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今夏在台北舉辦首度Pop-up快閃展的施博爾藝廊(Esther Schipper),雖然在畫廊營運層面上仍保持柏林空間作為唯一的實體據點,但透過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總監職位與其他在地職位,更為靈活地因應藝廊及其代理藝術家在不同地區創作以及各類活動之需,也包括為藝術家在當地美術館的展覽提供協力、藝博會參展、與其他藝廊的合作、甚至是個別的藏家服務等,與此同時,這種駐點性區域佈局,也在以地區為背景支持的前提下保持相當的靈活度。這樣的組織體系經由長期調整而形成,也呼應畫廊的自身風格與個性。施博爾藝廊亞洲總監蕭牧齊常駐台北與上海,而畫廊在韓國也透過一定的人力配備深耕十年,儘管未在亞洲設立空間,依舊對亞洲藝術產業格局有了相當程度的掌握。在此認識基礎上,據蕭牧齊介紹,未來畫廊還將進一步擴大亞洲編制,強化各區域間的合作與溝通,調整、整合出因應時局的推廣策略。
蕭牧齊認為韓國市場表現強勁,除了其活躍的內部市場外,也經常能在國際上看到韓國的畫廊或藝術家的積極活動。施博爾藝廊曾多次與韓國藝術家合作展覽,也與韓國重要藝術機構有過展覽及作品典藏上的往來,譬如今年內,就曾協助英國藝術家吉利克(Liam Gillick)於光州美術館的個展、以及比利時藝術家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於釜山美術館的個展,畫廊也首次參與了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KIAF)與釜山藝術博覽會。
施博爾藝廊如何看待近年來持續吸引國際關注的韓國市場?蕭牧齊認為韓國在包括工業、文化以及娛樂產業上朝向世界舞台的強力輸出,與其經濟力量聯動,帶來普遍的關注。就藝術市場而言,更令其關注的,則是韓國「穩定地出現了不同層級的藝術市場需求」,這其中就包括了大型公立藝術機構、私人美術館和基金會、個別藏家等等。在他看來,這樣頗具層次感、不分國際與本土的市場規模,為單一藝術家的市場發展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支持力量;與此同時,也讓韓國與國際藝術世界建立起更為多元的交流與互動。他們也期待韓國將會出現更大規模的藝術市場發展。
關於首爾在整個亞洲藝術版圖中的位置,蕭牧齊則認為無法單看首爾作為城市與其他亞洲城市間的異同,他傾向去理解首爾及韓國其他城市例如釜山、光州等之間的聯動發展,再去細談其收藏結構。同樣對於施博爾藝廊而言,與其在各城市之間進行「比較或運用」,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建立起不同區域之間的連結。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1月號350期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