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硫磺谷魔幻風景 —于吉的「採硫日記.上卷」

硫磺谷魔幻風景 —于吉的「採硫日記.上卷」

2012年,于吉初訪北投,深深被硫磺煙霧瀰漫的北投所吸引,開啟對當地歷史的研究;她在清代地理學家郁永河的《裨海…
2012年,于吉初訪北投,深深被硫磺煙霧瀰漫的北投所吸引,開啟對當地歷史的研究;她在清代地理學家郁永河的《裨海紀遊》獲得啟發,進一步認識與理解硫磺的特性與開採,因而創作了這一系列的作品。這次展覽除了延續過去的雕塑、裝置創作外也擴及至石版畫、絲網版畫等不同形式的作品。
喜愛挑戰新媒材的于吉,過去曾使用過蠟、石膏與水泥等,特別是她透過蠟凝固的線條表現出時間的流動感,令人驚豔。這次,于吉以「硫磺」為素材,再次挑戰材料的可能性,現場擬真的硫磺巨石,以及長滿青苔的綠毛怪,皆為觀者帶來視覺的驚歎號。于吉為何對媒材的探索如此深感興趣?「我是學雕塑出身,必須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會不斷嘗試接觸各種材料。」于吉對基礎生活中會使用到的材料如木頭、水泥、石膏、蠟等特別感興趣。
「採硫日記.上卷」展覽現場,與《Ta Jama系列之-北投1#》裝置。
「我喜歡隨手可得,不是那麼昂貴且易於親近人的材料。」她在材料的摸索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她表示,我選用的這些材料很難定性。由於素材本身大多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再加上這些材料都不是藝術創作的自然材料,所以要控制它都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我還是會跟隨作品本身的特性,並不會強迫材料去做它不適合的東西。」藝術史學者曾少千就觀察到在于吉的作品中「平面有立體性,立體中有平面性」,例如她把石板畫融入作品中,既像畫又像雕塑,已經模糊了作品之間的界限。
「採硫日記.上卷」的展覽現場,此為《綠毛怪》(局部)。
走進展場,在似真如幻的場域中體會到大自然的同在,擬真的硫磺石,長滿青苔的綠毛怪⋯⋯宛如置身在自然魔幻的世界,這就是于吉創作中的魅力,遊走在真實與魔幻間的不確定性,卻也充滿無限的可能。
安卓藝術負責人李政勇、藝術家于吉以及藝術史學者曾少千。
陰雨綿綿的天候,看似嬌弱身軀的于吉,在顛簸難行的泥濘路上,推著重達二十幾公斤的人工硫磺石往七星池的方向前行,影片中記錄下藝術家與自然對話與搏鬥的軌跡,這是中國藝術家于吉首度以錄像形式呈現的作品,引領著觀者走進彷彿如夢似真的場域,揭開一場人與自然的對話。
1月7日,繼「切膚」個展後,睽別逾兩年的中國藝術家于吉於安卓藝術以「採硫日記.上卷」揭開序幕,此展以「採硫日記」命名,透過日記形式記錄藝術家兩年以來從採集、研究到製作的過程,展覽中的每一物件看似獨立卻又緊緊相扣。
《女巫之石》錄像之作。
陳意華( 1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