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達個展「Super Penetrating」展覽現場。(采泥藝術提供)
在藝術家張永達的創作當中,「測量」似乎是一個十分常見的概念,而他也十分擅長將經由測量蒐集而來的「數據」,透過各種形式呈現,其中最常見的想必就是「聲音」,透過音波的震盪與低頻聲響,這些不可見且懸浮於我們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能量粒子,被有感且具象地表現出來。除了聲音之外,這些能量也附著在其他的載體之上,如《Relative Perception N°3》中加熱的金屬板材在隨著滴水落下時產生的痕跡,與《Matrix.24 N°1》中刻劃出日本島內地震波動的數位圖像。這類近似於物理性的異質空間轉換與化學式的質變痕跡,彷彿又可連結至法國的當代藝術之父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創作中常見的「細微體」(inframince)概念,在東西方的藝術脈絡相比對照之下,極具趣味與思考空間。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3》,音像裝置(電腦、LED、Arduino、LED 面板、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耳機、壓克力、木板),60.3x7xh86.6cm(兩組件),2018。(采泥藝術提供)
「細微體」的概念曾被筆者在「從細微體開始——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一文中,用來詮釋2015年藝術家王俊傑發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若要了解「細微體」的概念,首先可從1912年的《下樓梯的裸女二號》(Nu descendant un escalier N°2)開始,這件創作中將裸女下樓的各種動作分解,彷彿影像殘影一般的連續動作,好似人體移動後留在空氣中細微能量的形體與殘餘。而後續1913年的《現成的自行車輪》(Bicycle Wheel Ready-made)中,則是這類細微體的能量開始透過立體物件呈現,如自行車輪轉動的瞬間,其所反射出的光點,運轉時所翻動的空氣等,而在1915年的《大玻璃》(The Large Glass)中,分居上下兩端的新娘與單身漢,彼此透過極低限的線條作為聯動與溝通的可能要件,「細微體」在此不只是單純的意象展現,亦成了連結差異個體間的神秘能量,更是讓可能無法溝通的上下兩方有重起溝通並且開放的可能契機。(註)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1》,聲音裝置(花崗岩、LED、伺服馬達、動力滑軌、Arduino、電腦、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擴大機、低頻喇叭、壓克力、木板、鋁、水、黑色色粉),80x400xh50cm(兩組件),2018。(采泥藝術提供)
回到張永達的作品,仔細觀覽他這次「Super Penetrating」展出的理念,即可發現,藝術家首要目的在於蒐集與體現於日常生活中且幾乎完全不可見的輻射物質與地球在宇宙運轉時所接收到的宇宙射線,而對於這些不可見能量的興趣則源自於他在2011年的駐村經驗。當日本311大地震與福島核災發生時,張永達恰巧就在日本直接見識到了那幾乎震驚世界的核能災變。然而,輻射受災區的危害其實並不會產生立即性的影響,而是無色無味、一點一滴地累積在生物體,進而造成病變。這類具有強大力量的「細微體」某種程度引起了張永達的高度關注,進而發展出這一系列的創作。
走進此次采泥藝術的展場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Seen Unseen-Entropy N°1》這幾乎佔掉一半展場篇幅的裝置作品,它分為兩個部分,一邊的黑色大型木作上零星散落原本就蘊含天然輻射線的花崗石塊,在其上架上一個可偵測到輻射值數字的「蓋格偵測管」,透過機械裝置將數值轉化成聲波,震盪另一邊大型木作中的黑色水體,進而產生具體的水波漣漪。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1》,聲音裝置(花崗岩、LED、伺服馬達、動力滑軌、Arduino、電腦、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擴大機、低頻喇叭、壓克力、木板、鋁、水、黑色色粉),80x400xh50cm(兩組件),2018。(采泥藝術提供)
「蓋格偵測管」應是張永達此次作品中,最重要的物件裝置之一,是核災受災地區最常見的隨身器材,主要是用來測量所處環境的輻射量值是否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而在《Seen Unseen-Entropy N°2》中,張永達則是模擬了一台20世紀初期被發明,用來觀測放射線的雲室裝置。發展初期,這類裝置其實還是以類比性的作法製作,上方有一個海綿與鋁框,會被加熱到大約人體溫度的40度,而下方則是負80度乾冰,產生了一個上下溫差的空間,而海綿吸了異丙醇,亦因為溫差的關係會讓這化學物質產生揮發,進而產生細微的粒子,而有趣的是,當所處環境中的宇宙射線或是輻射物質穿過時,反而會在穿透這些粒子時產生可見的軌跡,藝術家除了透過即時攝影機拍攝這些粒子的移動狀態之外,也在投影機下方裝設機械裝置,將此機器讀取到的數值轉化為音波,讓投影隨著不同的波長產生震動,而藝術家也透過蒐集這些散落於日常生活的輻射線與量值,期待連結至另一個更具可能性的宇宙空間和能量想像。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2》,影像裝置(電腦、LED、Arduino、投影機、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網路攝影機、低頻喇叭、加熱元件、玻璃、木板、海綿、鋁、乾冰、異丙醇(IPA)),48x48xh140cm,2018。(采泥藝術提供)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2》,影像裝置(電腦、LED、Arduino、投影機、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網路攝影機、低頻喇叭、加熱元件、玻璃、木板、海綿、鋁、乾冰、異丙醇(IPA)),48x48xh140cm,2018。(采泥藝術提供)
對於熱衷宇宙科學的張永達來說,在地球之外那廣大無垠的宇宙空間究竟存在著什麼?以及,在這空間中能量的運行定律與軌道設定,一直是他十分好奇且深具興趣的地方。事實上,地球只是無垠宇宙中的一個小點,我們生活在此雖然無法實際地感受到太空的存在,但星系間來回運行的能量射線,其實是一直不斷交互影響的,也因此在這次的展出中,這類測量日常中如宇宙射線等不可見能量的機械,就是將這些幾乎看不見,且能夠穿越各種的大氣障礙,連結至廣大無垠N度空間的「細微體」,以聲波、漣漪與抽象數據的形式體現於世。當宇宙的某的角落產生震動時,是否能讓原本無法連結的宇宙群體之間能有觸及的契機,即透過「細微體」的效能在連續效應的引發下讓不同次元空間彼此重新連動,這最後的末日場景,或許就是一場人類世尾端的文明盛宴。
張永達《Seen Unseen-Entropy N°4》,聲音裝置(電腦、Arduino、蓋格偵測管、客製化微電腦控制晶片、耳機、不鏽鋼圓管),尺寸依空間而定,2018。(采泥藝術提供)
Super Penetrating——張永達個展
展期:2018.11.15-2019.01.0
地點:采泥藝術
地址:台北市大直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Tags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