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吳彬:十面靈璧」展覽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吳彬:十面靈璧」展覽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吳彬:十面靈璧」展覽 歷代賞石風尚 中國古代賞石有著悠久歷史,並積累豐富內容與表現形式。…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吳彬:十面靈璧」展覽
歷代賞石風尚
中國古代賞石有著悠久歷史,並積累豐富內容與表現形式。若參照學者單國強的分類,按所處環境來論,可區別為山川名勝奇岩、園林庭院立峰與書齋文房雅石。而收藏家丁文父則認為,依居家擺設的空間方位,則能歸納出園林、庭院和室內賞石,但三者之間也難絕然劃分。此外,根據石頭本身的天然物質特徵,觀者可從不同角度,如形狀、色彩、質地和紋理等面向仔細欣賞(圖3、4)。尤其歷代雅士對於奇石的藏玩風尚,文人士子早已與之結下深刻緣分。不僅文獻中出現不少相關故事軼聞,更傳留下大量以賞石為主題而創作的詩詞繪畫,彰顯此一傳統文化精彩的藝文內涵。
圖3 清代江蘇太湖石,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藏,2017年收藏委員會贈品。圖╱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唐代士大夫以玩石為尚,四處蒐集奇峰異石,大者放置庭院、小者擺供几案,藉此領略自然之趣。據傳盛唐時期宰相李勉(717~788)便藏有「羅浮山石」與「海門山石」等岩石;另一名身居相位的牛僧儒(779~848),亦曾在其洛陽府第中收藏許多太湖石。他不但「遊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達到「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境界。另外牛氏的好朋友、知名詩人白居易(772~846),也多次自述其嗜石之好,寫下了〈雙石〉、〈蓮石〉和〈問友琴石〉等詩賦篇章。其中完成於會昌三年(843)的〈太湖石記〉,內容論及「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明確點出賞石的審美品味與分級標準。
圖4 太湖石於展場。圖╱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嗜石之風到了宋代更為盛行,帝王貴族和文人學士攜手把石玩藝術推向高峰。例如北宋徽宗(1082~1135)為了建造宮廷花園——艮岳,曾大舉在江南地區廣收名石奇峰。而鑑賞家米芾(1051~1107)每見奇石,必納頭拜倒的狂熱舉止,讓他獲得「米顛」的雅號。大文豪蘇軾(1037~1101)的前後兩篇〈怪石供〉,亦是後世流傳「以石供佛」的典故來源。至於成書於南宋年間的杜綰《雲林石譜》,則堪稱為宋代文人賞石觀的集大成者。該書作者杜綰,為浙江山陰人,生平好石,為時風所薰。書中涉及賞石種類,包括靈璧石、青州石、林慮石、太湖石等共116種,討論「各具出產之地、採取之法,詳其形狀色澤而第其高下。」
至明代之時,與奇石賞鑑相關的專著論述較前朝更多,其中以林有麟(1578~1647)在萬曆年間編寫的《素園石譜》最為著名。乃是他個人「檢閱古今圖籍、奇峰怪石,有會於心者,輒寫其形,題咏綴後。」此書裡頭共記載奇珍異石102種,增添圖版249幅,還附有歷代前人的詩歌題詠,是迄今傳世最廣、篇幅最宏大的石譜圖錄。其他諸如計成(1582年生)《園治》、文震亨(1585~1645)《長物志》、徐霞客(1587~1641)《徐霞客遊記》與李漁(1601~1680)《閒情偶寄》等著作,皆曾談論到各地方奇石的形貌與特徵,以及如何應用、擺放至庭院書齋中。晚明社會裡所湧起的賞石熱潮,也延續到了清代文人圈與皇室貴族中。一如活躍於清初順治朝諸九鼎的《石譜》,便記載自家私藏22塊奇石,並由謝彬(1601~1681)繪圖,其中大多標明尺寸,詳述特色並加以賦贊,為後世效法從之。而乾隆皇帝(1711~1799)亦對奇石抱有好感,曾蒐羅不少名石怪峰,並精心安置於京師與近郊各處宮苑御園裡。
吳彬:十面靈璧
本次展覽的主打焦點,自然是前文所述晚明畫家吳彬為友人米萬鍾(1570~1631)之珍藏奇石所繪製長達9公尺的水墨長卷〈十面靈璧〉。吳彬,字文中,一作文仲,號枝隱頭陀,出身福建莆田,後長遊金陵,擅長人物山水。尤其佛像創作姿態奇形怪狀,迥異前人、獨成一格,山水繪畫風貌則多即景揮灑,筆墨幻化自立門戶。米萬鍾,字仲詔,號友石、湛園,祖籍陝西關中,後長居燕京一地。與其先祖北宋米芾有著相同嗜好,兩人都喜愛奇石,並專擅書畫,說者謂其「無南宮(米芾之字號)之顛而有其癖」。後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並稱為「明末四大書家」,且有「南董北米」之譽。萬曆丁未(1607)年間,吳、米兩人相識,開始交友往還、觀賞收藏且互贈詩文作品唱和。
吳彬曾替米萬鍾繪製多幅繪畫,現今仍流傳下來的已知作品,包括吳彬1608年作〈山陰道上〉圖卷(上海博物館藏)、1610年作〈十面靈璧〉圖卷(私人收藏)和1615年作〈勺園修褉〉圖卷(北京大學藏)。此外,透過存留於畫作之後的題跋,可窺見當時文人雅集的社會關係和聯繫網絡。若以這回展出的〈十面靈璧〉為例,畫卷中除了吳氏從靈璧石的十種角度與姿態畫作、米氏書題,卷末款識更提供參與賞石活動人士的確切身分與品評讚語。包含明人李維楨(1547~1626)、鄒迪光(1550~1626)、邢侗(1551~1612)、董其昌(1555~1636)、葉向高(1562~1627)、張師繹(1575~1633)與高出(1579~1630),以及後代鑑賞者清人薩迎阿(1779~1857)、文孚(1765~1841)、托渾布(1799~1843)與耆英(1787~1858)等人。
圖5 明代吳彬1610年作〈十面靈璧〉(又名〈巖壑奇姿〉)局部──正面。©Ornan Rotam, courtesy Slyph Editions。圖╱西爾芙出版社(Slyph Editions)。
奇石的主人米萬鍾曾以鉅細靡遺的長篇文字,來描述此塊奇石之外觀造型與細節特色(圖5),光是針對正面角度他就洋洋灑灑地寫下300字。其云:「此石之前正面也。中峰高一尺七寸,不及後峰者二寸許;峰面去巔七寸,復結一巒;而上下嶙峋出小峰十數;向內斜矗一天柱,大不盈寸,長幾及尺,蓋奇絕者;旁左斜欹一枝,從根發脈,直上雙峰,互相掩。遜左脅下退後八寸特起一峰,高六寸八分,至末平出三岔。又邊三寸,出一峭峰,遜中峰僅寸,巔銳如穎,態欹若醉,上闊而紛披起伏,下瘦而宛轉拖曳,如西子出浴,弱不勝衣;又如飛燕舞掌,狂不自定。」
接著米氏把視點轉移到別處並繼續說道:「再左突一大峰,分前後二股,前高一尺三寸五分,若欹左而實拱中也;後遜二寸,稱其崎嶔,餘峰若相奔護中峰者。最左山腳一峰,根為身掩,連絡不及二寸,視之甚危,體左欹而巔亦趨中。右脅一峰與左峰對高,亦等第差瘦銳耳。右聳峰復大,乃結山腳而透一孔如月,露見後峰之尖,亦一奇也。至於大小峰頭,各具一響,扣則八音迭奏,驟聽若不知為石也者,蓋不能一一狀也。」最後就在米萬鍾文字與吳彬的圖畫彼此交融應和下,觀者得以神往暢遊其間,領略這塊奇石的生動氣韻與幻妙靈姿。
此畫卷共含十幅圖繪,吳彬分別從正面、背面、左側和右側等十個角度來表現供石本身的各方奇異姿態。每幅畫作右邊都有米萬鍾的親筆題識,以圖文相配之形制,來傳達奇石的嶙峋姿態和奪目神情。圖中石質筋脈勾連,彷彿升騰飛躍的火焰般,極富韻律動感。研究者劉馥賢曾在〈移來掌上幾山川:吳彬《山陰道上》與米萬鍾的奇石收藏〉(《史物論壇》第三期〔2006〕,頁105~146)一文中,表明吳氏山水奇幻風格與米家收藏奇石形貌有著密切關係,值得吾人日後深入考察。
最終當吳彬圖成之後,藏家兼畫主米萬鍾甚為滿意,遂廣遊各地邀請友人鑑賞,並「遍索四天下題呼」,成為當時藝文界的盛事之一。例如董其昌寫道:「吳文仲為米仲詔畫所藏石一卷,仲詔走信三千里視余。余為定名曰:此洞天靈焰也。蓋文仲以孫知微畫火法為此石傳寫神照,而其蜿蜒垂垂者當作水觀,劍峰嶄截者當作金觀,孤起林立者當作木觀,坡陀平夷者當作土觀,宋邵氏以石與金木水火土而六,謂石具五行之秀也,仲詔所藏有之矣。」而陳繼儒亦曾對畫卷論曰:「米元章相石法,曰秀、曰皺、曰疲、曰透。今仲詔所藏靈璧,更有出四法外者。雖百方窮態,十面取姿,圖與記,僅得彷彿爾。」憑藉當時藝壇祭酒人物的高度評價和讚譽,此畫風華魅力銳不可擋,珍賞至今。
圖6 《巖壑奇姿》書影。©Ornan Rotam, courtesy Slyph Editions。圖╱西爾芙出版社(Slyph Editions)。
市場紀錄與發行圖錄
將近30年前,1989年12月吳彬〈十面靈璧〉現身於紐約蘇富比(Sotheby's)拍場,並以121萬美元高價售出,創下當時該公司中國古代繪畫的銷售價格紀錄。之後該作便經常出現於出版物中,被視為是晚明書畫創作的極致成就。2017年收藏家馬克斯.弗拉克斯(Marcus Flacks)與英國西爾芙出版社(Slyph Editions)共同合作,採用嚴謹繁複的工藝與獨特的裝訂設計,以「巖壑奇姿(Crags and Ravines Make a Marvellous View)」為名,首次再現這件長卷的十幅翻印畫面(圖6),力求在方寸間重現奇石層峰疊嶂的神奇韻味,表達中國傳統文人情調的細膩與典雅。在這套全球限量300冊的精裝版中,不僅附上完整題跋內容與英譯文,更收錄利特爾、弗拉克斯、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和朱良志等學者的專論以及畫家劉丹的親筆題辭。201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預計將會發行該書冊的平裝版,以饗更多對此畫有興趣的觀眾與讀者。
當代藝術家的詮釋和回應
古今作品並陳的展覽概念,近年來已在歐美博物館界成為風尚,這次美西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的供石畫展亦不例外。畫家兼收藏家曾小俊(1954年生)的奇石水墨繪畫作品〈無題〉,篇幅雖小,但細節中卻充滿著微妙筆墨變化,凝聚起生動的力量形勢。曾氏畢業於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多年來潛心繪畫創作,更嗜迷於收藏自然造化之異品,例如奇石、枯木與盆景等,這些物件也是他作品中主要的描繪對象。他曾自述:「隨畫隨發現,一筆一筆地移動,緩慢生出一個自然造化的秩序,一種意不可達的完善。」沉浸於古代文人的美學氛圍裡,曾小俊期冀用他所熟習的東方筆墨表現法,能夠藉此窺探天地萬物的生成之道。
不同於曾小俊所追隨的傳統路徑,以假山石系列聞名全球的中國藝術家展望(1962年生),卻採取另一種批判式的觀點。其作品〈假山石第135號〉是採用不鏽鋼材質、以手工敲錘完成,並在表面進行拋光程序,致使作品呈現出如鏡面般的效果而能反射周遭環境。他挪用往昔文人供石的外觀形式,但以現代材料和西方雕塑技法來創作,企圖反思自然人文與工業技術複雜糾結的關係。在對渾然天成與人工物化的兩造辯證過程中,展望的雕塑作品體現了古今中外不同文化體系的衝突與矛盾,向觀眾凸顯出精神層面與物質生活之間的拉鋸對抗。
吳彬:十面靈璧(Wu Bin:Ten Views of a Lingbi Stone)
地點|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
展期|即日起~6/24
美國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現正推出的特展「吳彬:十面靈璧(Wu Bin:Ten Views of a Lingbi Stone)」,是全球文博機構中首次公開呈現明末畫壇大師吳彬(生卒年不詳,活動於16世紀晚期~17世紀前半)1610年所作的〈十面靈璧〉圖卷(私人收藏,又名〈巖壑奇姿〉)奇石繪畫的完整面貌。與這件長卷精品相伴的,還有數座源自天然的古代供石,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如展望、曾小俊與梁巨廷等人的創作。本次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策展人學者史蒂芬.利特爾(Stephen Little)表示,賞石結合了自然與藝術的雙重菁華,充分傳達崇尚天人合一、講求氣韻生動的東方美學。館方希望藉此機會,能讓大眾親眼欣賞本幅氣勢撼人的晚明傑作,體驗品石與觀畫的共通感悟妙處,亦使西方社會能更深入了解中國賞石文化的深厚底蘊。(圖1、2)
圖1 展場陳設之一。圖╱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林逸欣( 7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