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凸凸廳」,凸顯歌劇院本身建築特色的曲牆、如同細胞或有機體般彼此間連貫的孔洞與通道,表現出這個場域與館內正規劇場空間的不同,是用來激發更多展演想像的所在,除了原本就在經營的表演藝術,也歡迎各種的跨領域的創作,視覺藝術也是經營與發展的對象,藝術家張永達本次就新藝計畫徵件而在此發表的個展「呼吸的路徑」就是其中之一,而他的介入對於觀眾進入歌劇院後,期待看到與「劇場」相關作品的想像又會有何衝突或者火花?則是這次展演可以給予我們深入思考的地方。
臺中國家歌劇院「凸凸廳」。(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接著進入此次「呼吸的路徑」展演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透著亮光的白霧,在一片迷茫之中,透過光的來回運行,觀眾便可從牆面的反射與來回,意識到場域獨特的造型,即那彎曲且高低不整的建築型態。隨著光的來源走入展場深處,佇立著兩個圓柱體的大型裝置,可觀察到光源來自於其上彎曲的裂縫,從上投影出的數據上上下下,彷彿記錄著有關於展場內某種數值的變化狀態,若觀眾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數據標示越跑越快時,光的上下來回速度,以及與其搭配的聲音就會加快移動的速度。這有可能是一個觀眾在未知情境之下進入這個展演空間時的觀賞心得,但在有意與無意間,若抽空細看了展覽的介紹簡介,就會恍然大悟,原來那上上下下的數據,其實是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只要人一進去改變了裡面的空氣成分狀態,聲音與光源的裝置就會對此作出反應,亦即在進入展場的一瞬間,觀眾其實就成了展演的要素所在。
進入「呼吸的路徑」展演現場中,透過光的來回運行,觀眾便可從牆面的反射與來回,意識到場域獨特的造型。(ⓒ張永達、攝影/王世邦)
上上下下的數據,其實是空間的二氧化碳濃度,只要人一進去改變了裡面的空氣成分狀態,聲音與光源的裝置就會對此作出反應,亦即在進入展場的一瞬間,觀眾其實就成了展演的要素所在。(ⓒ張永達、攝影/王世邦)
仔細回顧張永達的創作經歷,這件作品事實上依循著他的創作脈絡之下而發展前進,如《Relative Perception N°3》中加熱的金屬板材在隨著滴水落下時產生的痕跡,與《Matrix.24 N°1》中刻劃出日本島內地震波動的數位圖像,以及近期在采泥藝術的「Super Penetrating」展出中,蒐集與體現於日常生活中且幾乎完全不可見的輻射物質與地球在宇宙運轉時所接收到的宇宙射線。攫取與紀錄各種緩慢的人為或自然中,變動之下不可見的物質轉化狀態,一直是張永達近年主要的創作脈絡,他表示,當初一看到這個空間時,就對這個地方感到印象深刻,進而產生發展創作的意願。凸凸廳並非標準的展演空間,既不是美術館式的白盒子空間,也不是標準的劇場舞台,而是最能表現出歌劇院建築曲牆結構體特色的所在:藝術家在與這個場域互動的過程,其實就是跟歌劇院建築互動的狀態。
張永達《呼吸的路徑》,黑鐵、鋁擠型、鋁柱、伺服馬達、伺服馬達控制器、蝸齒減速機、線性滑軌、二氧化碳感測器、客製化微電腦晶片模組、氙氣燈泡、電腦、投影機、霧機,L31×W31×H500cm×2pcs,2019。(ⓒ張永達、攝影/王世邦)
「這件作品如果不在這裡(指凸凸廳)其實沒有意義。」這是張永達對這次展演所下的註解,意味著在現行裝置的設計狀態之下,若非是這類具有曲線起伏有如立體雕塑的獨特空間,其實光影與霧氣的反射效果其實難以成形,藝術家也試著在建築空間的對話之上,以光、影、空氣這三個要素與歌劇院產生互動。不過這個場域其實也有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是表演藝術的要素,藝術家要如何介入其實是另外一個被思考的途徑,作為一個作品特質偏於冷調的創作者,張永達也表示與歌劇院工作人員溝通的過程當中,其實也是一個有趣的經驗:「他們並不會對這冷調感到焦慮,而是持續思考要如何引導觀眾進入這樣的冷調。」數值變化的狀態顯示投影,其實就是這一來一往的討論中被加入的元素。但藝術家也強調,整個展場事實上是一個無人的演出狀態,但又弔詭的是,沒有人的話,其實這個有如建築一部分的有機空間其實難以產生運作,也因此長時間的沉浸且深入的觀察與停留,其實是觀賞與理解這件作品最直接的方法:如何在各種展演要素都被降至隱晦且低限的狀態下,讓步入觀眾察覺到自己其實是這個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要素,在觀眾察覺到的瞬間就會讓這個展演產生意義。即使這個互動狀態也低限至個人的內心中,針對空間現象的細微探索與瞬間的恍然大悟,而非劇場常見集體性的情緒澎湃。
張永達的「呼吸的路徑」中長時間的沉浸且深入的觀察與停留,其實是觀賞與理解這件作品最直接的方法。(ⓒ張永達、攝影/王世邦)
在極低限的展演要素之下,藉此激發觀眾心中那極低限的觀賞狀態與意念傳遞,想必是張永達透過他一慣的創作元素與理念,在這具有濃厚表演藝術特質的空間當中,所完成的一次實驗,這是一場無人的演出狀態,但是如果沒有人的話這個展演沒有意義,觀者跟表演者的角色會再度模糊,這也提供了我們對展演效果定義的另外一種想像,而在這之後張永達的創作方向則將以「臨界域」(Earth's critical zone)觀點為基準,持續關注不可見的各種自然元素在生活周遭的運作情形與其中可延伸出的另類想像,探索微弱但是隱喻著生命秩序的細微體與其中隱含的哲學提示。
張永達的「呼吸的路徑」展覽現場。(ⓒ張永達、攝影/王世邦)
張永達的「呼吸的路徑」主視覺。(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
呼吸的路徑
展期:2019.11.02-11.24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5樓凸凸廳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陳飛豪( 119篇 )追蹤作者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