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Taiwan NOW雲端展廳虛實整合策略:面對「分心」的觀眾,如何創造藝術聆賞未來的「娛樂感」?

Taiwan NOW雲端展廳虛實整合策略:面對「分心」的觀眾,如何創造藝術聆賞未來的「娛樂感」?

Taiwan NOW Strategies on Virtuality and Reality Integration in the Cloud Exhibition Space: How to Face Distracted Audiences and Create a Sense of Entertainment in the Future for Art Appreciation?

今年臺日文化交流最受注目的盛事—Taiwan NOW,特別啟動因應疫情在雲端會場「虛實整合」的嶄新策略,以更主動的姿態擘劃線上展廳,並呈現臺灣文化實力一時之選的作品,雲端展廳執行端面臨哪些對於未來展演模式的設想,以及呈現層次的取捨?

今年臺日文化交流最受注目的盛事──Taiwan NOW,特別啟動因應疫情在雲端會場「虛實整合」的嶄新策略,以更主動的姿態擘劃線上展廳,並呈現臺灣文化實力一時之選的作品,Taiwan NOW雲端展廳方案,是整體計畫能夠順利延展關鍵的方舟途徑,而雲端會場整體的環境規劃,幕後主要由涅所開發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協力策畫與統籌技術。

Taiwan NOW雲端會場虛擬大廳——眾人之花。(涅所開發提供)

疫情對藝文界的影響已邁入兩年,無論表演與視覺藝術工作者和團隊,必須思考如何突破傳統展演空間與模式的限制。許多展演活動皆緊迫面對數位介面的研發課題,也自然造成古典內容和數位介面結合後許多理念的衝撞,而Taiwan NOW雲端展廳執行端又面臨哪些對於未來展演模式的設想,以及呈現層次的取捨?

移動通訊時代的使用者:生活早已疊加數位與網路的圖層

Taiwan NOW雲端會場專案統籌者吳伯山表示雲端展廳的呈現,合作團隊涅所開發的創作脈絡,是此次展廳雛型發想最根本的脈絡與基礎。涅所開發是臺灣科技藝術領域較早觸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裝置創作形式的團隊,作品《Render Ghost》就試圖以數位科技回返儀式性與神話體驗,並重視在數位介面上人的互動與聚集的意義,團隊作品長久以來都有一條探索儀式與宗教性以及次文化在數位介面碰撞的各種面貌。

虛擬放映廳:臺灣潮。(涅所開發提供)

數位藝術基金會總監王柏偉表示,Taiwan NOW雲端會場的發生,其實也回應著展演虛實整合的策略,在這一兩年間對表演與視覺藝術產業產生何種影響?他提到目前討論虛/實展演的策略,總是將虛/實兩塊區分來談,但對他而言在2010年後智慧型手機的逐漸普及後,人們邁向移動通訊時代,特別是年輕世代的手機使用者,他們的生活與移動載具的邊界是逐漸模糊的。對他而言「現實擴增」(reality augmented),其實是一種真實的現實,因為人們的整體生活其實早已疊加了數位與網路的圖層。

Taiwan NOW雲端會場的發生,其實也回應著展演虛實整合的策略,圖為虛擬放映廳:臺灣潮。(涅所開發提供)

網路使用者的無法「專心」

臺灣多數的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都傾向強調「物理性」在場的重要性。但仿擬「物理性」在場的思考模式,與目前虛實整合策略的思考邏輯,幾乎是背道而馳的。

傳統視覺藝術會期待沉浸的觀賞空間,表演藝術則會需要觀眾在黑盒子的座位裡專心觀看,這些古典藝術體驗的邏輯,卻在網路時代的使用習慣與現實裡無法適用。主因是網路使用者是難以「專心」觀看的,即便以網頁開啟了雲端展廳,可能同時也開了數十個視窗,人們面對銀幕就是隨時處在「分心」的狀態。透過電腦和視窗,要將人們注意力挽留住的困難度相當高。

因此虛實整合策略最困難的反而是如何面對「分心」的觀眾。王柏偉認為當代藝術走出了美術館與表演廳,其實是回到人們日常的生活與使用習慣中,再去安插一藝術場景。他認為許多創作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必須跟觀眾生活周遭的各種網路訊息搶「注意力」的資源。因此在後疫情時代下,藝術面對虛實整合模式,已經比較是接近遊戲多人連線的互動模式,應該在這種前提下,創作者再思考這個時代的視覺與表演藝術到底該怎麼因應虛實整合策略。思考堅持作品敘事的「完整」性是必要的嗎?面對目的發散的觀眾,虛擬展廳該如何設計讓觀眾得以駐留?

創造屬於藝術聆賞經驗新的娛樂感

以Taiwan NOW雲端會場為例,音樂廳的部分,是先確認李欣芸所規劃的「台灣人音樂會」無法實體赴日表演,而與數位藝術基金會等團隊討論,如何在虛擬環境中呈現音樂會,並依據此邏輯,由夢想動畫來完成拍攝、導演、腳本、動畫內容等製作工作;戲劇廳《三魂之途》則是發想自柳美和編導的新創歌仔戲《阿婆蘭 Aphrodite》,並且完全以虛擬環境體驗作為基礎的委託創作;放映廳則希望在放映環境中有更多流暢吸引人駐留的環境元素,並以現實中面對展演有固定場次的邏輯,將古典的觀賞經驗與虛擬體驗融合。在不提供過多類遊戲娛樂性互動的前提,同時又要降低使用者在過程中的不耐,「這當中的平衡是非常難拿捏的。豐富性跟分心是兩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如何不要讓大家快速分心,但又可以理解Taiwan NOW的豐富性,執行專案一年多以來,我們都在思考如何平衡。」王柏偉表示。

李欣芸所規劃的虛擬音樂廳「台灣人音樂會」生祥樂隊片段。(夢想動畫提供)

而因手機的廣泛普及率,Taiwan NOW雲端展廳最終決定要以手機體驗來做最主要的設計思考,但在手機介面上,使用者會期待有許多類似遊戲的互動方式出現,過於娛樂性的互動同時也會讓藝術性的體驗被中斷,因此Taiwan NOW期待是可以透過虛擬展廳,創造屬於「藝術」聆賞經驗新的娛樂感。

虛擬音樂廳「台灣人音樂會」故事島昊恩片段。(夢想動畫提供)
虛擬音樂廳「台灣人音樂會」南王姊妹花片段。(夢想動畫提供)

吳伯山表示,互動、參與、沉浸都是一直在執行專案過程中被討論的,以「沉浸式」為例,包括聲音、視覺的空間、情節的沉浸等,而團隊到底要以Taiwan NOW呈現哪種「沉浸」體驗?王柏偉認為其實虛擬的「沉浸」有必要被更細緻的定義,當沉浸式的展演映內容越趨豐富時,是時候可以好好來區別沉浸、互動的層次與標準。

01_《三魂之途》。圖片由涅所開發提供/Image of Virtual Theater_ Roaming Transmigration. Photo Courtesy of Sunset Music Productions Co., Ltd & NAXS Corp./バーチャル劇場:三魂の途 NAXS Corp.提供
虛擬戲劇廳呈現的是落日飛車主唱曾國宏與作曲家張洪泰合作的實驗性影音作品《三魂之途》。(涅所開發提供)

在雲端空間展示藝術作品,是很難處理觀眾的自由度,他們是隨時可以離開展廳的狀態,因此藝術作品要如何讓互動可以精準傳達精神,在虛擬空間上呈現難度是很高的,王柏偉認為虛實整合的相關創作發展,已經是投入到一種新的藝術類型與標準的判準,這個趨勢會越來越強調「視覺」與「體感」的關係,不管是力回饋、身體感知、眼動等所構成一種新的有效觀看的體驗。

虛擬戲劇廳:「三魂之途」。(涅所開發提供)

「第三人稱視野」的雲端展廳設計概念

回應整個Taiwan NOW的策展主題—「共結一朵繁盛之花」中強調人與人匯聚的意象。虛擬展廳也必須讓人有共同在場的感受。虛擬會場的大廳承接策展主題「花與祝福」的意念,有明顯的迎賓功能和儀式感,讓使用者一進入即有寬敞的空間感。然後能尋覓進入戲劇、音樂、放映廳的路徑,每個獨立展廳多數由臺灣自然的景觀、植物、生物、海洋、森林等元素所發想,表現了生命的輪迴跟文明的演進,達成一種廣場式的展演環境。涅所開發在思考雲端展廳的空間建置,是企圖以直觀的使用方式切入,讓空間有與現實對應功能的連結,包括戲劇廳、放映廳、音樂廳等安排,讓觀眾一進入虛擬展廳前,即預期將面對哪一類型作品的心理狀態。整個Taiwan NOW雲端展廳也創造如大型展演活動,同時有不同場次同時進行節目的感受,觀眾可以離開再到其他展廳聆賞內容,而這樣不同場廳的穿梭設計,也能讓觀眾能比較長時間不斷進出。

由動態影像設計團隊JL DESIGN、吳仲倫及王希文等人設計製作的《眾人之花》是整個雲端會場的「迎賓大廳」。(© JL DESIGN)

而進入雲端會場的使用者要以「第一人稱視野」,還是「第三人稱視野」被呈現?幕後團隊也經歷許多討論。最終,以一顆簡潔的圓球來做為使用者進入展廳的虛擬身體,藉由滑鼠來操控,能在空間中看到自己與他人、作品互動的距離感,讓使用者能明顯感受到與人相遇狀態,也較能立即找到自己在空間中的錨點,企圖在體驗上降低入門的門檻。

選擇以簡潔的圓球為造型,可以區別出商業線上遊戲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來呈現玩家角色的設定。數位藝術基金會和合作單位溝通時,會發現合作單位許多使用者的觀察經驗都來自遊戲玩家,但Taiwan NOW雲端會場更可能面對的是不熟悉遊戲介面的使用者。「要如何去處理對於遊戲沒有概念的使用者,反而會是幾個合作團隊最大的挑戰,因為傳統當代藝術的美學與溝通是很不同於遊戲玩家的審美。」

進入雲端會場的使用者的視角,幕後團隊最終以一顆簡潔的圓球來做為使用者進入展廳的虛擬身體。(涅所開發提供)

美感與技術語彙的衝突

Taiwan NOW雲端展廳也許是現階段臺灣資源、人力可能最到位的雲端藝術展廳的範例。而王柏偉也觀察到因為製作團隊的編制較大,有許多原本處理商業內容與遊戲設計的人投入參與,因此到最後展廳呈現的美學與當代藝術的美感仍有距離。廣義的藝術領域跟技術端,和所謂的遊戲設計、敘事端。中間有數個工作流程的空缺,每個團隊的專業知識與擅長不同,過去也沒有共同合作的經驗,這次因為Taiwan NOW雲端展廳卻必須起步往共同的方向走,一起探索現實擴增或虛實整合的可能性。相互了解不要成為不同團隊彼此的阻力,而是能夠讓團隊工作的潛能發揮到最大,這是目前這類大團隊面臨虛實技術整合,在工作執行上最急迫需要突破的。

而藝術與技術的語彙,現階段就臺灣相關產業的結構有大段的懸殊落差,數位藝術基金會要如何讓這些讓這些落差不轉換成衝突,同時也要讓美學不成為抑制技術端潛能的限制,是在整個過程中相當艱辛克服的過程。對Taiwan NOW雲端展廳的所有參與團隊來說,這個專案最可貴的收穫可能是來自—思考沒有遊戲背景使用者的審美邏輯。每個團隊都是在超越過去已知的經驗,進行一種產業間共同學習與對話的狀態。也成為後疫情時代,臺灣雲端虛實展演內容生產中的典範案例,象徵這個時間點下所能思考與匯聚的最大力量下,最終的階段成果。

雲端展廳的未來

王柏偉和吳伯山認為Taiwan NOW雲端展廳,雖然是臺灣在虛實整合展演空間領域現階段的重要典範。但就現實層面來談,無論表演或視覺藝術團體與機構,未來還是很可能就成本與資源考量,選擇模組化、簡便的平臺來呈現創作內容。但因為疫情的持續性,藝術團隊思考虛實整合的策略幾乎是必要的邏輯了。近年新技術類型興起,包括VR、AR、XR、MR等,都是一種現實擴增的技術發展類型,在數位網路工具的輔助上,開始與一般的日常生活疊合更緊密。王柏偉認為VR產業是這類虛擬實境產業鏈中最早成熟的區塊,而後面即將抵達的就是「元宇宙」的概念,這個技術發展進程對藝術產業的影響,已不是再長出一種藝術類型而已,而是在重新創造一嶄新的藝術創作結構。

遊戲式邏輯的思考將與日常生活的界線更加模糊,這樣的虛實體驗也將大幅改變新世代看待工作、生活、甚至親密關係的模式。如果人們還期待藝術創作能夠感染不同世代,那也許必須重新靠近新世代的生活與使用邏輯,可以預見下個階段許多古典創作規則都將被逐步打破,而Taiwan NOW雲端展廳也體現面對新趨勢的積極回應,面對藝術無垠的想像力,還可能創造何種嶄新的可能?

(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廣告)


延伸閱讀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