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減少逾70億元,空總與國際數位傳播計畫爭議未決,文化部究竟如何「以軟帶硬」?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減少逾70億元,空總與國際數位傳播計畫爭議未決,文化部究竟如何「以軟帶硬」?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編列完成後,外界驚覺其竟較109年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預算減少約70億元。其中,前途未明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預算更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紛紛擾擾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卻占部內10億元預算;文化部解釋公務預算減列主要是因公共建設計畫完工或已完成主要工程。但新聞稿中列舉上年度的比較值是經立法院審議後的「法定預算」,而非去年此時文化部提出的「預算案」,因此減少編列的公務預算,乍看較公共工程計畫縮減來得少,疑以此模糊預算實際缺口。文化部近年雖積極調整預算軟硬體比例,但或許接續著更必須正視「以軟帶硬」的下一階段如何佈局?又將持續以什麼樣的「軟」來帶動「硬」?
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已於8月底編列完成,送達立法院待審議中。相關資料上線後,外界驚覺其合計210.73億元(公務預算183.1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27.63億元),竟較109年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預算278.21億元(公務預算194.28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83.93億元),減少約70億元,引發一陣譁然。對照前任部長鄭麗君去年自認交出「四年來最好的預算書」,較前年增長5.8%,四年任期共成長7成,外界擔憂好景是否已不常在。《文化基本法》附帶決議,各級政府文化預算應「逐年成長」,持續充實文化發展所需預算,是否在三讀通過後隔年即宣告失守?其中,前途未明的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預算更未獲行政院核定編列,紛紛擾擾的國際數位傳播計畫卻占部內10億元預算,尤其備受關注。對此,文化部上週(3)發布新聞稿回應,「以軟帶硬」發展文化內涵之核心精神不變,將持續爭取預算,健全藝文產業鏈。
文化部長李永得上週出席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開幕。(文化部提供)
文化預算1%保衛戰失守,公務預算僅因公共建設工程完工而減少?
在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文化部單位預算中,文化部主管110年度公務預算總計編列183.1億元,較上年度預算194.28億元減少11.18億元。文化部解釋,此一減列「主要是因公共建設計畫較109年度減少12.48億元,減少部分為多項計畫於109至110年度完工或已完成主要工程,包含國家電影中心(現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高雄傳藝園區、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等法人、附屬館舍及部分國定古蹟等整建相關計畫,以及國家漫畫博物館因原中臺灣電影中心空間不符專業需求正辦理重新選址。」公共建設及科技發展計畫在110年度分別編列37.73億元、5.14億元。文化部強調,在公務預算中,基本運作需求及法律義務支出編列140.23億元,實則較109年度增加近2億元。
文化部的說明看似合情合理,但新聞稿中列舉上年度的比較值是經立法院初審、協商、統刪、三讀流程後的「法定預算」,而非去年此時文化部提出的「預算案」,因此減少編列的公務預算,乍看較公共工程計畫縮減來得少,疑以此模糊預算實際缺口。事實上,109年度文化單位「預算案」中編列之公務預算為199.49億元,與110年度實際相差16.39億元,扣除上述之公共建設支出12.48億元的縮編,仍減少編列3.91億元。再往前推,108年度時任部長鄭麗君宣示公務預算突破200億元(預算案編列202.83億元)的願景業已不復存在;108年的法定預算經立法院審議終為197.74億元,較預算案減少5.09億元。109年的法定預算經立法院審議,較預算案減少5.28億元。今年的預算案是否仍能如去年立法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初審對文化部預算案一毛未減而快速通過,法定預算經審議後終會剩下多少,有待下半年度持續檢視。
文化部主管110年度公務預算總計編列183.1億元。(擷取自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歲出機關別預算總表)
文化部主管110年度公務預算較上年度的194.28億元減少11.18億元。(擷取自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之歲出機關別預算比較總表)
懸而未決的C-LAB未來走向
細看其「歲出機關別預算表」中的說明,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上年度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計畫,本年度暫緩編列,所列360,251千元(約3.6億元)如數減列。」加深外界自上個月起對C-LAB未來走向的疑慮。文化部在新聞稿中闡釋,暫緩編列主因「都市計畫尚需協調」,文化部將儘速與多方諮詢討論以凝聚共識,修正計畫,目前C-LAB將先持續執行109年受疫情影響暫緩之預算。
翻閱明年度預算案,其中便列記:審計部在 107 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中指出,C-LAB「第一期發展整體計畫,惟未依期程研擬都市計畫變更方案,及取得土地公共設施多目標與建築物使用許可,尚待研謀改善。」立法院亦要求文化部於109年6月底前,就第二期整體發展綱要計畫的空間規劃內容,向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此外,C-LAB的財務效益,亦不斷被各政府部門提出檢討;C-LAB董事長彭俊亨上個月在文化部媒體餐敘中說道,目前以文化實驗為號召的成果,包括行政院、科技部、經濟部都對於成果有不同的討論,待釐清與聚焦的爭點似乎在於當代藝術、科技媒體、社會創新三範疇的勢力競逐與整合;部長李永得上個月底接受本社專訪時則主動回應,C-LAB遲未走完都市計畫之土地變更程序,過去一直是以計畫綱要執行,土地使用連帶計畫皆仍有變數,現階段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暫緩編列預算有其道理。都市計畫是否卡在臺北市政府,或是精華地段為眾人爭搶,部長並未正面回應,但他誓言文化部將積極進行跨部會與跨層級的溝通,諮詢主管機關內政部營建署的意見,先解決此一未決之難題,再向國發會提出完整的公共建設計畫進行審查。完整影音專訪與關於C-LAB相關報導將於近期陸續推出,敬邀讀者持續關注。
隨著2020年該計畫始邁向建構計畫第二階段,C-LAB於今年5月起完成了仁愛路圍牆拆除工程,正式將園區開放為「無牆的文化美學公園」。(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文化部如何「以軟帶硬」?
文化部近年積極調整預算軟硬體比例,結合前瞻計畫進行「軟硬翻轉」,落實「以軟體帶動硬體」的策略。時任部長鄭麗君去年也表示109年度預算創下史上最優質的軟硬體比例,硬體比例從她上任的3成多,降到109年度的2成以下。在以上述理念與專業治理打造文化永續生態系的策略下,文化部110年度預算案因各項建設工程完工,確實也持續降低硬體占比。隨著此一目標獲得延續之際,或許我們更該進一步檢視文化部「以軟帶硬」精神下的實質內涵。
文化部進指出,在公共建設完工後減少編列12.48億元之餘,「110年度於科技與藝術、智慧博物館及國際數位傳播預算共增列13.12億,以鼓勵科技藝術發展與創新,並升級附屬場館3D預演模擬系統,辦理博物館智慧管理及升級等。」但仔細檢視其中的分布,其中在疫情下,為各國高度關注的美術館體質、數位化轉型與建置,亦即關乎新聞稿中前二項的「科技與藝術、智慧博物館」,實佔13.12億元中的3.12億元,另外10億元則是撥予「國際數位傳播計畫」,「考量臺灣防疫有成,於國際能見度提升」,文化部望能以此「讓國際更認識臺灣於產業、科技、民主、自由、歷史及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
文化部原訂委託公共電視執行此一「國際數位英文影音平台」,後在7月爆發擾過董事會之程序疑慮與「大外宣」爭議後,於同月底暫緩委託,但當時也聲明「後續推動本案政策方向不變」。8月初部長李永得在媒體餐敘上回應,文化部後續接到非常多針對此一平台的相關企畫,許多民間團隊皆表達承接意願,他也認為委託民間架設,較具效率與溝通彈性,表示將會突破單一媒體之框架,期待交予優秀的年輕團隊,結合前端科技,藉此「跨媒體的平台」,「擴大公共參與」。部長當時並未鬆口此一委託案是否將以標案進行,關於利益迴避僅保證將致力維持公平性,但也表示公平性並非唯一標準,文化部不希望顧此失彼,錯失良善有意義的政策推行。
究竟「國際數位英文影音平台」或「國際數位傳播計畫」之內容與做法為何?這筆10億元的經費是否將進入哪一位政府友好個人或團體的口袋,協助政府進行國際宣傳?又,羊毛出在羊身上,在文化部既有且已減少編列的預算案中,將其他歲出挪用至此的來源與正當性為何?文化部或許得正面且具體的回覆,而非持續沿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下國際能見度提升等官方說辭,方能消除外界疑慮。從110年度預算案看來,除了數項公共建設與國際交流相關業務外,包括臺北時裝週及時尚跨界協力輔導計畫、華山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發展計畫、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畫經費中的文化場域體驗創新及工藝科技研發傳承、表演暨視覺藝術政策之研議與推動中的文化體驗教育經費、視覺藝術之輔導與推動經費、行政法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等經費皆減列超過千萬元,後者更減列逾3.06億元,以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之短缺為大宗。相關增減還待更細緻的檢驗。
文化部原訂委託公共電視執行此一「國際數位英文影音平台」,後在7月爆發擾過董事會之程序疑慮與「大外宣」爭議後,於同月底暫緩委託,但當時也聲明「後續推動本案政策方向不變」。(擷取自公共電視「有話好說」2020年7月29日節目「公視國際影音平台終止!專訪文化部長李永得」)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公共電視
而110年度預算案的主要缺口則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短少,目前編列的27.63億元,較上年度的法定預算83.93億元,減少56.3億元。且該預算案亦得再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方可使用。文化部於新聞稿中說道,「有關前瞻基礎建設文化部主管部分包含數位建設及城鄉建設兩項,原僅執行至109年底,但在文化部極力爭取下,終獲行政院同意核定編列第3期特別預算合計共55.61億元(110年度27.63億元、111年度27.98億元)。」其中,文化部主管的城鄉建設部分以及數位建設部分的基礎環境建置與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皆順利獲行政院同意編列,將持續進行。尤其文化部考量城鄉建設於提升地方文化平權、穩定各項文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性,共編列23億元,將「協助後續地方再造歷史現場、老建築保存、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發展、美術館及藝文館舍建置、地方文化特色活動等文化建設需求,以及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等。」
至於5G釋照費納入前瞻計畫部分,文化部闡釋,因「各部會所提計畫經科技會報辦公室審議,核定比率僅約4成,整體核定預算數減列。」文化部提送的四項計畫,包含兩廳院展演及營運示範場域計畫、博物館創新內容跨域人才培育與場域創新及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科技應用、影音場域(含演唱會、Live House)創新應用,以及內容力和技術力業者跨域跨界合作等,目前則合計獲核定預算共4.63億元,其中也包括公視所提內容產製計畫獲補助1億元。至於作為政府重大政策的「台灣5G行動計畫」的核定有何問題,未來又將如何持續發展,亦尚待後續追蹤。
文化部最後特別對外界關注的公共電視預算進行說明,文化部每年依《公共電視法》規定捐贈公視9億元,110年度的「內容產製應用經費」合計編列5.21億元,來自上述前瞻計畫補助外,文化部另外「協助向行政院爭取並獲核定『110-113年社會發展計畫』,110年獲核定預算4.2億元。」合計公視110年度預算案共編列14.24億元,較109年度預算減少2.66億。隨著文化部暫時終止「國際數位英文影音平台委託案」,也就取消每年10億元經費提撥後,公視財源依舊不穩定。文化部宣誓將持續協助爭取相關預算,在此之前,公視與C-LAB同樣先將執行109年度因疫情影響之經費,包括旗艦大戲《勇者系列》、《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及其餘未執行完成之預算等。
合計公視110年預算案共編列14.24億元,較109年預算減少2.66億。(攝影/Solomon203,https://bit.ly/2X3f3NK,CC BY-SA 3.0)
文化部預算案1%占比之外的保衛戰
經過近年來基礎扎根與轉型的努力後,文化部或許接續著必須正視「以軟帶硬」的下一階段如何佈局?又將持續以什麼樣的「軟」來帶動「硬」?前任鄭麗君部長曾期許C-LAB作為前端工作的實踐者,「不一定有產值,無法輕易估量成果,但卻能夠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強調進入臺灣文化館設3.0升級階段,「希望不只是處理一個當代文化的展示機構。」事過境遷,支持文化創新生態系的保育、實驗與孕育等前端工作,是否仍是文化部乃至行政院欲極力捍衛的「軟」?抑或主事者反過來更在意行銷,更在意「臺灣在國際上很多隱形冠軍」,是否為國際人士所見?
兩者當然不互相衝突,但在價值理念與資源分配上,文化部究竟會如何協調?面對文化議題的相關議論,文化部近幾個月來雖皆積極與外界即時溝通,卻不免在現實大環境的困境中,顯露出某種被動的防守姿態。在諸多政策推行乃至預算編列上,文化部的釋疑,總似乎指向背後更高層級先行的指導意志與分配想像。如何真正落實《文化基本法》「部部皆是文化部」的精神,重新掌握文化治理的價值理念與話語權,或許是文化部除了在年度預算1%占比的保衛戰之餘,更須主動框定與突圍之處。
文化部去年1月和經濟部、科技部,共同向行政院提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第二期(2020到2027年)的整體發展計畫,將其拼入「首都文化雙軸線」。(文化部提供)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