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重現法國歲月 泰德當代莫迪里亞尼回顧展

重現法國歲月 泰德當代莫迪里亞尼回顧展

誰是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這位已過世近百年的義大利現代藝術大師,這幾年內,作品忽然…
誰是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這位已過世近百年的義大利現代藝術大師,這幾年內,作品忽然變成藏家們在拍賣場上搶著收藏的品項。現在他的作品被公認為大師級藝術,但他在世時並非如此,其短暫的35年生命,最後的15年完全為藝術而燃燒。從材質到創作風格,莫迪里亞尼不斷的改變,從未停止由作品中尋找自己,這讓他在藝術史上擁有奇特的地位,無法被歸入二十世紀初的任何一個藝術派系,莫迪里亞尼為作品中的人物們都注入了他的靈魂,因此現在在任何展覽場合,不用靠近讀作品旁的標示,可立即認出是莫迪里亞尼。
去年11月底,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的回顧展,毫無疑問是這世紀研究最完整的莫迪里亞尼大展,這位如謎團般的藝術家,相關的資料出乎意料的少。經過多年與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交流,從大量過去從未整理過的資料中抽絲剝繭,許多新資訊是首次發表。展覽以莫迪里亞尼1915年的自畫像開始,以他最後一幅自畫像結束,有如畫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圓圈般,呈現出莫迪里亞尼動盪不定的藝術生涯。單從這兩幅畫中就可以看到,在短短幾年內為藝術而活的莫迪里亞尼在創作風格上的轉變,與筆觸逐臻成熟的速度。
重現法國歲月 泰德當代莫迪里亞尼回顧展
從義大利小鎮到夢幻的巴黎
出生於1884年,生長在義大利靠近比薩的海岸小鎮利佛諾(Livorno)。莫迪里亞尼很早就對巴黎有所幻想,1906年,20歲的他決定放下藝術教育保守的義大利,前往巴黎發展。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是所有對波希米亞式生活有著嚮往的藝術家們最想去的地方,當莫迪里亞尼沒有太忙碌與當時的巴黎文藝圈喝酒作樂時,他會專注在創作上。雖然生長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義大利,從小被大師作品薰陶,但許多藝術史學者仍會說,沒有巴黎就不會有現在大家所知的莫迪里亞尼。
一到巴黎的藝術中心蒙馬特(Montmartre),莫迪里亞尼被周遭各種顏色與現代大師們的作品所吸引。他對當時已過世的法國藝術家塞尚(Paul Cézanne)、羅特列克(Toulouse-Lautrec),還有相當活躍的荷裔法國藝術家基斯.梵.鄧肯(Kees van Dongen)大膽自由的筆觸深深迷戀,但剛從義大利來到巴黎這個「光之城」的他,完全無法適應這裡的陽光。莫迪里亞尼曾說過:「我這雙義大利人的眼睛無法適應巴黎的光線……所有的一切好像被光所充斥著……」他嘗試摸索適合自己的風格。這次展覽中可見到早期作品中帶有他所仰慕的藝術家們的影子。
9尊莫迪里亞尼的雕塑。(攝影/藍文鈺)
雕塑與巴黎藝文圈
莫迪里亞尼因緣際會下認識羅馬尼亞籍雕塑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兩個人一見如故,馬上變成好友。很少人知道莫迪里亞尼最早夢想著成為一位雕塑家,他還曾經去義大利著名的大理石出產地卡拉拉(Carrara)拜師受訓,卻因為當地保守的風格讓莫迪里亞尼對雕塑失去興趣;但在布朗庫西的鼓勵下,重新喚醒莫迪里亞尼曾經想當雕塑家的夢想。本次展覽中,9尊相當難得展出的莫迪里亞尼雕塑,泰德特別將它們以九宮格方式陳列,讓大家可在同一個空間裡看到它們的轉變。仔細觀察這些雕塑會發現,有如在看石雕版的非洲或埃及面具。雖然這些石雕線條高雅,但依然無法滿足莫迪里亞尼,最後他還是再度放下雕塑工具,專注在油畫上。
雖然生活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巴黎蒙馬特及蒙帕納斯(Montparnasse)區,與活躍的藝術家、詩人及藝評家們在咖啡廳和沙龍中切磋,但莫迪里亞尼卻無法真正融入當時的藝術圈。他的朋友們提到這位不願意妥協的藝術家直說:「他雖然跟隨立體主義,卻無法全心全意的接受。」可能正是因為他從不跟著潮流走,所以當時的藝評家相當不重視莫迪里亞尼的作品及展覽,在他們的藝術文章中很少提到莫迪里亞尼。雖然沒有得到藝評家的青睞,但喜愛詩詞的莫迪里亞尼卻與這些作家們討論詩詞,當然也將他們入畫。他生活圈裡的人幾乎都上過他的畫布。其中一位是英國女作家比阿特麗斯.黑斯廷斯(Beatrice Hastings)。莫迪里亞尼為之著迷,不出意料的兩人最後成為情侶,黑斯廷斯也成為藝術家當時的繆斯。
莫迪里亞尼《珍妮.赫布特尼》.1919.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泰德當代美術館提供)
從巴黎裸女到南方村民
莫迪里亞尼最有名的就是他的裸女,也是他最常畫的一個主題。所有的裸女佔他總作品量的十分之一,而它們大多數都是在一戰結束前所完成的作品。當時巴黎到處都可以找到專業模特兒,因為藝術專業模特兒是個非常高薪的職業,生長在二十世紀初的巴黎女人與上一個世紀的女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她們已不再只是當家庭主婦,女人能自由選擇出門工作。
為了這次的回顧展,策展人Nancy Ireson將12幅不同風格的裸女全部集聚一堂。通常這些裸女們在社會上的身分地位都沒有紀錄留存,因而只能從她們的穿著來判斷,許多人都猜測她們很有可能是來自特種行業。這次展覽中難得有兩幅是畫同一位女性Elvira,一幅是全裸,另一幅則穿著簡單黑色洋裝。這表示莫迪里亞尼會重複使用模特兒,而學者們希望除了名字以外能夠找到更多與她相關的資料。
莫迪里亞尼在法國南方所完成的《Boy in Short pants》.1918.美國德州達拉斯美術館。(泰德當代美術館提供)
莫迪里亞尼在現代藝術快速成長的巴黎生活將近15年,中間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身體不佳,他沒有被徵召入伍送上前線,反而是在好友及經紀人Léopold Zborowski的支助下搬往法國南部。對巴黎念念不忘的他,戰爭結束後立刻與女朋友珍妮.赫布特尼(Jeanne Hébuterne)一起搬回去。在法國南方時的生活與巴黎不同,雖然比較悠閒,也對疾病纏身的莫迪里亞尼身體比較好,卻缺乏許多創作時所需要的元素,如專業的模特兒。靈機一動的莫迪里亞尼就在那時期開始邀請小村裡的居民們當他的模特兒。大人和小孩都成為他所邀請的對象。
莫迪里亞尼在他工作室中,1915年由Paul Guillaume所攝影。(泰德當代美術館提供)
走進莫迪里亞尼最私密的空間
藝術家的工作室是藝術家的創作中心,也是最私密的地方。這次展覽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是使用最新VR科技重現莫迪里亞尼在巴黎蒙帕納斯的最後一個工作室「The Ochre Atelier」。那是莫迪里亞尼與他這一生的最愛珍妮.赫布特尼一起共用的創作空間。
雖然位在於巴黎Rue de la Grand Chaumière的工作室建築依然存在,但由於時代的轉變,已經不是莫迪里亞尼時期的模樣,現在無法找到任何一位當時生活在藝術家生活圈裡的人來提供一手資料。因此經過多年與不同機構的合作研究,就只能依靠莫迪里亞尼與朋友們之間的書信、創作於1919年後的作品、當時的歷史照片,再加上策展人專業知識及無限的想像空間,來重建無人親眼見過的莫迪里亞尼工作室。透過VR視鏡,工作室如魔術般地出現在所有人眼前,有如被藝術家邀請去參觀他的工作室,坐在莫迪里亞尼的畫架前,看著剛完成的自畫像,桌上還放著他剛點燃的菸,讓人很想伸手去觸碰畫布,看看是否還是濕的。
莫迪里亞尼《比阿特麗斯.黑斯廷斯》。(泰德當代美術館提供)
他身邊最親密的人
莫迪里亞尼最常畫他身邊的人。但自從他1919年從法國南方回到巴黎,與珍妮.赫布特尼一起搬入位於蒙帕納斯的工作室後,他幾乎就只畫珍妮。這些畫上的珍妮從頭髮放下的19歲年輕少女,直到變成有著韻味的懷孕母親。在莫迪里亞尼生命中最後的幾個月裡,不管看哪一幅珍妮,感覺上在莫迪里亞尼的眼中永遠是最美的。
泰德這次的莫迪里亞尼回顧展的時間線,完全跟隨藝術家在巴黎15年的時間,除了能更加了解藝術家作品外,也能從現代的角度看當時巴黎藝術圈裡的人們。從莫迪里亞尼最早期的畫像到雕塑,到後期的自畫像,難得一見研究完整的圖錄,再加上特殊的VR觀看體驗,絕對是值得到倫敦參觀的好展。
莫迪里亞尼《Self Portrait as Pierrot》.1915.哥本哈根丹麥國家藝廊。(泰德當代美術館提供)
莫迪里亞尼《Self-Portrait》.1919.巴西聖保羅大學當代藝術博物館。(攝影/藍文鈺)
莫迪里亞尼回顧展入口。(攝影/藍文鈺)
藍文鈺( 1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