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森信男專欄】馬尼拉灣的現代之夢:馬可仕、夫人、文化機構與冷戰

【高森信男專欄】馬尼拉灣的現代之夢:馬可仕、夫人、文化機構與冷戰

菲國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於1965年上台,並於1972年宣布戒嚴,透過1981年的大選舞弊等違憲行為來達成長達20年的獨裁統治,因為嚴酷手段來整肅異己而惡名昭彰。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馬可仕統治時期卻也是菲律賓開始建構現代文化機構,並同時生成菲律賓當代藝術路線基礎的時代。
文化中心剛竣工時的樣貌。(圖片來源:https://www.wheninmanila.com/)
筆者曾於〈夾縫中的前衛性:伊朗伊斯蘭革命前夕的德黑蘭當代藝術館(上)(下)〉論及伊朗巴勒維(Phalavi)政權如何透過現代劇場和當代藝術,作為冷戰時期的文化政策。而所謂的文化政策,又實質掌握於皇后法拉赫(Farah Dida)及其親信手中。1960至1970年代的菲律賓雖然距離伊朗十分遙遠,卻發展出極度類似伊朗的文化政策樣態,並具體實踐在「菲律賓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s,CCP)及「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Manila)的創設之上。
大都會美術館的菲文名稱現已改為菲國中央銀行美術館。(高森信男提供)
大都會美術館館內現貌。(高森信男提供)
菲國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於1965年上台,並於1972年宣布戒嚴,並透過1981年的大選舞弊等違憲行為來達成長達20年的獨裁統治,並因為透過嚴酷手段來整肅異己而惡名昭彰。馬可仕統治菲律賓的20個年頭,也剛好經歷了菲律賓由亞洲耀眼的「太平洋珍珠」殞落至第三世界的過程。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馬可仕統治時期卻也是菲律賓開始建構現代文化機構,並同時生成菲律賓當代藝術路線基礎的時代。馬可仕夫人伊美黛(Imelda Marcos)因奢華和強悍的作風,以及數量瘋狂的高檔名鞋收藏而聞名於世。如同法拉赫皇后,伊美黛是馬可仕政權實際上的文化政策決策者;她也和法拉赫皇后一樣為了大規模的文化建設而力排眾議:一位是毫不在乎伊斯蘭教義維護者的吶喊,一位則是對於經費使用比例的相關批評充耳不聞。
菲律賓文化中心現貌,以今日的標準該建築的量體及空間感依舊十分精彩。(高森信男提供)
伊美黛參觀文化中心。(圖片來源:https://www.afterall.org/)
有趣的是,伊美黛對於菲律賓文化機構的建設藍圖,似乎遠在其丈夫權傾列島之前,就已然成形。1965年大選,伊美黛在宿霧(Cebu)為其擔任參議院議長的丈夫競選時,就已公開承諾要建造一座新的國立大型劇場。馬可仕在當選隔年,於1966年便火速地發出總統令來開展「菲律賓文化中心」的籌備任務。同一年,極端親美反共的馬可仕亦支持美國推動後來失敗的「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菲律賓在派兵參與越戰的同時,國內的貪腐、暴力和貧富差距也火速擴大。伊美黛夢寐以求的現代文化園區,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誕生的。
文化中心內觀有許多精采的細節,超越當時代亞洲多數的藝術中心建築。(高森信男提供)
文化中心內的畫廊一直是菲國現代美術的重要場景。(高森信男提供)
關於菲律賓是否需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表藝中心,在當時的文化圈和政界一向都是角力的核心。菲律賓其實擁有深厚的西化傳統,亞洲最早的西式大學在馬尼拉創校於18世紀,亞洲最早的西式美術學院於19世紀中成立,而同一時代的馬尼拉亦已有一座西式歌劇院。在「菲律賓文化中心」動土的前夕,大馬尼拉區至少已有五座規模不等的劇場。而實際上,關於大型劇場的建造構想,其實也並非出自於馬可仕夫妻。1961年,菲美文化基金會(Philippine American Cultural Foundation)就已經展開新建大型國立劇場的遊說及募資活動,甚至已指派了專案建築師李奧納多.洛欣(Leandro Locsin)來進行建築設計。馬可仕上台後,將原本計畫於時髦新興副都心奎松市(Quezon City)建造的大劇場,遷址至馬尼拉灣旁的新開發區。「菲律賓文化中心」至今依舊如同故宮南院一般,獨自聳立於仍在「開發中」的空地之間。
文化中心內的圖書館。(高森信男提供)
「菲律賓文化中心」的募資過程十分艱辛,並同時埋下政治衝突的火種。伊美黛透過在菲律賓大學進行音樂劇義演的形式,募得50萬披索,而該計畫的創始推動者菲美文化基金會也僅捐獻9萬披索,距離表定預算1,500萬披索十分遙遠。美國國會為了此案捐獻350萬美金,但不知美國的全力支持是否激勵伊美黛?她在開工初期曾致函洛克斐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III)吹噓工程的進度及規模,但卻在完工時讓整體預算透支至5,000萬披索。政府為此向開發銀行借貸了700萬美金,也自然引起在野黨的強烈抨擊。當時批評砲火最為猛烈的艾奎諾(Benigno Aquino)議員在隨後的戒嚴時代被關押入獄,並在1984年自美返國時遭到暗殺。可以說馬可仕甫一上任便展開的大劇場建造計畫讓他樹立了最大的政敵,而馬可仕政權也隨著艾奎諾的死亡而坍塌。
文化中心保留成立至今的所有演出影音資料,包括許多早期磁帶紀錄。(高森信男提供)
「菲律賓文化中心」建築師洛欣稱其於旅美期間受到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及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的啟發,將大量的混擬土結構混合極簡立面,並延續過去熟悉的鄉土造型轉化,最後完成了當時代東南亞最重要的建築傑作。開幕訂於1969年9月8日,「恰巧」是馬可仕52歲大壽的前三日。時任加州州長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偕夫人,代表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出席盛大的開幕式,開幕藝術節公演則長達三個月。「菲律賓文化中心」的開幕也引發了菲律賓藝術圈的路線之爭,該中心作為菲國首座國際規格的綜合性藝術機構(包括劇院、音樂廳、美術藝廊、圖書中心、視聽中心及美術收藏機制),確實提供了菲律賓創作者夢寐以求的展示平台,並同時引入了國際化的展演內容。然而反對馬可仕、或對此種使用高強度資本堆砌的菁英空間感到失望的創作者(以美術圈為主),轉而大量投入電影領域。這群藝術家甚至不忌諱商業電影,認為電影院才是「人民的文化中心」,進而催生了菲國後續的第三電影(Third Cinema)發展。
伊美黛並不滿足於「菲律賓文化中心」的成就,在有感於該中心無法擁有足夠空間來滿足視覺藝術領域的需求,於1976年創建了「大都會美術館」。該館除了具備容易與紐約同名美術館混淆的名稱外,亦擁有國際級的展場空間,以便展出國際現當代藝術作品:畢卡索(Pablo Picasso)、保羅.克利(Paul Klee)和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原作都曾於該館展出。當時同時擔任首都圈發展委員會(MMDA,權力凌駕大馬尼拉各地方政府之上的內閣官員)的伊美黛在館內亦有辦公室,同時參與館務運作的她可謂兼任了市長跟館長。但馬可仕家族公私不分、產權不明的經營方式,也影響到了民主化之後的館務運作。除了一幅巨大的義大利油畫因為難以搬動的原因而留在美術館的角落,許多「大都會美術館」庫房內的菲國及國際藝術名作都被法院視為馬可仕夫妻的「貪汙證據」而被查封。此事至今無解,也導致許多名作無法展出。所幸1979年時,「大都會美術館」便和中央銀行構成某種基金會關係,即便今日美術館資金困窘,但仍舊可調度中央銀行的藝術收藏。
文化中心保留成立至今的所有演出影音資料,包括許多早期磁帶紀錄。(高森信男提供)
馬可仕政權對於民主、經濟、人權及社會的破壞,成為了菲律賓當代史的最大陰影。也因此,「菲律賓文化中心」和「大都會美術館」似乎也被迫背負某種「原罪」。「大都會美術館」在民主化之後,轉變其展覽方針,改為強調本土作品及在地教育聯結,並喊出「Art for All」的口號,企圖抹除伊美黛善用民脂民膏支撐菁英藝術品味的形象。除了機構內部的贖罪外,民主化之後的歷屆政府似乎因為馬可仕所造成的陰影,清一色的避談文化建設。私人集團所建造的博物館,也偏向保守和本土,欠缺1970年代初的前衛性和國際聯結。事實上,菲國至今依舊仰賴已經老邁的馬可仕時期文化機構來支持基本的硬體需求。僅強調本土化及資金上的缺乏,也迫使菲國藝術慢慢淡出國際的視角之外。曾有位上了年紀的菲國策展人對我說道:「我們不停地重複爭辯馬可仕文化政策的對與錯,但他卻是至今為止唯一有提出文化政策的總統。」
高森信男( 83篇 )

策展人、「奧賽德工廠」廠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