「磚畫」創作,至今已有七年之久。這些單色巨幅繪畫上橫豎一一排列的長方形如同整齊堆疊的磚塊,遠看像是機械複製的成品,然而卻是她一小塊一小塊畫上的,每幅畫的完成都會耗費她大量的時間。瑪麗亞的工作室在一棟美國六○年代遺留下來的建築裡,進去之後門一關,便把外面的嘈雜完全隔絕開了,裡面是別有洞天的另一個世界。因為交通常常堵塞,瑪麗亞平時很少出門,在工作室裡潛心創作,她把自己畫「磚畫」的過程看作丈量時間的一種方式,關乎物體的生產/形態,體現作品的建築價值,這些「磚畫」像神經系統一樣運作著,在她的頭腦中產生一種「精神式建築」(mental architecture)。「磚畫」系列雖然以繪畫為媒介,卻也像雕塑,整個創作過程又像是她的一場標誌性行為表演,被她形容為一場「無盡的迴圈」(endless loop)。
第二屆「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得主谷口瑪麗亞。 (上海外灘美術館提供)
馬尼拉的Jeepney巴士是城市的一道風景。
如此秩序性的工作,與她生活的城市馬尼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幾何形體與秩序的崇尚不僅體現在她的錄影、繪畫上,她2015年創作的系列裝置《ram dram sram》是一疊經過鐳射蝕刻後帶有大小與形狀不一的孔洞的白色海報,作品同樣以極簡、樸素的物體形式呈現,並讓這形式本身淩駕於內容之上。她認為,所有的物體都指涉藝術史上的某些特定時代;如果說瑪麗亞的「磚畫」指向藝術史上的手工繪製時代,那麼她的《ram dram sram》則指向了藝術史的機械複製時代。不論用哪種媒介創作,瑪麗亞持續探討著作品主體的物質性及其在時間、歷史進程中的位置。放在後殖民時期的菲律賓的大語境下來看,她如機械般極富秩序性的創作是對當下快速發展的、人口膨脹的、混雜的菲律賓城市的另一種回應。
李素超( 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