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之風,吹向國際,航向威尼斯!

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之風,吹向國際,航向威尼斯!

初夏的微風,吹拂著威尼斯水都的波光粼粼,兩年一度的藝術盛事「威尼斯雙年展」將在5月中旬揭開序幕。超過120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座浪漫的古老城市中激盪出更多當代的火花與思考,對藝術發出澎湃的禮讚。
第57屆的威尼斯雙年展(The 57th Venice Biennale)將於5月13日至11月26日於威尼斯隆重登場。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由法國柯里絲汀.馬歇兒(Christine Macel)擔綱。柯里絲汀.馬歇兒是龐畢度藝術中心策展人,2013年曾擔任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策展人。今年2月份,柯里絲汀.馬歇兒宣布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藝術萬歲」(Viva Arte Vive)重新回歸藝術本身,並且重申當代藝術框架下藝術家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策展人表示:「我們生活的世界上充滿衝突和動盪,人本主義遭受嚴重威脅。藝術是人類最寶貴的部分,是反思、自我表達、自由和探討根本問題的理想場所。藝術是對生活肯定回答,儘管其後時常有一個『然而』的存在。在當代諸多辯爭中,藝術家的角色、聲音和責任占有前所未有的關鍵地位。」也因為如此,「藝術萬歲」更像是聲讚嘆,呈述對藝術和藝術家狀態的熱情,也是一場和藝術家一起設計、被藝術家設計、為藝術家設計的展覽,關注藝術家所選擇的展覽形式、提出的問題,發展脈絡和選擇的生活。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攝影/陳意華)
成名於國際的行為藝術家謝德慶,本屆也將代表「台灣館」參展,以「做時間」(Doing Time)主題,展出早期未發表的作品以及在紐約創作的「一年行為表演」的系列作品。1950年出生的謝德慶,1974年偷渡到美國,他以放逐的姿態在身體、行為以及存在的處境挑戰既有體制,展現極致的藝術實踐,代表作為1978年的5件觀念性前衛藝術「一年行為表演」,2009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的《一年行為表演1978-1979》(籠子)以及古根漢美術館的《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打卡)。此外,受全球藝術事務基金會(GAA Foundation)之邀的台灣藝術家施力仁也計畫在威尼斯雙年展的Marinaressa花園展出《金鋼犀牛》大型景觀雕塑,策展人Valeria Romagnini與Lucia Pedrana策畫「金鋼犀牛 生生不息-施力仁當代藝術展」於本博宮展出,展現以和諧共存、萬物一體的東方美學,提出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攝影/陳意華)
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
台灣藝術家首度踏上威尼斯雙年展是,1995年正式以國家館(National pavilion)身分成為國際藝術雙年展中的一員。從1995年至1999年連續3屆,台灣館皆屬於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舉辦的國家館角色登場。然而在2001年藝術外交碰壁,鎩羽而歸,2001年台灣館面臨中國打壓後被迫從國家館除名,無法再以「國家館」參展,改由北美館非營利機構參展的「平行展」(Collateral Events)。台灣館的參展名稱亦從ROC改為「Taipei Fine Museum of Taiwan」。前3屆的策展主軸皆以「台灣」外交為基調,2001年策展人高千惠策畫主題為「活性因子/人的精神工坊」仍以國家館概念延續;正式退出國家館後,2003年之後策展核心轉為普遍的感性呈現,如林書民策畫「心感地帶」(2003)、王嘉驥策畫「自由幻象」(2005)、林宏璋策畫「非域之境」(2007)、「外交」(2009)、鄭慧華策畫「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2011)、呂岱如策畫「這不是一座台灣館」(2013)以及「吳天章:別說再見」(2015)。台灣館因在3屆的參展中在國際藝術界打下基礎,即便是台灣館無法以「國家館」名義參展,但國際人士仍以「台灣館」稱之。自此台灣館的未定之位,也成為藝術圈關注的焦點,截至今日為止,台灣館仍然隸屬於威尼斯雙年展的平行展
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推出吳天章「別說再見」展覽。(耿畫廊提供)
歷年參展藝術家包括:連德誠、黃進河、吳瑪俐、侯俊明、黃志陽、王俊傑、吳天章、李明則、陳建北、姚瑞中、陳界仁、洪東祿、黃步青、王文志、林書民、林明弘、劉世芬、張乾琦、李小鏡、李明維、袁廣鳴、鄭淑麗、高重黎、郭奕臣、林欣怡、崔廣宇、蔡明亮、黃世傑、湯皇珍、李國民、VIVA、謝英俊、陳界仁、余政達、王虹凱、蘇育賢、林其蔚、王福瑞、陳文宏、許家維、白伯恩(Bernd Behr,台德)、凱特里娜.色達(Katerina Seda,捷克)以及謝德慶。(依參展時間排列,重覆者以首次參展為主。)在威尼斯雙年展中曾參展兩屆以上者如吳天章(47與56屆)、張乾琦(49與53屆)以及陳界仁(48屆的台灣館與51屆的義大利國家館)。此外,在平行展中除北美館策畫的台灣館外,尚有其他機構或美術館贊助的藝術家,例如1999年「VOC:楊茂林、黃永砅雙個展」、2007年「虛空的能量:李真個展」(台中國美館)、2009年「婆娑之廟—台灣製造:楊茂林個展」(台北當代館)、「李善單個展」、2011年「春德的盛宴:謝春德個展」(台北當代館)、「未來通行證:從亞洲到全球」(台中國美館),以及2015年「蒼生問—張耀煌個展」(台北當代館)。
2016年楊茂林在北美館舉辦大規模回顧展「Made in Taiwan」。(攝影/楊婉茹)
藝術家展覽概況
從洋洋灑灑的參展名單中,亦可觀察到台灣當代藝術家目前的概況以及在市場的流通與活躍度。舉例來說,在威尼雙年展中以藝術家個展形式呈現的藝術家,如李真、楊茂林、吳天章,其中李真是台灣第一位以「個展」形式前進威尼斯的藝術家。2007年代表台灣國立美術館前進威尼斯雙年展,啟動海外參展機會。2009年則於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舉辦「精神.身體.靈魂」個展,2013年其觸角更延伸至法國,是繼1997年朱銘之後在巴黎凡登廣場(Place Vendome)舉辦戶外雕塑展的台灣藝術家,這裡過去展出以西方藝術家居多。
此外2015年於台灣館舉辦個展「別說再見」(Never Say Goodbye)的吳天章,以及2009年由台北當代館推薦前進威尼斯的楊茂林,皆以個展規模立足威尼斯。吳天章與楊茂林皆為台灣藝術團體悍圖社創始成員,吳天章擅長製造彷如面具的魔幻意象,在詭譎華麗的視覺表象之下,訴說幽微的情懷。2015年以「別說再見」個展在歐洲發聲,再度推升台灣藝術家在海外的能見度。同樣在1990年代以卡漫符碼受到關注的楊茂林,曾參與兩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分別是1999年與黃永砅的聯展,以及2009年台北當代館策畫的「婆娑之廟—台灣製造:楊茂林個展」。2009年楊茂林將整座古蹟建築變裝成廟宇概念,散發著魔幻的超現實,在當時的台灣藝術圈引起討論。2016年楊茂林在北美館舉辦大規模回顧展「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展出1984-2015的作品,以高辨識度的卡漫符碼詮釋異文化與台灣文化的交互融合。
2016年楊茂林在北美館舉辦大規模回顧展「Made in Taiwan」。(攝影/楊婉茹)
去年甫於大未來林舍畫廊舉辦個展「陳界仁:變文書I」的陳界仁也是台灣具代表的中生代藝術家。1999年陳界仁獲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台灣館展出,2005年則受邀參加西班牙策展人瑪利亞.德.柯芮爾策畫的義大利國家館的「藝術的經驗」聯展,與來自各國42位藝術家共同展出,陳界仁並以作品《加工廠》參展。近幾年陳界仁在大未來林舍畫廊代理進駐香港巴塞爾,美術館與法國私人藝術機構DSL Collec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皆收藏其作。
大未來林舍畫廊2016年度舉辦的「變文書Ⅰ- 陳界仁個展」。(攝影/陳意華)
令人為之一亮的新生代藝術家如2013年入選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這不是一座台灣館」中唯一的台灣藝術家許家維。2010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許家維開啟海外駐村計畫,2013年代表台灣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2016年榮獲49屆休士頓影展最佳紀錄片金獎。2016年並以「回莫村計畫」在香港巴塞爾藝博亮相,同年於鳳甲美術館展辦個展。另外值得關注的尚有台灣重要的前衛數位藝術家王福瑞,續連三年以聲音藝術贏得香港巴塞爾的關注,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如2010年的「聲點」系列等,王福瑞的作品曾在柏林電子藝術表演實驗室、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以及巴黎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展出,近年來將聲音藝術帶到香港巴塞爾場域,開啟亞洲市場能見度。
此外,威尼斯雙年的平行展除了台灣館,近幾年活躍的日本具體派(Gutai)以及韓國單色畫派(Dansaekuwa)也躍上國際舞台,2009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主展館展出部分具體派作品,以及2015年的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推出的單色畫派展,呈現一脈相承的韓國抽象藝術脈絡引起熱烈的迴響。在這座眾星雲集的藝術家舞台,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誰能擄獲更多的目光,很快就會揭曉!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