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流變,雙生:「夢的棲居:劉芸怡、盧嬿宇雙個展」中的動態潛流

流變,雙生:「夢的棲居:劉芸怡、盧嬿宇雙個展」中的動態潛流

Shifting, Duality: Dynamic Undercurrent in “Dream's Dwelling: A Duo Exhibition of Liu Yun-Yi & Lu Yen-Yu”

劉芸怡與盧嬿宇此次雙個展以「夢的棲居」為題,揭示兩人透過創作不斷復返的母題,皆以不同形式與其各自的潛意識、與介乎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空間相互關聯。

劉芸怡與盧嬿宇這兩位藝術家年齡相仿,創作表現則迥然不同,而當她們近期同場於采泥藝術的雙個展展出作品,卻讓人在這樣的並置中觀察到某種共享的精神質地。此次雙個展以「夢的棲居」為題,揭示兩人透過創作不斷復返的母題,皆以不同形式與其各自的潛意識、與介乎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空間相互關聯。除此之外,她們一位透過攝影與繪畫,另一位透過雕塑,皆是靜態的創作形式,卻湧動著變幻多端的意識線索。

采泥藝術「夢的棲居:劉芸怡、盧嬿宇雙個展」展覽現場。(采泥藝術提供)
采泥藝術「夢的棲居:劉芸怡、盧嬿宇雙個展」展覽現場。(采泥藝術提供)

以攝影為主要創作媒材的劉芸怡著迷於歷經過歷史淬煉的地景碎片,從德國到丹麥,從台灣外島到越南,她沿著二戰與冷戰的路徑,找尋和拍攝一些被遺忘的幽靈般的荒廢建築。「消逝的肖像」、「下沉的記憶」等系列中,同一棟建築在許多次拍攝後的拼貼立面圖像,或是坦然敞露內外紋理的殘垣斷壁,亦或是未曾使用過、卻早已湮沒於歷史塵埃中的碉堡,這些經由剪接的凝視,召喚出影像內部不斷躍動的時間與記憶。而最新創作的「沒有陣營的碉堡」系列則以水彩繪畫手法再現此前多年來於世界各地尋訪的攝影素材,重組、解構了那些失能、也失神的建築廢墟及其周遭地景,使得前作中被召喚出的潛流,交織而成既真實又虛幻的意識圖景。

劉芸怡《消逝的肖像,柏林III,德國》,90x150cm,藝術微噴,2014。(采泥藝術提供)
劉芸怡「下沉的記憶」系列,藝術微噴在德國Hahnemühle攝影純棉超平滑藝術紙,40x60cm,2019。(采泥藝術提供)
劉芸怡《沒有陣營的碉堡 IV 》,水彩、 紙本,106.5×78.5cm,2021。(采泥藝術提供)

盧嬿宇則持續在雕塑這一媒材內部挖掘動態的可能性。此次展出的作品再度體現她擅以柔和多變、婉轉優雅的手法,形塑跨越物種、跨越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有機造型。這些跨越不在生硬的形態轉變間發生,而是藉由交疊、鑲嵌、變異、交融等抽象化操作,這些被她稱為「美麗的怪物」,正是其眼中不斷在異質之間來回流變的生命體,也恰是人本身。新近創作的《霧中行進II》、《旋生II》等作品以「擬人」為基調,卻是藝術家內心對於人及其所處世界的複雜性有所觸動、從而外顯的一組姿態。

盧嬿宇《霧中行進 II》,陶瓷,45x12x60cm,2021。(采泥藝術提供)
盧嬿宇《旋生II》,陶瓷,70x30x83cm,2021。(采泥藝術提供)

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展覽空間內相映成趣,引動一股股超現實般的潛流。她們作品中的視覺元素皆似有跡可循,卻致力於以不可見的意識流動來追尋某種不斷逃離的秩序。而那永遠都無法抵達的秩序,也投射成為藝術家透過眼與手的創造,透過凝結與釋放時間,引導我們去沉潛的一池深水。

藝術家盧嬿宇導覽作品《多面體》。(采泥藝術提供)
藝術家劉芸怡導覽「消逝的肖像」系列。(采泥藝術提供)

夢的棲居:劉芸怡、盧嬿宇雙個展

展期|2021.11.27 – 2022.01.02
地點|采泥藝術(臺北市大直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2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