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煉金師」袁廣鳴

「煉金師」袁廣鳴

袁廣鳴首次香港個展「棲居如詩」9月18日在漢雅軒揭幕,展出的十組作品涵蓋單頻道錄像、動力裝置及彩色視頻照片。展…
袁廣鳴首次香港個展「棲居如詩」9月18日在漢雅軒揭幕,展出的十組作品涵蓋單頻道錄像、動力裝置及彩色視頻照片。展場之中,黑暗的觀影空間設置了形似作品《棲居如詩》的處境,令「觀看的場域」變成一種觀者自身的對照。
就「沙發」的存在與出現,袁廣鳴認為「此時此地」的特殊氛圍反映了「身體」與「感知」的聯繫。藝術家對「場域」的探索,在他正於法國「里昂雙年展」(Biennale De Lyon)展出的作品《在記憶之前》或《逝去中的風景》中也有反映。觀者坐在沙發觀看,往往會產生一種移情,坐得愈舒服,看得愈投入,影片中的爆炸就愈顯暴力。
坐在沙發上,觀看的是循環播放的三部錄像—《棲居如詩》、《能量的風景》及《佔領第561小時》,視頻的鏡頭運動是相對緩慢的,實際是在反覆進行著「掃描」。當鏡頭慢慢後退時,觀眾只能一點一滴地被影像「餵養」,讓「掃描」有了些「監視」的味道。
袁廣鳴「棲居如詩」於香港漢雅軒個展現場一景。(攝影/Kitmin Lee)
以《佔領第561小時》為例,袁廣鳴說當時拍攝是非常臨時的,所有過程都必須在現場決定。運用「高空、俯瞰、大中至正」的來回直線鏡頭運動方式是因現場已有上百台攝影機在做記錄。其中,來回直線式的「掃描」比「俯瞰」反而讓他更加耿耿於懷,「掃描」下充裕的時間及距離凸顯了議場的細節,呈現一種較為客觀冷峻的視點。
拍攝這件有關太陽花學運的錄像作品,起因是在議場裡的學生打電話詢問袁廣鳴可否幫忙為英文版的《島嶼天光》MTV拍一些特殊藝術性的影像。袁廣鳴決心拍攝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學生的關心,而在近距離接近政治性事件的同時,他重新審視了錄像藝術的獨特性:「我覺得我似乎可以有另外一種方式去駕馭並呈現如此政治鮮明的議題,有別於插畫性的、知識性、文獻性的、文件性,可能就是學生口中所說的『特殊的、藝術性的影像作品』,同時也算是給自己的一項挑戰或突破。」原本排斥政治性、議題性主題的袁廣鳴,在整理時發現有將拍攝素材轉變成作品的可能性。他從配樂入手,將國歌倒轉並放慢一半,去掉現場「參與者」,力圖營造出「犧牲」與「神聖」相互交雜的氛圍。
有趣的是,學生佔領立法院的初衷正是為家園尋求一個更好的明日,學生在現實的場域內,通過類似「棲居」的佔領建立起身體和感知的聯繫,被藝術家形容為:「……立法院裡面成了他們臨時的棲居之所,但是外面圍著一圈一圈的警力。這與我這次展覽所要表現的一種狀態是完全一樣的,是關於家,居住,以及不舒適的未來。」
另一件錄像作品《能量的風景》反映的是從核電廠引發的恐懼、焦慮,同樣關乎經濟、政治議題,袁廣鳴稱事件是「直接跳在他眼前的」,他處在一種不舒適的「不得已」中,伴隨著「是它做我,而不是我創作它」的感受。在這裡,創作像是透明的「晶體」,也像「界面」,通過反射、映射來啟動觀眾的想像。藝術做為「晶體」,不承載任何知識,藝術家的身分就像是「煉金師」。
「掃描」的最後一步來自觀者的反思:從一張沙發到一個社會,「不舒適」在個體體驗中不斷延伸,使其發覺「不舒適」才是生活的常態。至於明日,它像是袁廣鳴的錄像,自成一個無縫的循環。
周婉京( 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