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乾隆皇帝與麻理惠的收納大PK──故宮南院「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乾隆皇帝與麻理惠的收納大PK──故宮南院「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以乾隆皇帝的多寶格為主軸,分為三個單元,一共展出619組件文物,是台北故宮繼於1984年「珍玩多寶格」常設展之後,再一次大型的多寶格展覽,期待讓觀眾領略到皇帝賞玩的機妙與樂趣。院長吳密察在開幕致詞時講道:「這一次,我們將乾隆皇帝15箱多寶格搬到了南院,600多件文物都來啦,要讓大家一次看到飽。」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於去年(2019)12月25日起舉辦「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並於12月24日舉辦開幕記者會。記者會現場貴賓雲集,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館長出川哲朗、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學藝員宮川智美、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副館長劉澤民、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台灣博物館專業協會副理事長徐純、知名作家張惠菁、中正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江寶釵等人皆蒞臨現場。吳密察致詞時講道:「我們台北故宮有兩個人氣國寶,就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其實它們在北院展出的展廳很小、很小,文物也不大,但人很多、很多。現在兩件人氣國寶會輪流到南院展出,大家可以去看。同時,我們『皇帝的多寶格』特展到南院來啦。台北故宮除了國寶很有人氣,『集瓊藻』展覽的人潮也是數一數二的多,當中『集瓊藻』就是乾隆皇帝一件多寶格的名字。這一次,我們將乾隆皇帝15箱多寶格搬到了南院,600多件文物都來啦,要讓大家一次看到飽。」同時,吳密察也說出他對於經營故宮南院的雄心壯志:「我們有這樣的雄心,也有這樣的決心,北院有的,我們南院都會有。我們南院有的,北院不一定有。」他也希望,透過南院大大小小、不同題材主題的優質展覽,能讓社會大眾與故宮文物更加親近。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於12月25日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盛大展開,記者會現場貴賓與參訪國小學生合影。(攝影/王怡文)
記者會後,吳密察接受媒體聯訪時再次說到關於北院文物到南院展覽的政策:「我覺得應該多多讓國寶到南院來展,我從(2019)二月到任至今八個月,循序漸進地準備這類展覽,從今年(2019)下半年陸續推出,盡量將北院好的文物拿到南院展出。院方透過這些展覽了解國人的喜好,發現『器物』是很重要的一類,當中的『珍玩』更是受到民眾愛戴,所以這一次才會將北院珍玩大宗多寶格帶到南院展出。」吳密察表示,未來故宮更會讓如《清明上河圖》、《翠玉白菜》、《肉形石》等人氣展品輪流來南院展出,並稱南院目前展出的文物總數量並不亞於北院,品項也相當多元。另外,吳密察還談及為來南院的走向,「之後我們也會在南院設立數位多媒體的展間,現在也有數位多媒體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展覽,也有國外博物館的展件。我們希望在明年(2020)後半年,南院專屬的數位展間、甚至是沉浸式的數位展間,可以建置完成。」
展覽第三單元復原了兩組原陳設於養心殿的多寶格,現場也設計了一牆多寶格的格架,讓人了解多寶格的可能樣貌。(攝影/王怡文)
這次「皇帝的多寶格」特展以乾隆皇帝的多寶格為主軸,分為三個單元,一共展出619組件文物,是台北故宮繼於1984年「珍玩多寶格」常設展之後,再一次大型的多寶格展覽,期待讓觀眾領略到皇帝賞玩的機妙與樂趣。展覽總策展人、時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余佩瑾於開幕致詞中談起展覽的策展理念:「這一次我們一共展出了15組多寶格到南院來,為了讓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將這些文物分成了三單元,第一單元為『收納古玩』,顧名思義展出的都是皇帝擁有的古董文物組合,在這裡指稱的皇帝是乾隆皇帝與其父親雍正皇帝。第二單元為『開箱趣味』,在這一單元我們展出了七組有箱匣收納的文物,這時的皇帝就換成了乾隆皇帝與其子嘉慶皇帝。這類箱匣收納文物組中的文物包羅萬象,各式各樣的有趣文物等著大家發現。第三單元為『藏物格架』,我們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二美人圖》當中的一張作品為線索,並對照清室善後委員會當年點查清宮各個宮殿紀錄中的『多寶格』條目,復原了兩組『多寶格』,都是收藏在養心殿。這個展覽真的非常豐富,但也請大家放輕鬆,絕對讓大家看得懂。」尋找小物、發現古董、收集舶來品,讓大家輕鬆走進多寶格的世界。
左:北京故宮藏雍正〈十二美人圖.鑑古〉局部、右上: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右下: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水仙盆將於該展換檔後展出。(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多寶格?百什件?
「把數件至數百件珍玩,同貯在體積不大的箱子裡,這就是多寶格」。蔡玫芬在1984年「珍玩多寶格」常設展時撰寫之〈皇帝的玩具箱〉一文中這樣定義「多寶格」,同時說明多寶格裡的文物是「古今中外,共聚一堂」。上起商周,下至元明,各式材質,各種器形,甚至是碑帖、書畫,只要體積大小合宜,你想得到的,都有可能出現在多寶格裡。同時,清代當時所製作的小玩意兒也入得了多寶格,還可見到西洋的懷錶、東洋(日本)的蒔繪,嵇若昕說其「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真是再貼切不過。蔡玫芬在其文章中還將箱匣式多寶格分門別類,除了常見的箱盒、抽屜型,還有側面觀賞型、四面觀賞型、機軸巧變型等。
通過介紹養心殿東暖閣的博古格,揭示清宮移動文物組合多寶格的經過。(攝影/王怡文)
其實在清宮檔案中,關於多寶格的名稱有很多種,有博古架、寶貝架、百什件等,嵇若昕在〈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清宮中的百什件〉裡指出,早在康熙朝時便有各式文物收貯於一櫃匣內的情形,但當時並未使用多寶格或百什件等名稱,直至雍正朝才出現有「百事件」,乾隆朝則作「百什件」、「百拾件」,同時文獻中也能見到「多寶格」。自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對於這些將眾多文物收納在一箱匣之中的組件,一律稱之為「多寶格」,因台中北溝時期編製的帳冊中明白有一冊《多寶格》,稱呼習慣便沿用至今。但包含嵇若昕、余佩瑾等人,對於文獻中的「多寶格」和「百什件」之間是否有所差別或區隔,一直抱持著疑問。嵇若昕推測文獻中的「多寶格」可能是「大型百什件」,並根據乾隆四年《活計檔》「玉作」檔案,推測這件大型百什件應該是收貯在乾清宮東暖閣中,乾隆皇帝相當重視這組百什件。余佩瑾也指出,文獻中「多寶格」及「百什件」的文物配置似乎有所差異,前者可能多以古代文物居多,而後者則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關於「多寶格」和「百什件」到底該如何區分,這次展覽似乎指引了一個可能的方向。此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侯怡利根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及圖像、現存文物交相比對,推論出文獻中「多寶格」(包含「寶貝格」、「博古格」等)中的文物多裝匣存放、匣上又單面安玻璃,應為一種單面陳設。同時,「多寶格」在乾隆朝的原存放地應是在乾清宮東暖閣。據檔案可知,侯怡利認為,「無論是《多寶格》、《寶貝格》、《博古格》在檔案中都是特定指稱,也就是專屬某個宮殿的配置,並非通稱,跟現在所謂以『多寶格』稱呼『百什件』意義並不相同。」不論是乾隆朝或者雍正朝,只有好東西入得了這種開放性格架的「多寶格」,一般文物只能放在「百什件」中。而現在大家習於稱多寶格的箱匣收納盒,在清宮檔案中應該都是「百什件」。

這個位在乾清宮東暖閣的「多寶格」長得是什麼樣子?在現存宮殿內裝已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侯怡利轉而查找《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及北溝帳冊中的《多寶格》一冊,與現存文物比對,發現放在「多寶格」中的文物都各自獨立,且體積龐大。她以列於《多寶格》帳冊的院字一七○八箱、原始編號呂一八○四下的文物為例,這些文物體積並沒有特別迷你,但在當時《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即稱其為「多寶格」,而帳冊沿襲之。呂一八○四項下文物共88件,包含有瓷、銅、玉等,原存放地點為養心殿之華滋堂或燕喜堂。而這呂一八○四項下,正好就有大家熟知的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及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前者寬有23公分,後者高有近20公分,它們在點查之時都是被擺在「多寶格」裡,想來此一「多寶格」體積不會太小。但除此之外,侯怡利也發現檔案中也有體積較小的「格」,而這些體積較小的「格」,就能被運用在「百什件」中。侯怡利總結,「可見得在清宮中有許多大小不同的『格』,大如整面牆者,小者可放置於桌上賞玩,其共通特性是屬於開架單面陳設,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先前定義屬於盛放小型古玩的箱櫃盒等,並不相同。」

北宋〈汝窯青瓷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是次展覽策展團隊於第三單元「藏物格架」中嘗試復原了兩組多寶格文物,主要是清室善後委員會於《點查報告》中對於各宮殿的紀錄,發現院藏有兩組文物被登記在「多寶格」欄目下。若再對照嘉慶年間的《陳設檔》,便能整理出這兩組多寶格原在養心殿前殿東暖閣的博古架及養心殿後殿左面牆。侯怡利於展覽導覽時介紹,「我們發現院藏乾隆時期的文物中,有不少附有非常漂亮的架子或墩座,而這些文物在《點查報告》中都被稱作『多寶格』。在翻找檔案之後,我們就發現有部分文物是當時擺放在養心殿的博古架上,瓷器、珍玩等各種各樣的文物混搭。」現場展出有清乾隆《浮水石》、北宋《汝窯青瓷洗》、秦漢《獸耳扁壺》、明宣德《青花纏枝蓮紋三足爐》等,也包含2019年4月被登錄為國寶的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根據木座底部所刻的「雍邸清玩」四字銘可知,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曾經是雍正皇帝潛邸時的收藏,後成為養心殿陳設品。余佩瑾簡介此件作品時講到,「北京故宮收藏有一組雍正《十二美人圖》,當中有一張《鑑古》,畫中美人身後有一格架,格架上便有這件明宣德《寶石紅釉僧帽壺》。這組《十二美人圖》原收藏於圓明園,這也代表這件僧帽壺原本可能陳設在圓明園也說不定,而在乾隆朝重新整理裝配多寶格時,或許也將原本擺放在其他宮殿的文物移動養心殿,建置出一個格架式的多寶格。」而另一件也屬於「多寶格」內的名品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也將在今年該展換檔後展出。
皇帝都是收納控
清代皇帝坐擁一整個皇宮的稀奇祕寶,隨時隨地都可以把玩鑑賞,重點就在於要怎麼收。除了多寶格、百什件,其實清代還有將單一材質收整在一箱一盒的習慣,是次展覽第一單元「收納古玩」便展出多組雍正朝、乾隆朝組裝的瓷器箱及銅器箱。
清乾隆〈「采挹流霞」瓷器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采挹流霞」瓷器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一單元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展場第一組展品清乾隆〈「采挹流霞」瓷器箱〉,一獨立展櫃擺放著此組瓷器箱的外箱,為日本的蒔繪漆箱,約莫製作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此類漆箱大多是作為貴族們外出時使用的置物箱。根據《活計檔》可知,清宮內廷曾收藏有一組「采挹流霞」的作品,乾隆皇帝更曾下令為其製作象牙吊牌。這組〈「采挹流霞」瓷器箱〉漆箱內共有19個木匣,木匣根據開盒設計、文物擺陳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展覽現場看板也特意繪製了木匣設計圖,想來對當時的造辦處工匠來說,把東西擺進盒子裡不是難事,要怎麼擺得好看、得皇上歡心,才是重中之重。〈「采挹流霞」瓷器箱〉原內裝有74件瓷器,現存67件,包含〈鬥彩雞缸杯〉、〈青花梵文杯〉、〈花蝶杯〉等,一個小漆箱裡能有如此大乾坤,引得出川哲朗都驚呼連連。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此件文物被收納於〈「采挹流霞」瓷器箱〉中。(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展覽現場展陳的鬥彩雞缸杯。(攝影/王怡文)
皇帝的收納沒有最精彩、只有更精彩,精心設計的裝箱還不夠看,還要加個「小繪本」才算完整。現場展出的〈「埏埴流光」瓷器箱〉、〈「精陶韞古」瓷器箱〉、〈「吉金耀采」銅器箱〉、〈「笵金作則」銅器箱〉,除了十件成箱收藏的文物,同時也將個別文物描繪成圖,每箱各成一冊,圖譜與文物一同收貯,此項工程最早開始於乾隆二十年(1755),最晚可推至乾隆晚期。銅器箱以〈「笵金作則」銅器箱〉為例,此組銅器箱組合於乾隆二十年,是乾隆朝最早的銅器箱。該銅器箱原有十件銅器,現存九件。銅器箱共分三層,下兩層貯存文物,最上一層則擺放銅器圖譜。這些銅器圖譜、瓷器圖譜都是以兩個頁面表現一件文物,一頁詳實描繪文物樣貌並提寫文物名稱,另一頁為藏品說明。有趣的是,製作於差不多時間(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間)的〈「埏埴流光」瓷器箱〉跟〈「笵金作則」銅器箱〉有著密不可分的好關係,原來它們不只在台北故宮當好鄰居,當年甫製作完成之時,就已一同陳設在建福宮花園延春閣內,後來可能因清末建福宮大火而被分開至不同宮殿,最後一同來到了台灣,再度重逢。

皇帝日理萬機、工作繁忙,在閒暇之時變身成收納達人,整理龐雜收藏,細細講究,層層包裝。今日收納達人有日本的近藤麻里惠,但若穿越時空,遇上古代的乾隆大老爺,古今收納達人來場大PK,勝負還很難說!

「皇帝的多寶格」特展

展期:2019/12/25-2021/12/26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地址:612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王怡文( 9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