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展覽精選】2019年末將至,來用五感遊臺北!

【展覽精選】2019年末將至,來用五感遊臺北!

2019年快結束了,最後三個週末你打算怎麼過?如果想不到的話,就跟著本文用五感來由臺北吧!
董陽孜:行墨
展期|2019.12.14-2020.03.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董陽孜:行墨」是藝術家董陽孜的首次回顧展,重新梳理與展出她橫跨50年來以筆墨作為媒介所進行的創作實踐之旅。1942年出生於上海,董陽孜自幼臨習書法,自顏真卿楷書和魏碑臨寫入門,後經蘇軾與黃庭堅等傳統書家行草,並於1960至1970年代的求學階段接受各項西方媒材訓練,於書寫中逐漸溶入西方現代藝術構圖,呈現視覺藝術與書法融混的美學。其筆力剛健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以獨特的書寫與詮釋開創了「文字藝術」的新風貌。回顧展將呈現董陽孜各個時期的創作約94組件,包括1960至1970年代部分西畫創作與書法臨寫,至其約1980至1990年代對傳統書法之筆墨章法與紙幅的研究和探索。1990至2000年左右的書寫具高度表現力,不僅具有書畫合一的表徵,對於文字內容與筆墨線條結合的表現愈加精煉。而1990年代末之後所作的數項「巨大書寫」系列,不但挑戰個人藝術家以毛筆書寫的體力極限,創造出恢弘的氣勢,引起觀者視覺上的震撼,也挑戰傳統書法的觀賞方式。
董陽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墨、紙,358×483.5cm,1998。(© 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9臺北國際音響藝術展
展期|2019.12.19-12.22,10:00-18:00
地點|臺北圓山大飯店(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四段1號)
「2019臺北國際音響藝術展」即將在氣勢磅礴的臺北圓山大飯店一樓淮安軒舉行,展出來自私人博物館的稀有珍藏,V樓旗艦房展出常玉、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大師經典作品,並於樓層展間呈現親民價格之精彩畫作、雕塑、陶藝。展覽期間除了一樓大廳午後的音樂會,來到音響展間更可聆聽饗宴音樂之行。除了展覽、音樂與表演,亦舉行相關講座,講師皆為業界重量級的師資,從藝術入門到收藏、音響器材到古典音樂的賞析,帶給觀眾多元的觀展經驗。其中黃河老師提及20世紀是英國藝術史家蘇立文認為「中西融和的世代」,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家班宗華更提出是西方藝術家大受東方影響的時代,從常玉典型的巴黎畫派切入,而第二波旅法華人吳冠中、趙無極及朱德群受到康丁斯基的抽象繪畫之影響,是抒情抽象的三劍客,而同時期旅美的陳蔭羆則是最早從甲骨文出發結合波拉克的抽象表現主義之精神為華人藝史立下里程碑,旅居夏威夷的曾佑和猶如高更,為水墨繪畫走出傳統立下典範,丁雄泉也不遑多讓為華人仕女畫留下傳承,攝影家郎靜山是華人第一位從報導攝影轉入純創作的大師,而楚戈不僅是中華文人畫的繼承者,更是現代彩墨畫的開拓型人物。走入展場,乍現藝術、音樂充滿活力的燦爛光輝之時光大道。
2019臺北國際音響藝術展主視覺。(臺北市電器公會提供)
臺灣聖山——汪正翔個展
展期|2019.12.11-2020.02.02
地點|MOCA Cube(臺北市大同區103長安西路39號)
臺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自2004年開始推廣「『臺灣人拜臺灣神社會運動」,其主張簡言之即是追求臺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運動以二二八做為代表性的抵抗符碼,透過59位臺灣神典範所歷經的時代背景、面臨的問題、事蹟與貢獻,作為認識臺灣歷史的活教材,期望建立臺灣人的自信心與自立的勇氣,深耕文化基礎。目的在於重建臺灣人的歷史傳承、傳遞臺灣人的歷史經驗、肯定臺灣人的歷史成就等。而曾擔任風景攝影師的汪正翔,走訪拍攝臺灣各地的景點,在景區經常可見巨大的觀景臺設施,但是周遭卻沒有可看的風景。在《臺灣聖山》中,藝術家建立一座失去功能的觀景臺,看臺上有臺灣山區的風景看板與照片,好像關於某個地方,但是因為它被放進貨櫃屋當中,所以看不到它們指示的對象。
台灣聖山─汪正翔個展。(©臺北當代藝術館)
後亡國 
展期|2019.12.14-2020.01.18
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臺灣特殊的國際政治處境及歷史背景,讓「亡國」成為了一種既真實卻又虛幻的經驗。真實的部分在於臺灣每個世代、每個人多少都曾經歷過「亡國」邊緣的歷史事件。虛幻的是,這些歷史事件都因為命運的機遇而使臺灣多次僥倖的逃過了「亡國」的命運。究竟這種長期累積的危機感,乃至於帶點已然麻痺的淡定心境,是如何構成一種特殊的社會奇觀?本次「後亡國」(又譯:在我們親愛的國家坍塌之後)除了透過追溯數位技術美學及政治控制技術來理解本土的脈絡之外,同時亦邀請國際藝術家,透過國際危機時事、機械裝置及未來想像,設法來共同拼湊出一幅「後亡國」的想像空間,並藉此理解已化身為「反烏托邦」的當下。
「後亡國」主視覺。(©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典藏出版X青鳥居所】國族主義與現代化雙重夾擊下的修澤蘭建築實踐
時間|2019.12.29,14:30-16:30
地點|青鳥居所 大稻埕鄉藝埕(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98號2樓)
講者|殷寶寧,現職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著作《性別與設計:建築與女性主義的邂逅》、《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等。
入場方式|入場費200元,附茶飲。
報名連結|http://bit.ly/2E82tTG
修澤蘭是臺灣戰後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作品具高度表現性與雕塑性。設計作品類型多元,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為陽明山中山樓、花園新城與衛道中學聖堂。建築學者殷寶寧歷經十多年書寫,從修澤蘭的個人生命史詮釋其建築實踐的表現形式、建築風格與意義內涵,並試圖在以男性建築師為支配性地位的建築專業領域裡,尋覓女性建築師的身影與作品軌跡,重新檢驗歷史觀看角度,並重構其作品之歷史性與時代意義,同時提出對臺灣當代建築現代化論述貧瘠的反思。
修澤蘭為臺灣留下的珍貴資產,更是讓我們得以透過追求現代化之夢,回顧戰後以降,臺灣整體建築發展的歷程,以及在建築文化嬗遞中,來思索我們究竟是誰。打造一個現代化的社區,是修澤蘭想要提升臺灣住宅建築與居住水平的夢想。這個夢想裡,有著一切最前瞻的居住設想,在50年後的今天來看,仍然可能是超越時代腳步的;想要讓婦女們能夠安心追求職場的理想,同時又能兼顧家庭與子女的照顧;讓退休長者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安養,追求安居的夢,50年來,沒有改變。
「打造現代住宅之夢:修澤蘭與花園新城」新書講座活動。(本刊資料室)
感官大稻埕
展期|2019.12.13-12.22
地點|臺北當代藝術中心(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1號1樓)
日常經驗由各種感官體驗聚合而成。感官不僅僅是個人身體與外部空間的中介,也可以被視為各種資料轉化成訊息的媒介。在現代性以視覺作為最為優先的感官形式展開後,人類似乎已經忘記聽覺、觸覺、嗅覺是如何相互地與視覺共同作用,語言中對於描述聆聽、碰觸與嗅聞的動詞表更是乏善可陳。《感官大稻埕》系列計畫在臺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落腳大稻埕第四年之際,試圖想像如何用視覺以外感官探索與理解這個區域與社群。透過啟動觀眾的眼耳鼻舌身意,聆聽慈聖宮廟口小吃的氣味,嗅聞按摩坊的故事,或是,扭動肢體重新描繪大稻埕的感官圖景。
感官大稻埕。(©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關注典藏ARTouch LINE@,一手消息不漏接>> http://bit.ly/2QJNlRi
ARTouch編輯部( 168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