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走進城市中的藝術亮點,東區「藝廊響應」輝映2023台北燈會

走進城市中的藝術亮點,東區「藝廊響應」輝映2023台北燈會

Bright Spots of Art in the City’s East District, Galleries Take Part in the 2023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in Taipei

2023年在台北市舉辦的「光源台北」台灣燈會活動,在胡氏藝術的策劃下號召東區商圈的六家藝廊聯手參與「藝廊響應」活動,於燈會期間分別以「光」為發想,呈現主題各異的展覽,與散佈於街頭巷弄的燈會作品相互輝映,提供另一重視覺意趣。

今年的台灣燈會活動在睽違23年後回到台北市主辦,而規模空前的「光源台北」台灣燈會可謂疫情逐步解封後的大型盛事,由城市型燈會為號召,將作品散佈於台北街頭巷弄間以照亮整座城市。

胡氏藝術統籌的「藝廊響應」主題活動,在燈會期間由位處東區商圈的藝廊從專業角度呈現展覽,與燈會作品相互輝映提供另一重視覺意趣。串連東區商圈的六家藝廊為:阿波羅畫廊、南畫廊、赤粒藝術、日升月鴻畫廊、帝門藝術中心以及1839當代藝廊,叩合「光」、「燈會」等元素為策展發想,以專營的繪畫、書法、攝影、燈具、科技藝術等規劃出面向各異的主題展覽。此外,藝廊也配合燈會活動以晚間為人潮高峰而做出一些調整,如:延長參觀時間、燈光設置會依不同時段做變化、社群推播等規劃,讓路過民眾、在地居民感受街區不同以往的變化。「藝廊響應」透過活動資訊的按圖索驥,提供民眾漫步於街區踩點的趣味性,尋覓藝術品當成拍照打卡的亮點,從白日到夜間皆有不同的觀展體驗。

而參與的藝廊也觀察到,在燈會活動期間確實吸引到首次踏進畫廊的民眾、甚至是全家人一起參觀。而不同世代看待作品的角度與想法都有所不同,也因此在觀展過程中產生許多討論與交流,他們更在相對輕鬆的氛圍當中對參展藝術品產生更多的興趣,而聆聽畫廊人員介紹以及提問互動,消弭一般民眾對於藝術往往覺得不易理解的距離感,而起到藝術日常化的效果。           

阿波羅畫廊「片光零羽—從外光派繪畫到LED裝置藝術」

作為東區資深的阿波羅畫廊在響應本次燈節會意象時,扣合美術史脈絡再延展至當代生活的觀察,以「片光零羽—從外光派繪畫到LED裝置藝術」一展呈現四位跨世代的藝術家來詮釋不同面向與形式的光線。台灣前輩畫家陳德旺以外光派風格,描繪台灣本土風景的鮮麗色彩;而長居西班牙的藝術家舒丹,則將地中海的陽光以表現主義風格來呈現內心情感的深邃。至於新生代藝術家郭俊佑則以3C物件所散發出的藍光螢幕為關注焦點,以人工光線探討當代生活的日常景象。而曾獲「構圖・臺灣」首獎的雕塑家黃彥鈞則在畫廊現地製作,以各式電子零件品組而成LED裝置作品,打造出猶如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亦像教堂中的點點燭光,充滿無限想像可能。 除此之外,阿波羅畫廊亦同時參與「藝術入店」活動,在展場中也呈現新媒體藝術家謝佑承的影音作品。因此,總經理張凱迪也形容今年是「前所未有最具藝術感的燈會」。

阿波羅畫廊「片光零羽—從外光派繪畫到LED裝置藝術」展場一景。(阿波羅畫廊提供)

南畫廊「光有你就夠了」

今年適逢顏水龍120歲冥誕,南畫廊在響應本次活動時也特別以「有形的工藝作品」和「無形的生活美學」的策展概念致敬顏水龍引領時代之先的創作觀。「光有你就夠了」以顏水龍創作於1984年的《原住民圖紋檯燈》領銜,帶出台灣藝術脈絡的延續與創新。林復南以棉線取代畫筆,穿透與縫接畫布製造出的立體肌理,在不同角度的光源下會呈現殊異的視覺效果。林厚成則將發光的框架置放於環境中,藉此探討現實中可見與不可見的束縛。而黃拓維運用珊瑚土、紅土、玻璃等各種材質,製作出形制抽象簡約的燈具以呼應顏水龍揉合藝術與機能的概念。至於90後藝術家巴莉梅將持續發展的繪畫元素援用萬花筒、老花磚的斑斕意象,並且首次轉化爲燈箱形式呈現。此外,經理林殷因也特別補充道,自畫廊櫥窗可見敦化北路的濃密綠意,也要歸功於顏水龍擔任市政藝術委員向當時台北市長高玉樹的建議,仿效巴黎的林蔭大道廣植常綠樟樹,除觀展之外亦引領觀眾見證城市發展史的成果。

南畫廊「光有你就夠了」展場一景。(南畫廊提供)

赤粒藝術「李茂成:書法作品選」

赤粒藝術呈現由王嘉驥策展的「李茂成:書法作品選」,儘管乍見書法創作似乎與光線的連結不大,但到了夜間,櫥窗作品在燈光的投映下,墨色顯現出層次豐富的反光效果,頻頻吸引路過民眾駐足。而畫廊總監蔡宜芳也觀察到,在現今多以打字取代寫字的時代趨勢,文字對於民眾其實仍極具吸引力,尤其本次展覽所選的作品形式多元,讓觀眾發現書法藝術的呈現並非原本想像的制式,也重新喚醒書法作為文化底蘊的長久價值。藝術家揮成即就的文字,不拘一格的形制時而磅薄大器,時而輕盈宛轉,不單純僅是書寫筆劃,更是在平面紙張進行空間結構的思考佈局,或可視為抽象畫的創作。至於墨色濃淡乾濕顯現於白紙上的各種視覺效果,向來即是書藝獨有的審美意趣;而解讀經典字句的意涵並進一步領會其中的禪機,則需觀眾凝神觀照才能有所得,也因此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動靜兼具的視覺與心理體驗,接收到的觀展回饋與反響更是超乎展前預期。

赤粒藝術「李茂成:書法作品選」於夜間的景象。(赤粒藝術提供)

日升月鴻畫廊「恆靜的慢燦」

燈節活動所著重的燦爛光線與歡鬧氣氛,向來是吸引大眾與會的核心要素,然而相較於視覺可見的光,日升月鴻畫廊則引領觀眾關注於內在、精神層面的光,在節慶活動中提供一方幽靜的場域,讓觀眾放緩腳步、重新感受內心的能量。因此,以「恆靜的慢燦」此一策展主題介紹黃小燕、龎銚、以及王筱雯這三位女性藝術家如何藉由創作追求恆常的寧靜,她們皆以抽象風格著稱,深沈、安靜卻帶有力量。黃小燕的畫面上錯落著符號與物件,呈現饒富詩意與音樂性的韻律感,因而散發出「安靜的華麗」之感。而龎銚的作品則以黑、白、灰、金色進行佈排,帶有陰陽的哲學思考來追尋平衡、純粹與秩序,並皆援用傳統節氣為作品命名,以反映出道法自然的生活智慧與觀照。王筱雯則以單色顏料的逐層疊加來表現自我的實質存在與人生歷程的積累,而在其幽邃畫面中可見的微光,或可視為象徵正向的希望之光。

日升月鴻畫廊「恆靜的慢燦」展場一景。(日升月鴻畫廊提供)

帝門藝術中心「與光同行」

座落於巷弄中的帝門藝術中心策劃「與光同行」的概念,以畫廊長期展出的三位藝術家黃志超、鄭建昌、李奉的繪畫,搭配首度合作的數位藝術家張博智現地創作的《安靜藝廊》投影作品,讓畫廊空間在日夜間呈現迥然不同的風貌。由於畫廊的環境幽靜,因此張博智想運用視覺營造出活潑甚至熱鬧的意象,以一顆會流動的光體飄移在畫廊空間,引領觀者欣賞牆面的創作。而第一次於畫廊呈現作品,張博智也有意採用更為親近大眾的內容,在空間中製造新的幻象與想像,而非冷調、科技感的展現。因此,在影像中也可見到尋常的自然元素,如:雲、雨以及彩虹的景象更迭,讓觀眾得以投射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回憶,進而拉近與畫廊的關係。在活動期間,《安靜藝廊》於傍晚時分開始投影,並且融合繪畫作品的色光元素,將畫廊轉換為一個整體、大型的彩色燈箱,隨著時間流轉感受到安靜/熱鬧、有聲/無聲的變化與對應,為觀眾提供不期而遇的觀看驚喜。

帝門藝術中心於夜間投影張博智的《安靜藝廊》作品。(帝門藝術中心提供)

1839當代藝廊「失落的飛碟村Michael Nischke 攝影個展」

致力於推廣攝影藝術的1839當代藝廊在燈會活動期間,呈現外國攝影師所攫取到的幽微台灣景觀。執行長邱奕堅指出,在藝術媒介當中,與光線最息息相關的創作手法就是攝影。最早的攝影應該稱之光畫,起初的底片拍攝都要透過光學與化學的作用才能成相,所以沒有光,攝影就不能成立,而之後延伸出的電影、錄像藝術等等亦然。儘管攝影的歷史不過200年,算是相對年輕的創作媒材,但攝影的發明更使人類的視覺得到無限的延伸,對於文明的貢獻度遠遠超越過去兩千年。而1839當代藝廊於此之際,第三度舉辦德國攝影師Michael Nischke的展覽,「失落的飛碟村」,以位在萬里、已然荒廢的度假村為主題,攝影師記錄下依稀殘存的生活氣息與居住痕跡,於五十多年前在國際間所風行的未來主義建築,如今已淪為奇觀式的追憶。而在光源持續細緻變化的瞬間也讓現實物矇上神秘待解的氛圍。此外,為呼應飛碟的高科技意象,作品也特地採用金屬相紙印製。

Michael Nischke取景自新北市萬里的攝影作品。(1839當代藝廊提供)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