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檔展覽為立方計劃空間推出的全新展演計畫「未來回憶錄三部曲」的首部曲:「話鼓電台」,並同時展出沈森森的個展「未來出土2.0」作為呼應該計畫的開端。「話鼓電台」計畫以「聲響」為媒介、「廣播」為技術,探討在數位訊息日漸成為人們主要的情感載體與關係連結工具的今日,藝術家如何回應當代社會中,人與科技、人與人之間重組的關係網絡。展覽現場能夠看見一座可實際運作的錄音室,而該計畫首階段也邀請20多位各領域的參與者,錄製了近百段實驗性聲響作品。(收聽網址:http://talkingdrums.tw/)
搭建於立方計劃空間中的「話鼓電台」錄音室。(© 立方計劃空間)
王雅慧此次於誠品畫廊的個展,呈現藝術家2005至2019年間所創作的18件作品,包含空間雕塑、裝置、錄像與攝影等,藉由不同的表現方式揭示藝術家對於自然、時間、生命、遞變等課題的思考與想像。在「時間簡史」中,王雅慧將當代生活的影像空間視為宇宙一隅,想像自己如同天文學家般從中觀察和延伸,試圖洞悉事物之間的隱晦關係。她的作品如同視覺化的詩,以獨特的宇宙觀和視覺語彙,將其中的哲思論辯凝於一方之地。
王雅慧《旅行者》,單頻道影像、白色木板、透明強化玻璃、水彩紙,346x237x5cm/29’12”,2019。(© 誠品畫廊和藝術家)
展覽分成「人之始生」、「透視身體」、「面對疾病」、「外證治療」,以及「百草千金」、「宗教醫療」、「養生延壽」、「醫事制度」八個單元,勾勒中國傳統醫藥學術與身體、疾病、信仰、制度間的互動關係。展陳內容包含質精量豐的醫藥典籍,源自清代宮廷收藏或官方編纂之圖書文獻;清末學者前往日本蒐訪的傳世善本,以及歷年購藏與各界捐贈的古籍。
(延伸閱讀:神明代言:從王羲之〈擇藥帖〉的托夢賜藥談起)
不著撰人,日本天保四年相庭熙鈔本《耆婆五臟經》,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六至八月假日免費參觀
自108年6月1日起至8月31日之國定假日及例假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免費參觀。期間除了常設展,將陸續推出年度國際大展「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及「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並有「親子藝術月」的活動。
桃山時代狩野內膳《南蠻屏風》,將於「交融之美-神戶市立博物館精品展」展出。(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地下室、電子樂、黑暗中的燈光,以及生活中過量的資訊和壓力,這是李傑於 TKG+ 個展「Techno」所建置出的作品情境。如同電子樂的重複性節奏放大了所有的感性與知覺,隨之而來的是麻木、無限延伸震盪成為迴圈;在結構簡潔的展場中,滿溢著被攪拌過但卻又不完全融合的情緒團塊,既空曠卻又過度飽和,這同時也映照出一種人類矛盾的生存狀態。李傑的作品總是充滿不明確性,不明確便是他創作的目的、是言語表達與創作的差異,而觀者對於不明確性的閱讀,反而才是一種最明確的感知狀態。
「Techno― 李傑個展」展覽現場。(TKG+提供)
2018 年四月,藝術家朱駿騰來到中國與緬甸交界的小城騰衝,遍地的玉石加工場與翡翠成為他認識此地的起點:一塊塊看似普通石頭被加工昂貴的翡翠首飾,本地與外地遊客面對這些翡翠原石所展露出的狂熱,朱駿騰開始思考一塊石頭的重量與意義。然而隨著居住在騰衝的時間越長,不真實與疏離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在藝術家地騰衝的三個禮拜,每天在這些平行世界與慾望中穿梭,每每驚艷於當地人溫暖純樸與自然風光的同時,卻也無法忽視現實與未來之間劇烈的衝突與矛盾。
「天台─朱駿騰個展」展覽作品。(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Chris Evans, 白雙全:雙個展 》由周安曼策劃、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與鳳甲美術館共同製作。《雙個展》2017年首展於Para Site,此次台北巡迴將延續香港的展覽架構,推出全新製作。展覽試就人如何與社會關係的索求經驗出發,英國藝術家Chris Evans與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分別將自己置身於不同的社會情境,從個人及集體經驗的轉化來探討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相交涉,在抽象的形式轉化下,藉以誘發個體對應思索社會結構的權力關係,以及對一座城市所販售、寄望的形象進行審思。
「Chris Evans, 白雙全:雙個展」展出作品。(鳳甲美術館提供)
19世紀末隨著銅版、石印、活字、寫真等技術的傳入,日本傳統木板刻印及浮世繪畫師已不再獨佔印刷市場。市場消長之下,部分浮世繪畫師轉而嘗試新技術或新風格,或與報紙、雜誌等新興媒體合作。展覽從繪師、題材、與媒體間的互動,來討論19世紀末的戰爭浮世繪,如何以多元的風格將新聞轉化為虛實真偽混融的圖像,以及背後所投射出的心態與觀點。
小林清親,〈精銳我軍占領臺灣澎湖嶋之圖〉,清大文物館籌備處藏。(清大文物館籌備提供)
繼2月於台北國父紀念館展出「當斜坡文化遇見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文件展」後,展覽以「斜坡上的話」為名,自5月移師屏東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展出,更串聯起論壇、市集、音樂會等一系列的活動。展覽以大山地門藝術為主軸,由策展人徐文瑞與15位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勾勒出對於屏東山地門斜坡文化所面臨的生存挑戰、身分認同與生命哲思等議題的探索,呈現原民藝術家豐富多元的創作面向。這次的展出透過小型個展的方式梳理藝術家們不同階段的創作進程,並於在地脈絡下闡述大山地門藝術語彙的特殊面貌。
拉夫拉斯.馬帝靈的作品《時移》。(© 斜坡上的話——2019大山地門當代藝術節)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追蹤作者
Keep up the excellent work , I read few articles on this site and I think that your web blog is real interesting and Power to the People of excelle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