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於「十三朝古都」洛陽南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493),經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北宋諸朝,營造過程長達400多年,分布在伊河兩岸的崖壁上,兩岸窟龕依峭壁而鑿,南北長達1000公尺,蔚為壯觀。故唐詩云「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誰窮造化力,空向兩崖看」。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佛塔70餘座,以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之多樣、雕刻之精美、蘊含之豐厚,蜚聲中外。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493-907)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廣東省博「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展覽現場。(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廣東省博物館與龍門石窟研究院聯合舉辦「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一展出,展期至8月28日。廣東省博物館策展人陳曦表示,此次展覽分為「梵影歸來-流失海外回歸文物」、「至善至美-北魏造像及碑刻藝術」、「蓮華莊嚴-唐代造像藝術」三個部分,彙集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收藏的85件龍門石窟相關藏品,同時結合龍門石窟、石刻圖片以及3D列印模型,較為全面地描繪出龍門石窟佛教造像藝術的基本面貌和風格特徵。展品中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28件、三級文物27件,珍貴文物占比非常之高,其中〈舒像座菩薩像〉、〈力士像〉、〈優填王像〉都可謂難得一見。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余江甯表示,這是近年來首次較大規模舉辦的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專題展覽,希望觀眾能來博物館感受清臒秀美的北魏造像,觀賞富麗健美的唐代佛像,瞭解斑駁古跡的修復過程。
乾坤大挪移 一場龕窟的移動之旅
本次展覽一大特點,是運用3D列印技術讓不可移動的龍門石窟的龕窟,首度從龍門山的崖壁上走出去。藉由1比1等身大的3D列印技術,複製了龍門石窟古陽洞內的始平公、魏靈藏、楊大眼、高樹等四座龕窟,隨著龍門石窟的精品院藏文物,從中原「遠行」至嶺南,在廣東省博物館進行首展。這四座佛龕是古陽洞有計劃布局開鑿最早的四座佛龕,也是龍門石窟的造像之始,以其獨特的形象、細膩的雕刻手法、高超的技藝水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時代南北交流、東西融合的盛況,豐贍粹美,難以言表。其中隨龕鑿出的「造像紀事碑」,是入選「龍門二十品」的北魏書法聖品。 展覽以3D數位化虛擬復原了萬佛洞洞口南側的一尊菩薩像,讓觀眾認識石窟雕像有顏色的樣貌。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3D數位化技術、雕塑、顏色檢測及石質分析技術,進行了虛擬復原,具有不接觸文物本體、修復可逆性的優勢,帶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推廣意義。
蓮華莊嚴: 唐代造像藝術健麗之美
唐〈舒像座菩薩像〉
該像出土於龍門唐代奉先寺遺址,從頭頂到臺座為同一石材雕成,腰部及左壁有部分殘損。頭頂高髻、髻正面刻淨水瓶,額髮豐厚,細密成綹,垂髮披肩。頭形略呈方圓,目光下視,嘴唇抿緊,唇線起伏中流露威嚴之態,頸部陰刻凹弧線,臉頰豐滿圓潤。腰部細窄而勻稱自然,姿態端直,空間感表現得極為緊湊。帔帛披掛雙肩,項飾華麗,瓔珞在胸前垂下於腹前相交,斜披絡腋,腰束大裙。右手向下撫於右膝上、左臂殘,盤左腿,舒右腿,半跏趺坐於束腰蓮花座上。垂下的右足殘缺,寬大、輕薄的裙裾覆蓋臺座,衣紋簡練而有序。這是一件把理想與寫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優秀作品,製作於盛唐時期。根據髻上寶瓶判斷,此像有可能是與觀音相對的大勢至菩薩,共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
一級文物.唐〈舒像座菩薩像〉,高86.5公分,寬44公分,厚45公分。(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唐〈佛坐像〉
此像出土於龍門奉先寺遺址,此尊佛像頭部高肉髻,面部方圓,雙眼細長,微睜下視,雙唇飽滿。身著雙領下垂大衣,胸口露出內衣領口和繫帶,左手撫於左膝上,上舉右手掌心向前,應作施無畏印,衣裾包裹雙腿,右腳在前,結跏趺坐於圓形複瓣仰覆蓮花束腰臺座上。衣紋刻劃寫實,雕刻線條清晰流暢,整體呈莊嚴之態。
唐〈佛坐像〉,高101公分,寬56公分,厚56公分。(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唐〈飛天造像〉
談到「飛天」,許多人首先會想到敦煌莫高窟,其實飛天題材在中國石窟寺中並不少見。龍門石窟的這尊〈飛天造像〉雖是成組伎樂天石刻中鑿落下來的局部殘損部分,但藝術價值極高。此像面龐飽滿、文靜秀麗、端莊飄逸,整體造型隨著飛舞呈左高右低、腰身傾斜之姿,左臂飄帶垂直上浮。尤其是腳部彎曲乘著雲朵顯得輕盈悠然,在靜姿中產生宛若飛翔的動態,很有吳帶當風的神韻。整個造像雕法簡潔,灑脫自然。
唐〈飛天造像〉,高36公分。(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流失的佛像現身 八件龍門石窟回歸文物大集合
近來在中國,「海外文物回流」議題持續受到關注,此次展覽展示的八件回歸文物也是一大亮點。20世紀初,洛陽龍門石窟被大規模破壞、盜鑿,大批石窟佛造像流落散佚,直到80餘年後,才開啟「回歸」之路。
2001年3月,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發現1978年收藏家赫爾曼.維利所捐贈的一尊中國唐代人物造像,實為洛陽龍門石窟看經寺29尊羅漢造像中唯一一尊被盜鑿的〈摩訶迦葉羅漢像〉,旋於同年4月19日派員送回中國,開啟了龍門石窟流失造像的回歸序幕。另外七件,則是2004年至2005年間由中國國家文物局下屬的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從海外分兩批徵集回國的:第一批是美籍華人陳哲敬收藏的五件造像:〈古陽洞高樹龕佛頭像〉、〈火頂洞觀音菩薩頭像〉、〈菩薩頭像〉、唐代〈佛頭像〉、唐代前期〈飛天造像〉;第二批是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徵集的兩件龍門石窟唐代造像:〈佛頭像〉、〈天王頭像〉。
這八件石刻佛像屬於中國造型藝術極盛時期的優秀作品,展現了北魏、唐代典型的皇家石窟寺造像藝術風範,是龍門石窟造像藝術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批石刻佛像的回歸,對恢復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級文物.唐〈摩訶迦葉羅漢像〉, 高85公分,寬56公分。(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梵影歸來:龍門石窟文物回歸的傳奇故事
唐〈摩訶迦葉羅漢像〉 本件文物是龍門石窟通過國際合作管道回歸的第一件流失珍貴文物。原處於龍門東山看經寺中,後被盜擾,2001年回歸龍門。看經寺是唐武則天皇后為高宗修造,是龍門唐代石窟中重要洞窟之一,環洞窟四周壁角,浮雕羅漢像,現存29軀,每尊高約1.8公尺,皆身著袈裟、足穿雲履,神態刻劃細緻入微而富於變化,是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也是中國石窟中最大的羅漢群像。經過長期人為與自然的損害,大部分都已殘缺。
〈摩訶迦葉羅漢像〉在1936至1940年間被盜,收藏家赫爾曼.維利先生是其第二個擁有者,後於1978年捐贈給加拿大國立藝術館。2001年,加拿大國立藝術館發現這件雕塑很可能是龍門石窟被盜的迦葉尊者,確認後決定將其無償送還中國。這也是龍門石窟通過國際合作管道回歸的第一件流失珍貴文物,所據為1970年巴黎公約《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中的相關規定,「凡是締約國都要遵守其相應的條款,有義務被要求歸還非法進口非法轉讓,並已確認原屬地的人類文化財產」。
此尊〈摩訶迦葉羅漢〉面部高鼻深目,顴骨突出,身穿衣紋清晰的寬袍大袖,雙手擎握一枝蓮莖,盛開的蓮花傾覆下垂。據考證,此像為龍門石窟東山看經寺(第2194窟)29尊羅漢像的首尊。「二十九羅漢」是佛經故事裡講的禪宗西土「二十九祖」,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法傳給了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再傳給阿難,一直傳到第29代菩提達摩,被禪宗奉為「初祖」。
一級文物.北魏〈古陽洞高樹龕佛頭像〉, 高32公分,寬14公分,厚12.5公分。(廣東省博物館提供)
北魏〈古陽洞高樹龕佛頭像〉
原為龍門西山古陽洞高樹龕主尊佛首,後被盜鑿流失,2005年回歸龍門。這尊〈古陽洞高樹龕佛頭像〉就是北魏後期龍門佛像造像藝術「秀骨清像」的優秀範例,頭飾波狀高髻,眉間有白毫相,臉型修長,五官清秀,左胸殘存的衣服,有一點斜披袈裟的痕跡。雕刻手法洗練,刀法剛健有力,藝術價值高。高樹龕是古陽洞北(左)壁上層著名的楊大眼龕上方一列小型龕中的一個,該佛頭像是現知存世唯一的一件。高樹龕於北魏景明三年(502)完成,左側「造像記」為「龍門二十品」之一,是魏碑中的佼佼者。
該佛頭像回歸的經歷頗有傳奇性,1907年至1921年期間被盜,先被運往法國,後流落比利時。1970年代末被美國收藏家購買,1991年由美籍華人陳哲敬收藏。1992年經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龍門石窟研究院等相關專家鑑定,確認為古陽洞北壁高樹龕主尊的頭部。1991年美籍華裔、好萊塢明星蠟像館雕塑師陳哲敬,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看到了這尊佛頭像,便想起40多年前,他見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時的震撼,感覺此佛頭像與龍門石窟聯繫密切,便將相關照片寄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湯池,湯池看到照片便激動地說:「這非龍門石窟古陽洞莫屬。」當時65歲的陳哲敬飛赴龍門尋真身,拿著照片、打著手電筒、攀著木架,在11公尺高窟壁上整整找了10天,終於找到這尊佛像的袈裟與照片上佛頭像殘存衣紋吻合,再用電腦合成,身首對接天衣無縫!被盜近百年後,第一次,佛頭像找到了家。2004年12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由中國文物資訊諮詢中心徵集回到中國。2005年10月,包括〈古陽洞高樹龕佛頭像〉在內的七件文物回歸洛陽龍門石窟。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0.08.28
地點:廣東省博物館
整理|管晨( 3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