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瓷林杯器燒出畫裡的安靜──談常玉文創商品(1)

瓷林杯器燒出畫裡的安靜──談常玉文創商品(1)

如果藝術家從大自然和日常周遭汲取靈感,去蕪存菁,最後揀選心中感受的樣貌,為的是更能體現繪畫對象散發之於作者的氣…
如果藝術家從大自然和日常周遭汲取靈感,去蕪存菁,最後揀選心中感受的樣貌,為的是更能體現繪畫對象散發之於作者的氣質。那麼文創商品同樣循著這一模式,設計師一一解構作品,捨棄部分,在新的載體與形式上獨留意欲突顯的元素和圖像,重構出相貌與原作不太一樣卻更貼切其氣質的產品。
近年積極開發品牌形象的瓷林,這次從史博館的常玉畫作轉化出了一股安靜的現代力量。
印有瓷林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雙logo的杯器達50項。(攝影/陳芳玲)
好比《悠然》之於《繪畫》。藍色夜空下,兩頭花豹姿態慵懶,或趴或臥,若有情似無意。《悠然》沿用畫作天地一比二的比例,拆分為上部如墨藍蒼穹的點心盤,疊搭下部黃色土地杯子的結構,同樣寓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首席設計師Maggie(吳幸宜)說:「無論有錢與否,縱使窮困潦倒,常玉依然一派悠閒,宛如他筆下的豹。」杯具拆分兩部分使得使用時多了生活的愜意,一邊轉動杯盤,時空彷彿跟著流轉。「幾十年過去了,常玉仍像畫中豹自在不受拘束。他還是他。」
《繁華似錦》的三色杯組。(瓷林提供)
以裸女為發想對象《嫣然》杯盤組。(瓷林提供)
好比《逸馬當先》之於《草原棕馬》。綠底紅馬的原作被Maggie轉化為白杯面綠內裡的espresso杯。馬以白色浮雕表現,從杯身延伸至帆狀把手,破格且不羈的設計,極為符合常玉的生命態度及繪畫風格。將馬捨去原作顏色在Maggie心中自有一段掙扎:「紅配綠的原組合放在瓷杯上時,一點也不見原作鮮活的衝擊力,反而很俗。直到翻看資料時得知藝術家曾說過:『一個人必須是乾淨而且是自己的。』我才恍然大悟,決定把顏色留在杯裡,給出一個乾淨的常玉。」如此一來,既緬懷了常玉以畫馬聞名的父親,抑或透露其以動物投射自身理想與抱負,藉形態的優雅閒適連結藝術家脫離世俗的風骨。
單看畫作背景,不難得知常玉還是講究的。瓷林的精神與態度同樣如此。
基於對常玉作品的喜愛,副董事長戴淑姝表示是次與史博館掛上雙logo的合作,不計一切成本代價,不僅動用旗下5名設計師,製作多達50個包括長盤、花瓶、別針與各式杯組等品項,多處細節更見講究。以《蠟梅香》為例,設計師將畫作的圖像梅瓶瓶身置於杯把下方,讓枝枒從左右兩旁往上伸展,把手宛然融入花梗中,並採浮雕方式強調其立體度。「可是來的第一批成品的枝枒全露白,只好棄毀。」戴淑姝說得絲毫不心疼。又,部分杯品施以無光釉,「面對亮釉,我們已經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但無光釉與無光釉之間,因為縮釉的變化容易導致表面不平整。過程中,樣品丟了一件又一件。連我都放棄而想遊說設計師退求其次。但他們不說二話,繼續和師父討論如何克服問題。」是講究,也是堅持,數個無光釉的品項既映襯常玉畫作質樸素雅的韻味,亦展現瓷林獨步全球的工藝技術。
《繁華似錦》的盤子「菊」。(瓷林提供)
再好比瓷林企圖使用者更親近常玉畫作的設計心理。取自裸女形象的《嫣然》多次調整變形下半杯身的弧度;一手握著把手,一手托著圓突如臀部的底部,除了令人臉紅心跳,彷彿一名裸女坐在雙手間,玩味十足之外;流暢而律動的線條也像蜿蜒河流、起伏山脈,增添寬廣而溫暖的寓意。而為了成全《悠然》如畫作的一體性,設計師將杯沿全包覆起來,突破過去雙色杯(世上第一個量產雙色杯的工廠來自瓷林的協眾國際)僅能以外緣為分界線的限制,達到真正對應於畫作並撩撥視覺感官的作用。
綜觀瓷林是次開發的杯器,大體按照吳冠中一語「常玉自己就是盆景」為核心關懷,多採天圓地方的杯型,不僅呼應畫中器皿外觀,將其濃厚的東方色彩加以轉移,更以沉穩的安定感顯示中國典型的宇宙觀,亦是為人處世的哲學思維。而較大的圓杯則依畫作裡的圓瓶來發想,維持常玉繪畫脈絡中的西方養成。「一般市面少見像《暗香浮動》、《丰荷日麗》這麼大的拿鐵杯,除了方便設計師表現較為大器的畫作,其不利燒製的特性將區隔市場差異,有利於提升購買率。」戴淑姝解釋。
《暗香浮動》。(瓷林提供)
同時,維持原本作品圖像而將設計巧思盡留在細節處,是瓷林設計團隊對藝術家的尊敬與愛護。「我在常玉作品中看到的感動是無論走在設計或藝術的路上,我們都在前半生孜孜不倦地學習所有技巧,然後在尋找自我的途中,屏棄全部,傳達最直觀的部分。在這次的合作中,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常玉的畫,呈現最直觀的常玉。」Maggie以長盤為例,「我起初小小的願望就是床頭擺上一件常玉小小的畫,其他什麼都不要。所以我將圖像依畫作原本形式以同等比例縮小在長盤上。」忠實原作,卻在杯身外型、把手樣式如圓弧、稜角、特殊造型,乃至圈足釉色以及圖像浮雕化等與手接觸的小地方上,帶動視覺外的其他感官經驗,是瓷林詮釋出的新常玉形象。
或許,我們在教科書讀到了常玉慘淡困窘的生活面貌、思鄉情卻與文化衝突的掙扎⋯⋯但在同畫作般簡約而含蓄的瓷林馬克杯中,見證的是其深厚的文人底蘊,以及灑脫性格所帶來的一份安靜。
拿著常玉的杯子,我們隨遇而安。
《暗香浮動》。(瓷林提供)
同時,維持原本作品圖像而將設計巧思盡留在細節處,是瓷林設計團隊對藝術家的尊敬與愛護。「我在常玉作品中看到的感動是無論走在設計或藝術的路上,我們都在前半生孜孜不倦地學習所有技巧,然後在尋找自我的途中,屏棄全部,傳達最直觀的部分。在這次的合作中,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常玉的畫,呈現最直觀的常玉。」Maggie以長盤為例,「我起初小小的願望就是床頭擺上一件常玉小小的畫,其他什麼都不要。所以我將圖像依畫作原本形式以同等比例縮小在長盤上。」忠實原作,卻在杯身外型、把手樣式如圓弧、稜角、特殊造型,乃至圈足釉色以及圖像浮雕化等與手接觸的小地方上,帶動視覺外的其他感官經驗,是瓷林詮釋出的新常玉形象。
或許,我們在教科書讀到了常玉慘淡困窘的生活面貌、思鄉情卻與文化衝突的掙扎⋯⋯但在同畫作般簡約而含蓄的瓷林馬克杯中,見證的是其深厚的文人底蘊,以及灑脫性格所帶來的一份安靜。
拿著常玉的杯子,我們隨遇而安。
《悠然》杯盤組。(瓷林提供)
相關報導:
「藏玉於家」 定調台灣文創的新高度!
打通生活美學任督二脈──談常玉文創商品(2)
陳芳玲( 6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