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原口典之,再現工業美學:日本「後物派」藏身亞洲藝術中心

原口典之,再現工業美學:日本「後物派」藏身亞洲藝術中心

73歲的日本「後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Haraguchi Noriyuki)日前現身台北,為亞洲藝術中心「物,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親力親為,當廢棄的累贅之物,或被忽略遺忘之物,經他的創作巧手,馬上成為重獲新生的回憶載體,甚至是重審歷史的證物,這種巧思與轉化功力,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出生地橫須賀,有一座美國海軍基地。我經常在那裡速寫船隻、港口和倉庫。對散發著石油味的工業景觀,充滿好奇⋯。」
現年73歲的日本「後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Haraguchi Noriyuki)日前現身台北,為亞洲藝術中心「物,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親力親為,丈量、釘樁、布展,主持開幕儀式,讓收藏界見識了日本當代藝術界的一絲不苟。
73歲的日本「後物派」藝術家原口典之(Haraguchi Noriyuki)。(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這也是亞洲藝術中心延續今年1月展出日本物派早期核心人物關根伸夫(Sekine Nobuo)個展「空相——皮膚」是形式(質量) 與周圍空間相互扭曲的關係後,乘勝追擊,再度邀請「後物派」中日本大學藝術學部代表人物原口典之,特別創作的一系列作品,在台灣舉行首展。
物派(Mono-ha),二次大戰後於日本新文化運動中,自1960至1970年代發展出的當代藝術流派,關注物體、空間與觀者之間關係,擅長運用自然的材料,如:泥土、木材、石頭和水等,將它們並置,或停留在一種未經改變的狀態中,由材料為自己發言,完全排除人的干預。而物派,也是一種基於東方哲學的當代藝術實踐。1968年嶄露頭角,代表藝術家包括關根伸夫、李禹煥、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菅木志雄(Kishio Suga)、原口典之等人。
原口典之首次在台個展,圖片為作品《鐵。L》。(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為了這個展覧,原口典之兩度來台北了解環境。他非常擅長以工業材料創造富有社會批判性的裝置藝術,在傾向於使用自然媒材的物派團體中,獨樹一幟。原口典之家鄉橫須賀是重工業海港城市,處於出入東京港的重要戰略位置。美國海軍在該地設立基地,冥冥之中促成他日後所追求的「重工業美學」。
1960年代,當原口典之還就讀大學時,正是抗議越戰與美日安保條約的學生運動高峰期。躬逢其盛待命於橫須賀美軍基地,他對於越戰的主力攻擊機A-4E天鷹(A-4E Skyhawk)很感興趣,仔細觀察之後,以該攻擊機為靈感,作出同名的全比例複製品,並展示於校園中,讓師生們看得目瞪口呆,驚喜不已。A-4E天鷹本是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毀滅性武器,但透過原口典之的重新詮釋,彷彿成為推崇和平的象徵。對於一個熱血青年,透過藝術創作,展現隱晦的諷刺意味,同時,也讓他反思到「人─物─社會」之間的三角關係,是相當珍貴的歷練與經驗。
亞洲藝術中心「物,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展覽現場。(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原口典之在創作過程,還有一項享譽國際的光榮紀錄。1970年,一件名為《Matter and Mind》的創作,俗稱《油泳池》(Oil Pool ),讓他在當時出盡風頭。作品中,廢油靜止如水,看不透的黑色表面,淸晰地反映該作品所存在的背景環境,正是工業社會中,人文與自然共存共滅的嚴肅議題,他的早慧和創思,同樣受到肯定。
果然該件被推崇為「後物派」,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參加了第六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揚名國際,隨後該作品,很順利地被伊朗德黑蘭當代藝術博物館(Tehr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所典藏。
為了此次的個展,原口典之兩度來台北了解環境,也親自丈量、釘樁、布展。(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這回在亞洲藝術中心展出的新作「物,及其動勢」承續原口典之對物重新詮釋的習慣。當廢棄的累贅之物,或被忽略遺忘之物,經他的創作巧手,馬上成為重獲新生的回憶載體,甚至是重審歷史的證物,這種巧思與轉化功力,令人印象深刻。
位於台北樂群二路的亞洲藝術中心的展示空間裡,冷冽安靜地呈現了他多件量身訂做的嶄新作品,完全源自鋼鐵、木板、聚氨酯。當原口典之在創作之前,讓它們先行終結屬於原來物品的功能性使命,然後才回到藝術家創作平台,重新扮演藝術創作上的另一「物件」,從此,這些物件,成為可以被欣賞與收藏的藝術品了。
原口典之非常擅長以工業材料創造富有社會批判性的裝置藝術,在傾向於使用自然媒材的物派團體中,獨樹一幟。(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從今年一月,原口典之就趁著參加關根伸夫開幕的機會,到展覽現場觀察地形,並作丈量、規劃。這回二度來台,對於自己為台北所作的新展,當然馬虎不得。他在布展時,從作品的空間公分數,鋼線定鎖的鬆緊度、排列組合等項目,都是仔細拿捏,滴水不漏。一場展覽,除了推廣「後物派」的意涵外,更把日本的工匠精準精神,作了最好的的示範,令人欽佩。
當廢棄的累贅之物,或被忽略遺忘之物,經他的創作巧手,馬上成為重獲新生的回憶載體,甚至是重審歷史的證物。(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不管「物派」也好,抑或「後物派」,一次次成為畫廊、藝博會,推廣弘揚的重點議題。從極簡的內化,看到第二代慎重且多元的精神性併發,兩代人在開創性、爆發性與獨創性,都繳出亮麗成績單。
當大部分人還在為世局紛擾,在殘破廢墟沉思時,日本創作急先鋒,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就堅信廢棄過往歷史,在創建嶄新未來的運動上,孜矻向前,在在都讓人打從心底佩服。
當原口典之在創作之前,讓它們先行終結屬於原來物品的功能性使命,然後才回到藝術家創作平台,重新扮演藝術創作上的另一「物件」,從此,這些物件,成為可以被欣賞與收藏的藝術品了。(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物,及其動勢—原口典之台灣首展

展期:2019.05.18-06.30
地點:亞洲藝術中心 台北二館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