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社會運動的展示驅動力:「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

社會運動的展示驅動力:「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

近期適逢廣受國際矚目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展現香港市民對於自由遭受侵蝕,不斷積累的憤怒與憂懼。而在台灣,長榮航空罷工運動甫落幕、同志婚姻平權則在同志運動歷經30年,於五月正式通過同婚專法。目前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正展出的「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在對應抗爭運動持續不間歇的今日,恰好返照著當下正處於運動中的群眾們以及群眾所身處抗爭中的社會狀態。
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正展出的「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在對應抗爭運動持續不間歇的今日,恰好返照著當下正處於運動中的群眾們以及群眾所身處抗爭中的社會狀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提供)
社會運動賦予群眾替自己發聲的管道與權益,人們藉由抗爭表明自己的訴求,展現對於威權的抵抗,組織出一連串渴求公平、自由、正義所引發的思想行動。近期適逢廣受國際矚目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兩百萬人上街頭的數字,成了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遊行運動,也展現香港市民對於自由遭受侵蝕,不斷積累的憤怒與憂懼。而在台灣,長榮航空罷工運動甫落幕、同志婚姻平權則在同志運動歷經30年,於五月正式通過同婚專法。目前於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正展出的「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在對應抗爭運動持續不間歇的今日,恰好返照著當下正處於運動中的群眾們以及群眾所身處抗爭中的社會狀態。
「迫力.破力: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展覽現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社會運動的交會之聲
繼2015年底的「學運.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台史博作為首次嘗試以台灣學運史為爬梳與展示對象的機構,於今年則接續此主題,同樣以戰後為時間序,藉由各項抗爭事件所衍生出的社會運動,重新以影像紀錄、抗爭文件、抗爭過程等,由運動者製作的海報、手寫標語、抗議旗幟與相關物件,引導出各項抗爭事件背後的起因,進而也顯現出置身各項運動中,運動者的吶喊聲音與隨著過程所演變出的身體行動。
若從展間中心原住民藝術家撒伐楚古.斯羔烙,所製作的一件表現出一位眼睛正窺望著槍口的人的木雕作品,及綠色小組早期社運影像紀錄裝置為起始向四周擴延,收攏著各式不同時期的抗爭運動所留下的物件。其中包含以聲明文件、輸出影像、頭帶、毛巾,展示從1987年開始至今,原住民族相關正名、歷史正義、土地、自治等的請願運動、同年因美國農產品開放進口,果農向政府爭取權益所成立的「山城農民權益促進會」會旗、再至二二八事件40週年紀念手帕、1988年反核宣傳單、「還我客家話」頭帶、5月20日農民事件發生警民衝突之《520事件調查報告書》,1989年以解除馬祖軍管823台北遊行照作為《馬祖之光》月刊的封面、抗議房價、地價的「無殼蝸牛運動」海報,再至1990年宜蘭反六輕宣傳單、「野百合學運」當時的手寫新聞擬稿,顯現出1987年前後,隨著政治解嚴、威權鬆動下,社會運動逐步朝多面向的發展。
展場中以原住民藝術家撒伐楚古‧斯羔洛的作品搭配綠色小組早期的社運影像,引導觀眾了解早期社運發展過程與議題。(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隨著展覽物件,時序來到2000年之後至今日的抗爭事件,展覽文字介紹提到:「1990年代之後,追尋自我認同,省思經濟奇蹟背後帶來的土地、勞工問題,民眾自覺提升,運動主題分類更細緻多元,訴求範圍和層次也逐漸深化,除了上街頭倡議,同時積極從生活中推動長期的寧靜改造」。策展團隊亦提及,此展將以「不定期更換展品」的方式,在一年的展期中,接替展陳不同社會運動過程的物件。於現階段的展區中所看到的四個較完整的展示區塊,則暫時分別是:2004年起大眾所熟知的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以及藉「年輕就是敢/感動」的題稱形成一個主題區塊,納入近年學生在校發起的穿短褲、反校歌運動、反高中課綱微調抗爭,及台南藝文空間「能盛興工廠」過去曾發起的社會與公共議題參與活動等,再來則是正巧呼應時下長榮航空罷工事件的2016年華航罷工事件,以及1986年至今同志婚姻平權議題等幾個方向。
透過華航空服員、工會成員訪談與物件,說明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及其後帶動的勞工運動動能,並帶觀眾認識勞權戰爭的未完待續。(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抗爭事件中的身影 
展場中以鐵籠以及輸出複製的各式抗爭標語,作為現場氣氛營造的設計,意在塑造出抗爭現場中,受體制壓抑的群眾,以及看似混亂失序的社會運動現場。然而,不論是年表、物件或是展場布展的使用元素,皆較接近一種運動中的外部狀態,各項抗爭運動中所曾現身的抗爭身影,似才能將觀者的目光,從展示物件之運動外部,引導入運動的內部。
今年展覽接續2015年台灣學運的主題,同樣以戰後為時間序,藉由各項抗爭事件所衍生出的社會運動,重新以影像紀錄、抗爭文件、抗爭過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2014年開始的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中,藉由院民茆萬枝與李添培兩人的故事,即替觀者將事件的時序,從樂生療養院因捷運工程而必須拆除引發爭議,回到居住於其中的院民處境,再回到台灣漢生病的脈絡。其中,館方藉由可將個人故事繪製成地圖的開放互動網路平台「StoryMapJS」,向觀者展示透過訪談口述所呈現的茆萬枝個人生命經驗與故事,亦從中投射出台灣產業轉型與勞工長期處境,以及隨著隔離政策解除後療養院的變化。現場放置的兩座由茆萬枝製作,已被拆除的台南與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房舍模型,則意外地具藝術作品特質般的「移情」力量,翻譯出院民對於療養院的情感視角,更進一步闡述出何以療養院需被作為得以彰顯歷史傷口的文史古蹟保留的理由,而非僅是暴力輕率地拆除,並替院民重新找到安置住所作為解決方案。
由樂生院民與樂生青年的物件,帶觀眾透過個人生命與參與運動的過程分享,認識這個樂生反迫遷的故事。(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述所呈現的茆萬枝個人生命經驗與故事,亦從中投射出台灣產業轉型與勞工長期處境,以及隨著隔離政策解除後療養院的變化。現場放置的兩座由茆萬枝製作,已被拆除的台南與新莊樂生療養院的房舍模型,則意外地具藝術作品特質般的「移情」力量,翻譯出院民對於療養院的情感視角,更進一步闡述出何以療養院需被作為得以彰顯歷史傷口的文史古蹟保留的理由,而非僅是暴力輕率地拆除,並替院民重新找到安置住所作為解決方案。
另一個大家所熟知的身影,是同志運動者祁家威,在1988年7月號的《人間雜誌》中,可以翻閱到他年輕時投入替台灣愛滋病患者爭取權益、發聲的身影,展覽中則以影像紀錄與海報,陳述他對於愛滋病防治宣導到爭取同志權益的運動過程。而2016年華航罷工中,由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拍攝記錄的年度報告影片中,空服員以自創歌曲的合唱,深刻且貼切唱出航空業勞動者面臨的問題,以及協助空服員居中斡旋的工會人員角色。
由彩虹布旗與文宣看見同志如何面對社會眼光,爭取社會對於多元性別的認識與相關權益,觀眾還可透過桌上的彩虹電話聆聽同志生命故事,從葉永鋕與板中男裙節等影片中認識性別教育的重要。(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展示方法的運用與反思
台史博於2015年底舉辦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直至此次的戰後台灣社會運動特展,透過博物館展示對於龐大資料的歸納、分類、整理,或是重新與運動者進行訪談紀錄創造新的影音檔案,以此逐步拼湊、建構出屬於台灣社運、學運的發展歷史,甚至賦予了文件更清晰地可辨認、理解與閱讀性。這些被齊整歸納放入透明壓克力櫃內展示的物件/檔案,亦被賦予最中性的語調傳達給觀者,然而,展場中外包式的佈展設計,藉精心運用多樣豐富的元素、語彙,試圖形塑出一種帶有情境式,並與展覽主題相呼應的調性氛圍,在拉近觀者與展示物件距離的同時,卻也彷彿將包羅於其中,隸屬於不同社運脈絡的物件規格化,亦不免削弱了物件本身具備的獨立脈絡特質,間接不經意地預設或縮限了觀者觀看時的視角,或許這是一個在博物館展示上,期許在議題闡述立場上取得中立,又同時希望兼顧吸引大眾觀看的難題,又或許,在館方期待與觀者一起共同「參與、糾錯、補白」歷史的同時,思考通過更靈活的視覺展陳、甚至是與視覺藝術家共同合作的生產形式,讓展示的物件得以被進一步闡釋、感覺,才是讓展覽得以發揮其延續與驅動力的可能。
照片右下方的人形立牌,是在24小時內由台南藝術家Beat Liu繪製,網路傳送至台中輸出,以高鐵直送台北的運動現場聲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

展期: 2019.05.28 – 2020.05.17
地點: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

 

楊佳璇( 12篇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2012至2018年1月於台南運作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