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語言的互通性 KAWS在藝術及流行文化的滲透性
藝術與商業流行文化向來有著妙微的關係,縱然兩者皆為文化創作行為,但本質上十分不同;一直以來,挑戰兩個界別的分野的創作者也不少,到了近年,最廣為人知的商業設計及藝術融合的創作者,非KAWS莫屬。
於香港貝浩登畫廊舉行的KAWS同名個展,與其東京的畫廊同步舉行。KAWS與貝浩登的合作打從2012年畫廊落戶香港已經開始,從街頭塗鴉進入老牌子的藝術畫廊,當中經歷漫漫長路。是藝術家、設計師、插畫師、抑或街頭藝術創作者?KAWS表示他不會為身分定下標籤:「我覺得角色的標籤是不需要的。」
1990年代末,街頭塗鴉文化開始興起,KAWS每到深夜就會四處尋找社區中適當的地方塗鴉,「塗鴉給予我思考什麼是藝術的契機。」KAWS說道。當中最著名的街頭「顛覆性廣告」(Subvertising)作品,也是KAWS初期創作平台之一,由創作者操控大型廣告牌及海報,修改廣告中的視覺內容,而最常見的手法是直接將廣告主角改頭換面。年輕時的KAWS開始以街頭藝術為作品發布的機會,在深夜時偷偷將巴士站內的燈箱海報拿回工作室加以改造,趕在清晨前將海報放回原位,被改造的海報在視覺上極具挑釁意味,令路人在無意之間成為KAWS式藝術的觀者,跌進創作者對消費主義批判的語境之中。
KAWS的作品簡單直接,卻帶來多重的深刻反思,令其作品在藝術文化等學術層面獲得重視。近年,他應世界各地的美術館邀約,籌劃了多檔個人展覽,比如2016年於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Yorkshire Sculpture Park)及美國沃思堡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的「KAWS:始於終點」展覽;在沃思堡的展覽更引進到上海余德耀美術館舉行,讓亞洲觀眾更了解KAWS的創作。
KAWS自1990年代尾開始從平面作品進化到創作立體玩具。靈感啟發自他的一次日本之旅,認識了一家在東京製玩具生產商,KAWS因而思考玩具製作的可能性。「同伴」是一系列以著名卡通人物作藍圖的作品,卡通的頭部修改成顱骨,雙眼加上交叉,他時而雙手遮眼,時而神態自若,帶有一點矛盾又抑鬱的氣氛。卡通人物經常以正面樂天形象示人,而KAWS透過各種象徵符號,將其改造成是生與死的象徵。
這次在香港貝浩登的展覽中,展示了《BFF》雕塑作品。作品貌似卡通片芝麻街的角色,顏色改為粉紅,以可愛及平易近人的形象示人,呼應了「Best Friend Forever」的身分設定;而將可愛的巨形玩具置放在商業畫廊的環境中,本身就是一場高雅藝術和大眾文化的衝擊。至於畫作方面,展示了不同尺寸的圓形布面作品,圓形的布面系列自2000年起出現在KAWS的作品中,啟發自藝術家與一些日本收藏家的交流。畫面以KAWS常見的硬邊畫風,配以色彩斑斕的色塊支配整個視覺布局,而交叉標誌的身影亦經常浮在畫面中,這些畫作有抽象的意味,與視覺現實保持距離,猶如在純藝術語境下抽象派畫家的風格。
縱然KAWS的創作態度偏向從容,太多也是隨心而行,但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論在思路、創作手法、視覺處理上的一致性,每一個細節可也反映到KAWS想收窄藝術及流行文化的差別。從街頭藝術、「顛覆式廣告」、品牌的商業設計、到巨型的玩具雕塑,他的創作像是一套語言機制,能夠滲透不同領域無限延伸,連繫各種大眾化的意象,真正做到把藝術帶入大眾生活,同時誘發觀者反思及批判已深入社會結構的消費文化。
Tags
鄧芷茵( 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