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堪稱是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的豐收年,不僅總成交額創下六年來新高,並一舉拍出34件「過億元拍品」,對於下一波市場回暖可謂具有強力的激勵作用。根據不少市場觀察家的看法,相較於2010~2011年中國藝術市場的猛爆式飆漲和投機風氣瀰漫,市場經過這幾年來的調整,顯然更具理性和規範性,且藏家的素質也有普遍的提升。針對現今市場更具理性和規範性之調整,大家已知之甚詳,唯就藏家素質近年來是否有明顯改變?目前則尚難以量化分析。但是從市場上文物的流動情形及其拍賣價格之起伏,似乎仍可一窺其大概。
一般來說,在藝術市場上,若一件拍品符合了「真、精、稀」及流傳有緒等條件,且經專家嚴謹的研究及拍賣公司廣為宣傳,多半能聚焦藏家的目光,因此,其最終若拍出高價,自是意料中事。縱觀2017年古代書畫名列前茅的拍品,即可看出入榜的無論是量少質精的宋元書畫、古代大家的創作,抑或經清宮皇室收藏或敕命繪製的宮廷書畫,只要拍品本身的價值、稀缺性、以及清晰的來源出處等各方面得以達到藏家的要求,即能成為進榜的熱門。有意思的是,據筆者近幾年在拍賣市場的近身觀察,特別注意到:除了上述這類「想當然耳」的高價拍品,市場上似乎也悄悄竄起一股新勢力,著重於在價格被低估的拍品中,尋找隱含重要藝術史價值且鑑別難度相對較高的「隱性」拍品。
解讀中國藝術市場 「隱性」高價拍品所反映的現象
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件「隱性」拍品,乃2014年春拍於佳士得香港拍出的明無款〈柳溪閑興〉(圖1)。此幅古畫雖鈐蓋清宮皇帝藏印,並曾著錄於《石渠寶笈》,然畫上並無作者款印,故無法確知其出自何人之手。出人意表的是,本件拍品最終以超過最低估價十倍餘的964萬港元成交,成為全場最大黑馬。猶記得拍賣成交當下,筆者身旁的資深藏家還喃喃念道:「這明明是一張無款畫,為何還拍這麼高?難不成當成南宋馬遠來買了嗎?」不過,筆者因曾接觸過許多明代宮廷和浙派畫家的作品,遂悉知此作當是出自浙派畫家的一流傑作,據此而猜測會出高價購買此畫的藏家,應該也是如此想法吧?果不其然,時隔不到半年,此幅〈柳溪閑興〉便再次現身由上海龍美術館舉辦、匯聚不同藏家精藏的「日近清光─明代宮廷院體繪畫展」中,並且經過重新鑑定,被改定為明初浙派大師戴進的真蹟,以其重新尋得的身分和歷史呈現在觀眾面前。
圖2 (傳)明唐寅作品〈紅樹秋山〉,以2980萬港元成交。佳士得香港2015年秋拍。(佳士得香港提供)
另一例是2015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傳)唐寅〈紅樹秋山〉(圖2)。本件拍品並未經明清重要鑑藏家遞藏,估價亦不算高,因此拍前並未受到太多關注。但出乎意料的是,拍賣當天竟有三、四名藏家競逐約莫十餘分鐘,致使此件拍品最終以超過最低估價37倍的2980萬港元成交,勇奪全場桂冠。待此畫拍出天價後,人們重新審視其畫風與筆墨,這才發現該作原為唐寅早年學習老師周臣的面貌之一。此類畫風在一般博物館傳世作品中十分稀見,今日有賴藏家的發掘,才能在拍賣市場或學界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在甫落幕不久的2017年拍賣季中,亦有不少「隱性」拍品拍出高價,且在件數和頻率上似乎都更勝於以往。比方說,金代山水乃過去中國畫史上較常被忽略的一環,研究者屈指可數,但2017年佳士得香港推出的一幅金代無款〈雪景山水圖〉,一開拍即受到藏家追捧,最後更以超出最低估價近五倍的846萬港元成交,居該場亞軍。又同年(2017)秋拍於佳士得香港古書畫的拍場上,亦出現一幅風格近似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宋無款〈秋林散牧圖〉,其畫風寫實且極富詩意,同樣受到多位藏家熱烈競逐,最終以超過最低估價20倍的1330萬港元成交,成為全場最大黑馬。
圖3 佚名〈行旅圖〉,以359萬港元成交。中國嘉德(香港)2017年秋拍。(中國嘉德(香港)提供)
至若說到2017年起拍價與成交價之差距最為懸殊者,莫過於中國嘉德(香港)秋拍推出的佚名〈行旅圖〉(圖3)了。此幅冊頁雖無畫家款印,但山水雪景及點景人物、驢騾之描繪十分細膩,當是明代永宣時期畫院高手所為。此作最低估價僅1萬港元,最終以超過300餘倍之359萬港元成交,寫下歷史新高。同場拍賣中,吸引眾人目光者尚有一幅(傳)董元〈萬木奇峰〉(圖4)。此件拍品之作者,據傳為五代董源(元),但明顯係近人刻意偽作並做舊;倘由畫風觀察,應與張大千脫不了干係。有趣的是,預展時,筆者於該作附近聽聞到不少觀眾的竊竊私語,彷彿已看出畫中奧妙。此拍品最後以超過最低估價5.8倍之448萬港元成交,居全場第二高價。
圖4 (傳)五代董元〈萬木奇峰〉,以448萬港元成交。中國嘉德(香港)2017年秋拍。(中國嘉德(香港)提供)
以上列舉之藝術市場上價值被低估的「隱性」拍品,共有六例。儘管其創作時代和畫風各有不同,有些無畫家名款,有些則是近人偽作,但其共通之處,都是需要具備藝術鑑賞能力的「知音」,才能讓它們的真正身分或藝術價值被認定或彰顯。北宋書畫家及鑑藏家米芾認為,一位好的鑑賞家必須培養對文物的嗜好、歷史與鑑定方面的豐富知識,才能穿過時代的迷霧,看到遠古文物的光彩。在近年來市場逐步回溫、億元拍品屢創新高的同時,我們確實看到有愈來愈多古文物的藝術價值被藏家發掘,甚至成為歷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藝術市場的藏家是否不斷再進化、升級,也許時間很快就會給予證明。
廖堯震( 5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