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藝術博覽會,其核心不僅僅在於參展畫廊和藝術家,它的藝術價值則幾乎完全透過藝術作品及其展呈形式展現。「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ART TAIPEI」)作為成長自台灣本土的最大型藝博會,在本屆展場中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精華作品?「典藏ARTouch」將從畫廊展區、公共藝術展區等藝博會的不同區塊,為讀者列出這份編輯精選名單。
2019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台北世貿一館展開為期五天的展覽,以「光之再現」主題呈現大器態勢。(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提供)
白南準(Nam June Park)《King of Jangsoo》
展位|A06|朴榮德畫廊(Galerie Bhak)
展位|A06|朴榮德畫廊(Galerie Bhak)
韓國朴榮德畫廊(Galerie Bhak)帶來錄像藝術教父白南準(Nam June Park,1932-2006)創作於生涯晚年——1989至2001年的五件作品。其中,創作於2001年的《King of Jangsoo》詼諧地將馬背上,過往負責承載旅人物資與訊息的包裹,轉換為數位時代的電器與數位訊息。隨著旅人遷徙而產生的物資與訊息傳遞在今日已毋須藉由實質人、物、載具的跋涉而交流,而是藉由包裹的數位訊息直接傳遞,抵達我們眼前。白南準的作品,準確地投射了電訊時代所造成的各類感官、認知與本質的衝擊。
韓國朴榮德畫廊(Galerie Bhak)帶來錄像藝術教父白南準的《King of Jangsoo》。(本刊資料室)
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上薩爾茨堡山系列:希特勒榮格》(Hitlerjung, from the series: Obersalzberg)
展位|C01|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
展位|C01|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
出生成長於前東德的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曾在德國新聞出版業工作,拍攝過眾多肖像,其中不乏歷屆總理,除了有「總理攝影師」之稱,也開啟他探討德國政治景觀的興趣。1923年,希特勒(Adolf Hitler)在上薩爾茨堡山完成了他的反猶著作《我的奮鬥》,之後該處更成為希特勒興建別墅官邸的基地。而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的榮格(Carl Gustav Jung),除了曾任納粹要職,部份書信亦表達他對希特勒政策的同情與支持。穆埃的攝影作品中,那在林野中隨地如廁的納粹軍官,似也正暗喻了其心理潛意識的不堪。
安德里亞斯.穆埃(Andreas Mühe)《上薩爾茨堡山系列:希特勒榮格》(Hitlerjung, from the series: Obersalzberg)於白石畫廊展出。(本刊資料室)
Ceet Fouad《Obama》
展位|D01|魏畫廊(Amanda Wei Gallery)
展位|D01|魏畫廊(Amanda Wei Gallery)
近年來,塗鴉從建築外牆蔓延進藝術市場,於藝博會、拍場上皆可見到其蹤跡。居住於香港的法國塗鴉藝術家Ceet Fouad是本次ART TAIPEI的亮點藝術家之一,他也將其標誌性的「雞」主題帶入展場,從繪畫到雕塑,佔據了魏畫廊的大片展牆。而在繽紛的色彩間,一件名為《Obama》的黑白作品顯得尤為特別。這件創作於2017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離任之時的畫作,以黑白灰勾勒出雞群的形象,傳遞出反轉情勢的意味。
法國塗鴉藝術家Ceet Fouad是本次ART TAIPEI的亮點藝術家之一,本件為位於魏畫廊的《Obama》。(本刊資料室)
關根伸夫(Nobuo Sekine)《G10-31 Inside a Circle》
展位|F02|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
展位|F02|亞洲藝術中心(Asia Art Center)
熟悉關根伸夫這件被公認為「物派」(Mono-ha)起源之代表作《位相-大地》(1968)的觀眾,或許會在此次出現於亞洲藝術中心展位上的《G10-31 Inside a Circle》(1988)產生共鳴。以金箔覆裹和紙而形塑的這件小型作品,雖然在形態上與大地藝術尺幅的前者相去甚遠,卻共享了非常類似的拓撲邏輯:鏤空處部分,實則一一嵌於金箔和紙之下,在不增不減、卻改變了相互關係的情況下,空間本質維持不變。在《位相-大地》完成的20年後,關根伸夫轉換媒材,延續了這一空間實驗。
「物派」(Mono-ha)代表藝術家之一關根伸夫(Nobuo Sekine)的作品《G10-31 Inside a Circle》於亞洲藝術中心展出。(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陳淑霞《北斗》、《三果》
展位|F03|索卡藝術(Soka Art)
展位|F03|索卡藝術(Soka Art)
中國重要女性藝術家陳淑霞的兩件作品《北斗》與《三果》在索卡藝術的VIP會客室內低調懸掛,作品雖小巧,卻難掩靈光。瓜果等靜物常為陳淑霞的繪畫主題,卻早已超越傳統的再現意涵,也不似簡單的象徵,而扮演著一種無垠心境下、透過藝術創造而獲得解放的參照物。這兩件作品更是同時具備了具象、抽象與雕塑裝置的趣味。陳淑霞以疊加起的參差瓦楞紙與撕出的一小方畫布作為繪畫載體,初衷是製作出讓自己滿意的畫框,最終在雕塑化的形色中呼喚種種精神性的凝視。
陳淑霞的作品《北斗》和《三果》 於索卡藝術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王舒野「『下樓梯的裸女』的時空裸女」系列作品
展位|H03|大象藝術空間(Da Xiang Art Space)
展位|H03|大象藝術空間(Da Xiang Art Space)
「『下樓梯的裸女』的時空裸女」系列作為「新朦朧主義」發起者的藝術家王舒野此次參與ART TAIPEI於大象藝術空間的亮點作品。王舒野認為,宣紙是能與古代山水畫連結的重要元素,既是圖像集(Atlas)的喚醒,也是古典影像虛化後的餘留。如同失焦的拍攝處理,提出無差別觀看的方法論。藝術家雖以不帶偏見和情感的筆觸處理畫面,卻讓事物直入內在世界。該系列兩張新作裝裱於透明壓克力中,也再次強調了王舒野「裸視時空」的概念:去除以人的區分意識來劃定時空的差別化外衣,觀照世界中無差別的自然真實,這是「裸視時空」視覺方式的獨特繪畫表現。
藝術家王舒野與其「『下樓梯的裸女』的時空裸女」系列作品於大象藝術空間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李昕《一個人.舞.我》
展位|G07|天趣國際藝術(Art of Nature Contemporary Gallery)
展位|G07|天趣國際藝術(Art of Nature Contemporary Gallery)
女性藝術家李昕的繪畫作品《一個人.舞.我》在天趣國際藝術展位呈現,成為吸睛亮點。《一個人.舞.我》是李昕以其舞蹈時的肢體動作拍攝記錄而成,大圖輸出為畫布並進行的複合媒材創作。畫面中,舞動的身體於畫面中逐漸扭曲,透過流動的冷暖色塊,展現作品極具張力的視覺力度。同時,藝術家將「金屬網」這一重要創作元素作為作品畫龍點睛之處,凸顯個人對於自我慾望所編織之「心網」的獨到見解。李昕認為,女性經由經濟獨立、身體(情慾)的自主性與心靈自由等三個階段得到成長,進而成為自己,因此她常以女性意識為創作根源,也藉由繪畫反映其生命經驗中體悟。
藝術家李昕和其繪畫作品《一個人.舞.我》在天趣國際藝術展位呈現。(本刊資料室)
徐悰《無題1913》
展位|Asia+ 05|指紋畫廊(Fingerprint Gallery)
展位|Asia+ 05|指紋畫廊(Fingerprint Gallery)
徐悰自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她自2014年的作品開始表現「抽象」意象,畫面上不再有清晰可辨的事物形象出現,開始更關注自我繪畫語言的探索和完善,以此詮釋自己對繪畫的看法和體悟,放棄現成的圖像,開始嘗試畫一些形態相對不固定的內容,諸如水、石頭、植物等等。她近期關注的主題為「雨水」,這個液態的自然現象,浮現出的潮濕、倒影或是切割的狀態,徐悰將這些視覺意象書出到她的繪畫之中,充滿各種意象可能的連結。近年中國繪畫表現開始大量關注抽象表現,而徐悰繪畫風格的轉向也顯見這種大時代的背景。
徐悰的作品《無題1913》於指紋畫廊展出。(本刊資料室)
小林萬里子(Mariko Kobayashi)《Wind Bringing Spring》
展位|Asia+ 07|s+arts
展位|Asia+ 07|s+arts
日本藝術家小林萬里子,擅長以布、線或日式和紙,製作充滿異國風情的紡織藝術作品。她的作品大量採用自然植物的線條,呈現強烈的有機感,主體則以動物造型呈現。小林萬里子表示透過紡織藝術作品思考,是自然世界定律中生與死的恆常問題,也藉由布面的縫補、拼貼等手勢,重新看待人與自然日漸薄弱的關係。以《Wind Bringing Spring》作品為例,可以看見布面的亞洲文化樣式在畫面的統整,包括周邊的流蘇樣式應用,多彩、盎然的生物動態與植物樣貌。
s+arts展出小林萬里子(Mariko Kobayashi)的《Wind Bringing Spring》 。(本刊資料室)
林博裕「動物系列」
展區|Asia+16|索美畫廊(Suomei Gallery)
展區|Asia+16|索美畫廊(Suomei Gallery)
擅長捕捉動物神態的臺灣陶藝家林博裕,今年在ART TAIPEI的Asia+展區,於索美畫廊展出多件「動物系列」作品。他以陶土為媒介將動物的形體與樣貌表現地維妙維肖,令人驚豔。曾榮獲第二屆青年陶藝雙年展首獎的林博裕,關注生命在不同物質之間的流動,他認為即使有形的物質消融無常,但生命本身依舊會以不同形式存在。在萬物有靈的思想脈絡基礎下,他以奇幻和沉靜的姿態呈現如神明造像的生命姿態。從展場中的《鳥》、《鹿》等作品中可窺見其精湛的技藝。
擅長捕捉動物神態的臺灣陶藝家林博裕於索美畫廊展出多件「動物系列」作品。(本刊資料室)
鄭月妹《回-大甲溪之源》
展區|Y06|特展專區
展區|Y06|特展專區
座落於Y06的展區空間的大型光療雕塑,在鳥叫蟲鳴與潺潺流水聲的交織下為展場帶來沉靜的片刻,此作為藝術家鄭月妹裝置之作《回-大甲溪之源》,結合水墨、動畫、投影、數位參數運算等科技,為今年臺中花博的延續。以大甲溪流文化為主軸,從海拔3,000公尺的上游到低海拔的高美溼地中的一段,並以數位科技呈現溪流自然變化與文化脈絡。大甲溪是中臺灣的重要水源命脈,素有中部人的「母親之河」美譽。鄭月妹便以溪水餵養城市的概念,探討水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既傳統又科技、既自然又人工的對立關係中尋求一種和諧的共存感。
本次ART TAIPEI的Y06特展專區,呈現鄭月妹的裝置作品《回-大甲溪之源》。(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66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