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台南畫廊產業發展史與近期觀察簡評

專題|台南畫廊產業發展史與近期觀察簡評

台灣商業畫廊歷史不超過50年,尚可以稱之為新興產業。台南畫廊的生態系統較為單純,簡而言之就是各司其職,在畫廊定位與專注領域上有明顯的差異性。由於筆者在台南經營畫廊初滿五年,就過去歷史資料與近五年的觀察,對台南畫廊產業提出簡評。
台灣商業畫廊歷史不超過50年,尚可以稱之為新興產業。雖然畫廊產業重心在台灣北部,但畫廊產業都知道台南的收藏家在台灣收藏圈是不容小覷的,不管是畫廊還是拍賣公司對於台南的收藏家都有幾分倚重。但是,就台南在地畫廊這一塊相對鮮少有人討論,即便中、北部有不少畫廊主都是台南子弟,如南畫廊負責人林復南先生、采泥藝術負責人林清汶先生、日升月鴻畫廊負責人游銘之先生等,或是在台南這個城市從2012年開始,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舉辦首屆「府城藝術博覽會」(後來改稱「台南藝術博覽會」),台南一直都是其他城市畫廊來交易的好地方,但就是鮮少有人重視台南的畫廊產業。原因無非有幾個:台南並無大型畫廊存在,唯一的大型畫廊索卡藝術中心也是將展覽重心放置台北與北京,故台南畫廊的媒體關注度相較台北而言,是較少的;再者台南風氣也是相對內斂,比較不容易顯得張揚,也更顯得自成體系。但沒有聚光燈的注目不表示這個城市的畫廊產業沒有認真經營,台南不乏經營超過20年的畫廊,而相較其他城市,台南畫廊的經營更顯得穩定發展。由於筆者在台南經營畫廊初滿五年,就過去歷史資料與近五年的觀察,對台南畫廊產業提出簡評。
台南182artspace展覽現場。(陳正杰提供)
過去30年台南畫廊發展史
據《民國82年台灣地區藝文活動場地彙編》統計台南市(舊台南市)當時共有:華燈藝術中心、世寶坊畫廊、梵藝術中心、新心生活藝術館、京典藝術中心、高高畫廊、連信藝品藝廊、新生態藝術環境、漢登畫廊、漢宣藝廊等藝文活動場地。上述統計為至民國81年12月31日仍在營運的畫廊。最早開始運作的為華燈藝術中心,而至今仍持續運作的為梵藝術中心。從營運模式觀察,除了台灣早期藝術家油畫與水墨作品外,台南畫廊極早就開始注重當代藝術、攝影與表演藝術。
梵藝術中心,2018年「KAWS典藏展」展出藝術家的版畫與4FT公仔。(梵藝術中心提供)
歷經台灣1990年代,經濟開始衰退,台南畫廊產業也產生變化,有些畫廊歇業,但當時一些年輕畫廊開始嶄露頭角。根據曾暐婷〈台南畫廊產業掃描〉刊於2009年11月《典藏.今藝術》雜誌一文,道出十年前台南尚有加力畫廊、東門美術館、亞帝畫廊、索卡藝術中心、德鴻畫廊、診所畫廊、大都會畫廊、祉依然藝術文化空間、格爾畫廊等。除了本土或海外華人藝術家外,此時的台南更聚焦在當代藝術與年輕藝術家上,還有國際藝術家展覽。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早期的塗鴉藝術濫觴於台南,台南也是台灣最早有畫廊關注塗鴉藝術的城市。
2015台南新藝獎策展人楊佳璇為20名台南新藝獎入選藝術家與空間媒合,圖為「記憶另存-陳飛豪個展」於東門美術館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近五年台南畫廊生態觀察
筆者自2013年始進入畫廊產業,成立182artspace於台南,這幾年內台南畫廊產業並無大規模的更動,目前仍常有展覽的資深畫廊有新心生活藝術館、梵藝術中心、索卡藝術中心、德鴻畫廊、東門美術館、加力畫廊、102當代藝術空間,而新興畫廊則有182artspace、木木藝術、水色藝術工坊、甘樂阿舍美術館、崇藝術、藝非凡美術館等。
台南畫廊的生態系統較為單純,簡而言之就是各司其職,在畫廊定位與專注領域上有明顯的差異性。新心生活藝術館仍以台灣藝術家為重,常有工藝性質的展覽;重啟的梵藝術中心用力於現正當紅的潮流藝術;台南的索卡藝術中心專注經營台灣年輕一輩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德鴻畫廊近年致力於台灣與國際年輕藝術家交流;東門美術館則持續耕耘台灣前輩藝術家,且維持一年12個檔期;加力畫廊則是以建構台灣通往國際的橋樑為目標,屢獲好評;102當代藝術空間以台灣中青代藝術家為經營對象,長期合作的藝術家有謝其昌與蔡獻友;182artspace從專注台灣年輕藝術家,轉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木木藝術強調以抽象藝術為主;水色藝術工坊則為綜合展覽型藝廊,從視覺藝術到表演藝術皆有;甘樂阿舍美術館為藝術家曾英棟所有,多為台灣中國交流展覽。
2017台南新藝獎,得獎者林盈潔《民德花園》於木木藝術的展出現場。(本刊資料室)
小結
近幾年來台灣畫廊生態面臨轉變,許多資深的畫廊紛紛傳出歇業的消息,但台南畫廊生態未受到太大的影響,原因不外乎幾點:畫廊空間的所有權多半為畫廊主所有,或是租金成本相對低廉,省去不少運營成本;再者台南藏家對於在地畫廊的基本支持,相對品牌忠誠度較高;最後是因為經營方向各異,資源重複的狀況低,也降低競爭與衝突的可能。
陳正杰( 1篇 )

台南182artspace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