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對故宮博物院的更高期待

對故宮博物院的更高期待

Hig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我特別想要呼籲的是,臺灣故宮是坐擁70萬件珍貴藏品的藝術史博物館;論其收藏數量、精緻度與文化價值,早就應該是一所極為大型的研究機構,值得鑽研的面向何其寬廣。正因為是如此稀有的文化遺產,政府萬不該只從政治圖騰,或是兩岸敵對歷史的狹隘意識形態看待之。

臺灣疫情稍緩,故宮博物院在中央政府的組織位階與隸屬問題,再度成為立法委員質詢的議題;故宮現任院長繼續表態明言,「他個人支持故宮改隸文化部」。中央社9月30日的報導指出,故宮博物院委外研究的「最適組織型態委託研究計畫」期中報告已完成,期末報告將於10月中旬出爐。但吳密察強調,研究報告只會做為組改議題參考之一,並非左右決策。

實際搜尋政府電子採購網,上述委託研究案於今年3月24日正式公告,採最有利標招標,預算金額120萬元;開標日期訂於4月7日。決標公告於4月27日發佈,由「南臺學校財團法人南臺科技大學」標得該案。姑且不論該案引來的各家投標機構(或公司)的專業性質與能力如何,故宮博物院要求短短6個月內,就要完成該院組織型態的分析與建議等相關研究,實在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如果民進黨執政的中央政府真心認為,故宮博物院直隸行政院的現實,確實造成政府行政上的尷尬之處,也有心想為故宮找到一個更合適的組織位階,至少應該早幾年就啓動研議計劃,尤其應該諮詢博物館界各方面的人才與專家,以及歷任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及副院長等,而不是任由故宮自身的行政官僚,草率而匆促地委託一個與博物館學專業不甚相關,甚至與政府組織研究無關的機構/公司,進行所謂的專業研究,而且6個月內就要完成。

顯見,不管是民進黨執政的總統、行政院,乃至於現任故宮院長,實際並非真誠為故宮建立一個更好的遠景。以小見大,從上述的招標案來看,應該會讓所有關心故宮博物院未來的人們,深感對政府失望。

在此之前,我已多次在這個專欄裡,關切並梳理故宮從中國遷臺的歷史變革,以及故宮文物作為世界人類遺產的重要性。當然,這不代表博物院因此必須位列中央政府最高組織位階。但是,如果單純思考政府組織改造的問題,也應同步檢討,與故宮博物院處境相似,特別是那些同樣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的一些機構。我在4月號專欄指出,若按吳密察的託辭,總統府乃憲政機關,專業的文化機關(尤其是博物館)不宜放入,那麼,同樣作為中華民國博物館甲級會員的國史館,也應併入文化部。即使是中央研究院,也有必要研議其隸屬總統府的妥適性。

政府不宜因政黨意識形態而窒礙。雖然故宮博物院是國民黨遷徙來臺的機構,但院內所藏瑰寶來到臺灣以後,一直都是受世界矚目、關注與熱愛的物質文化遺產。清代宮廷收藏可能反映更多帝王的品味,但故宮來臺以後,也逐步擴充其收藏及史觀。臺灣同樣繼承中國歷史傳統;故宮博物院作為華夏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的儲存場,也是臺灣人可以研究自身歷史、文化、藝術傳統,甚至記憶與根源之所。

國民黨在臺專政50年,故宮的確有淪為蔣家政權禁臠的問題,甚至成為國民黨為特權關係謀職安插的渠道;就此而言,確實需要解構。無論故宮未來的組織歸屬,早就有許多應該發展的方向,卻遲遲未見。我特別想要呼籲的是,臺灣故宮是坐擁70萬件珍貴藏品的藝術史博物館;論其收藏數量、精緻度與文化價值,早就應該是一所極為大型的研究機構,值得鑽研的面向何其寬廣。正因為是如此稀有的文化遺產,政府萬不該只從政治圖騰,或是兩岸敵對歷史的狹隘意識形態看待之。應該這麼想,故宮是一所高級歷史學府,光是其收藏就足以吸引全世界對華夏歷史、文化、藝術傳統感興趣的學生、學者與專業人士,不絕如縷地來訪與取經。不僅如此,故宮的藝術作品也已經是臺灣眾多新興文創作者的重要取材資源。

希望─儘管很可能虛盼─故宮院長吳密察能夠為未來擘畫更多,而不只是為了解構故宮的政治性而在位。我身為一個跨越中國藝術史與臺灣現當代藝術的兩棲專業人士,深切期許能有一天,看見故宮成為真正以專業研究為導向,可以根據研究成果策劃一流展覽的博物館,甚至還可以是一所培養藝術史專業人才的重點教育機構。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1月號350期

王嘉驥( 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