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市場理性成長的5項指標——剖析2018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

市場理性成長的5項指標——剖析2018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在經歷2011年以來價跌量縮的漫長調整期,雖於2017年迎來一片欣欣向榮、看似早春的景象,不僅成交額締造六年來新高紀錄,也寫下34件破億元藝術拍品大關的里程碑。然而,來到2018年,受到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6.6%,為1990年以來新低——之影響,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牽動國際間總體經濟與股市震盪的衝擊下,2018年度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在下半年再次出現反轉,交易量明顯下滑。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統計,2018全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共有42萬4,078件拍品上拍,總成交18萬3,297件,共斬獲人民幣563.18億元(以下幣值未特別說明者皆為人民幣),比起前年2017年638億元的總成交額,衰退了近18%。實際上,如果分別就2018年兩季的表現來看,春拍之總成交額為267億元,較2017年尚且成長了4.5%;到了秋拍的總成交額320.83億元,卻反倒較2017年縮水了16.27%,整體經濟大環境的改變對藝術市場之影響可見一斑。除了交易量驟降,2018全年度破億元的中國文物藝術拍品數量,也回落至21件(其中古董書畫占16件),較2017年的34件硬生生減少了近四成,因而從高價拍品的表現,同樣可以看出市場的走勢。
雖說從交易量和億元拍品的數量,明顯可看到2018年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回檔的現象,儘管如此,未必意味著市場將就此一路下滑,倒退至2012至2015年間一片低迷的情勢。從下面幾個指標仍舊可觀察到,即使面臨總體經濟環境衰退的嚴峻挑戰,中國藝術市場還是在不斷自我調整、穩中向好,未來仍舊充滿機會與前景!
成交額下降,成交率卻上升
首先,透過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於2019年1月30日所發布的《2018年全國10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述評》可以看出,即使中國十家拍賣公司2018年之總成交額較2017年下降了19.94%,然其總成交率卻反倒提升了1.73%,且達到100%成交的白手套專場也較前年增加三場。究其原因,主要與拍賣公司在面對景氣持續衰退、徵件愈來愈不容易的嚴苛挑戰下,自2015年便開始藉由減少拍品數量、尋找市場生貨,加之調降拍品價格等策略,讓各場成交率維持應有水準;除此之外,也透過深入挖掘拍品的歷史、文化價值或開發新的熱點,藉由量身打造的特色專場獲取買家青睞。此一策略在今年更發揮其功能,達到降低成本損耗、防止市場泡沫化的作用。
2018書畫跌幅更顯,但珍稀古書畫始終是市場寵兒,圖為蘇軾〈木石圖〉拍賣現場。(攝影/廖堯震)
201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蘇軾〈木石圖〉拍出4.636億港元,勇奪該年度中國古代書畫拍賣桂冠。(本刊資料室)
市場板塊輪動:瓷雜再超越書畫、古籍善本一枝獨秀
其次,若由各項類別文物的走勢來觀察,2018年中國書畫類的跌幅最深,總成交額210.46億元,較2017年之261億元大幅衰退了19.54%;而瓷器雜項板塊總成交額236.28億元,較2017年之275億元僅下滑了14.18%,故由兩者在全年市場份額的占比觀之,瓷器雜項亦較書畫類多出了近9%,可說是延續了自2017年秋拍以來,中國瓷器雜項首次超越書畫板塊的市場格局。究其原由,乃因中國瓷器雜項市場上,除了過去屢創天價的官窯瓷器、帝王印璽仍是維持盤面的主力,近年來,古玉、佛教藝術、明清家具以及古籍善本等項目也都出現輪漲,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古籍善本在2018年更是以黑馬之姿成為市場焦點,不但有三件藝術品進入億元拍品俱樂部,其中的明宣德御製《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十卷和〈安思遠藏善本碑帖十一種〉更是一舉寫下世界最貴佛經與金石碑帖的拍賣紀錄。這種工藝品熱點多元化與輪漲的現象,說明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正從單一同質化轉向差異化及強調文化價值取向之良性競爭,有助於市場的健康良性發展。
瓷雜的市場格局於2018再次超越書畫,圖為2018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北宋〈汝窯天青釉茶盞〉以5,635萬港元成交。
更多內容請見《2019文物拍賣大典》
廖堯震( 5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