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正式試營運,將跨出臺灣攝影產業健全第一步

國家攝影中心臺北館正式試營運,將跨出臺灣攝影產業健全第一步

Soft Opening of the 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 Taipei – A Sound Step Forward for Taiwan’s Photography Industry

乘載著攝影界和影像文化推廣的期待,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展開試營運。

乘載著攝影界和影像文化推廣的期待,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自3月25日至4月18日展開試營運。首檔臺灣攝影策劃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由臺北藝術大學教授林宏璋策展;國際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則由現任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策劃;除兩檔攝影大展,另有包括記錄攝影中心文資修復歷史的常設展「跨・交・通」,亦將同時開放展出。

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在試營運掛牌記者會表示,攝影家用鏡頭來寫歷史,攝影術的發明,對影像的敘述和歷史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攝影不只是記憶,也是藝術和承載心靈的載體。」攝影中心自1994年攝影界就陸續積極倡議,以民間的力量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行動聯盟,強調攝影是全民文化資產,臺灣需要自己的國家攝影博物館等訴求,其中有許多臺灣重要的攝影家參與,包括張蒼松、張美陵、張照堂、莊靈等人,蕭宗煌強調目前攝影中心的現址與規模僅是第一步,未來也將規畫其他位址的攝影機構,以及成立組織更完整的國家攝影博物館,「雖然時間晚了,但開始了第一步。」

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攝影中心的成立是歷經過去數任的文化部部長的努力,包括龍應台、洪孟啟、鄭麗君到李永得,以及攝影界的朋友不分彼此、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他表示「機構成立許多攝影家很感動,因為這樣的成果得來不易。」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主視覺。(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塵與時」展世界巡迴 臺灣是亞洲唯一一站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覽已於日前搶先開箱重要展品。展覽曾巡迴全球六座城市。「塵與時」以一張曼雷拍攝杜象作品的神秘灰塵紀錄照片為引,思考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包含西方攝影史上許多知名的影像創作者與代表作品。展覽由國際知名英國策展人、現任美國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展覽企劃總監大衛・卡帕尼策展。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展場一景。(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疫情之下,卡帕尼也透過預錄影片,歡迎臺灣觀眾前來看展。卡帕尼表示,透過〈灰塵滋生〉這幅影像,以及它與其他為數眾多的攝影作品之間的關係,也許就能講述一個跟過往的一百年有關的動人故事。我們也發現這個展覽似乎呈現出某種普世的吸引力。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覽主視覺。(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以鏡子為隱喻 探討二十世紀中期前的臺灣攝影史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鏡子做為攝影的隱喻,策展人林宏璋表示,展覽不是慣常套用西方攝影的方法論來思考,而是以臺灣為主體來思考的攝影歷史、殖民史、出版史、攝影美學。從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視角,探討二十世紀中期以前的臺灣攝影史脈絡,展覽中涵蓋超過600幅珍稀的早期臺灣影像,出生於英屬殖民地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英籍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以及開業於香港的華人攝影師賴阿芳(Lai Afong)等,為19世紀最初記錄下臺灣的攝影家。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展場一景。(國家攝影中心提供)

另外也呈現戰後臺灣的第一代攝影家郎靜山、彭瑞麟、鄧南光、洪孔達、張才、李鳴鵰等所拍攝的時代地景及日常生活影像,同時展覽也委託9組當代藝術家:陳敬寶、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陳飛豪、NIJ鬼島踏查日記、新加坡影像研究學者莊吳斌,以及菲律賓藝術家希林.施諾(Shireen Seno),以「藝術研究」計畫方式展出,轉譯或重新詮釋攝影資產,回應臺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探究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

高俊宏以約翰.湯姆生《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中的福爾摩沙(臺灣)旅記部分為本,攜手高雄甲仙在地「湯姆生之路」研究者游永福,共同組織現地考察。陳敬寶從彭瑞麟擺盪於「純美術」(fine art)」與記錄之間的兩種攝影取徑出發,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曹良賓則以鑽研英國人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的《北福爾摩沙的回憶》時遭遇的困境為起點,歸納出幾組關鍵字,如圖書、檔案、分類、典藏、價值等,並透過錄像的方式再現及轉化。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提供)

「跨・交・通」呈現臺北館建築歷史與古蹟修復再利用歷程

除了兩檔精彩的攝影藝術展,常設展「跨・交・通」回顧「臺北館」走過的歲月足跡與修復再利用歷程。1937 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為二戰前臺灣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建築,設計風格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其特徵為現代簡潔屋身、日本趣味裝飾及東方樣式屋頂塔樓。戰後歷經「臺灣航業公司」和「臺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見證了臺灣建築史和交通史。「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的進駐,使其轉型為推動臺灣攝影及影像藝術傳承、發展、溝通、跨域及跨國交流的類美術館空間。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