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年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7月3日起正式接待公眾,於開幕當天吸引超過6,000人入場參觀。香港故宮佔地約13,000平方公尺,儘管比起北京及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空間規模較小,但當中仍不乏多件名家鉅作和珍罕收藏。香港故宮一共呈現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展900件以上的文物和藝術品,其中包括書畫、銅器、陶瓷、衣飾、鐘錶等,展示故宮歷史與物質文化的不同維度。館內不少展品首次於香港現身,而部份更是過往從未對外公開展出,跨越數千年歷史的珍貴文物薈萃一堂,實屬難得。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樓高五層,共設九個展覽廳,其中一至七號為常設展廳,而八、九號展廳則設有特別展覽。開幕初期的兩大特別展覽為八號展廳的「國之瑰寶」和九號展廳的「馳騁天下」,展期分別只有三個月和六個月,其他展廳的展期則較長。九號展廳的「馳騁天下」位於博物館頂層,展出超過100件與馬匹、馬術、策騎文化相關的精選文物。不少觀眾甫一進場,便被放置於展廳中央的《獅子玉》巨幅畫作吸引。《獅子玉》由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創作,繪製乾隆皇帝喜愛的灰白駿馬。郎世寧運用西方繪畫技法,使作品產生濃淡暈色、調和漸變的視覺效果,更突顯乾隆皇帝座騎的飛揚神采。除了《獅子玉》外,郎世寧的其他作品分散於館內各個展廳,讓觀眾得以一窺堂奧,探索紫禁城內西洋畫師技法的巧妙之處。展覽空間的另一焦點,為元代畫家趙孟頫的《人騎圖》。趙孟頫在畫題中自述他對畫馬的熱愛,自信其作品絕不亞於唐代畫家。畫中的褐色駿馬肌肉線條飽滿、皮色亮麗,充分展示趙孟頫畫馬的精湛技藝。展覽同時展示一批來自法國羅浮宮的歐洲文物,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等,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藝術媒介作連結,建構出深層次文化交流和對話 。
八號展廳的「國之瑰寶」位於博物館三樓,展覽共分三期,每期約為一個月,展出十件故宮博物院蒐藏的晉唐宋元書畫作品。七月展期以李嵩、趙孟頫、黃公望等宋元書畫家的作品為主,展品皆堪稱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之作。展覽包括宋徽宗趙佶繪製的《雪江歸棹圖》,畫面上的層巒疊嶂,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讓觀者彷彿身臨其境,泛舟河上,眺望窗外不停更迭的醉人雪景,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魅力和特點。在簡介標籤中,策展人不但闡明《雪江歸棹圖》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更記有作品的收藏史,敘述畫作從清初入藏內務府,到1920年代被溥傑帶離紫禁城,及後於1960年代重回故宮的歷程。畫作之外,展覽空間還設有兩幅書法品,包括王羲之的《行書雨後帖(宋摹本)》和米芾的《行書研山銘》。米芾愛石成癖,於晚年喜得南唐後主李煜舊物「靈壁研山」。米芾對這塊靈壁石愛不釋手,於是揮毫留下《行書研山銘》讚美此石。
六號展廳的「同賞共樂」和七號展廳的「古今無界」同樣設於三樓。「同賞共樂」呈現香港自開埠以來的藝術收藏軌跡,與其他展覽不同,其展品並非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借展。展覽的開首部份展示由本地藏家捐贈予香港故宮的藏品,當中包括夢蝶軒的金銀工藝品、達文堂的蓮紋瓷器等。展覽其他部份則展出香港不同博物館蒐藏的中國書畫和藝術珍品,勾勒出香港公私收藏史的面貌,以及香港在中國藝術品收藏方面的重要地位。七號展廳的「古今無界」則展出六位香港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透過重新詮釋和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創作的作品,引領觀眾探索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各種工藝技法、圖像和美學的千姿百態 。其中吳子昆的裝置作品《物化》,把故宫藏品從歷史背景中抽離,配合互動的光影效果,邀請觀眾思考故宮藏品蘊含的文化意義。
一至五號展廳的展覽分別為「紫禁萬象」、「紫禁一日」、「凝土為器」、「龍顏鳳姿」和「器惟求新」,透過不同角度探索故宮珍藏的精美文物。其中較為注目的展品包括《是一是二圖》,表現乾隆皇帝鑑賞古物的情景。 該畫構圖模仿現藏於台北故宮的宋代《無款人物畫》,乾隆皇帝化身畫中人物,端坐在羅漢床上鑑賞清宮收藏,身後的屏風懸掛一副與皇帝容顏一致的畫像,形成了「畫中畫」的獨特視覺效果。除了傳統中國藝術,展覽亦呈現數件英國製的鐘錶珍藏,表現出在清代,紫禁城作為中西藝術與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文物和藝術品之外,各展覽中亦包含體驗式互動裝置,讓觀者能夠有沈浸式的觀展經驗,提供一個既有互動又有感官娛樂的藝術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