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追尋潮流藝術的前世今生

追尋潮流藝術的前世今生

在西方,難以找到一個與潮流藝術相對應的詞彙,比較近似的概念是作為城市藝術活動的「Urban Art」,對很多人來說,它完全是一個亞洲式的新名詞,我們姑且直接來認識「潮流藝術」,並追尋它發展的脈絡與可能的範疇。
「潮流藝術」這個幾年間才開始竄出來的新名詞,卻一瞬間攻佔了藝術市場的目光,擄獲年輕一代藝術收藏家的心,甚至是滲入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舉凡生活周遭的展覽、跨界聯名的商品,無一不能看到潮流藝術的影子。其實,在西方,難以找到一個與潮流藝術相對應的詞彙,比較近似的概念是作為城市藝術活動的「Urban Art」,對很多人來說,它完全是一個亞洲式的新名詞,我們姑且直接來認識「潮流藝術」,並追尋它發展的脈絡與可能的範疇。
一般普遍認為,中文語境中的潮流藝術含括了兩種脈絡的藝術型態,一個是日本藝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御宅文化和動漫文化所發展出來的「超扁平藝術」(Superflat)風格,一個是源自於美國帶有偶發與顛覆意味的「街頭藝術」(Street Art)與「塗鴉藝術」(Graffiti)。街頭藝術的離經叛道,解構了被奉為經典的藝術,以一種新潮的文化符號席捲了年輕一代的族群,「街頭藝術」這種挑戰了社會議題與審美價值的精神;而「超扁平藝術」風格則為反映日本二次元流行文化下的一種藝術語言,將次文化提至主流公眾的視野做為一種探討。現在,就讓我們來一同追尋潮流藝術的前世今生吧!
 
2019年1月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KAWS《夥伴》。(攝影/陳意華)
關鍵的鑰匙:普普藝術
在進入到這「超扁平藝術」與「街頭藝術」這幾個線索以前,我們絕不能忽視作為通俗藝術發展最為關鍵的脈絡──普普藝術(POP Art),普普藝術很大的程度影響了其後超扁平藝術與街頭藝術的發展。普普藝術的名稱就是來自於「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縮寫,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發展,1950至1970年代,普普藝術在歐美迅速地開花茁壯,流行的、短期的、低廉的、複製性與商業化的特性,是其最為人所識別的特色。
 
傑夫.昆斯,《氣球狗(橘)》(Balloon Dog (Orange) , 1994-2000),於2013 年拍出5,840萬5,000美金高價之前在紐約佳士得拍賣公司外面展示。(本刊資料室)
一直發展到1980年代,出現了延續普普藝術商業精神的「後普普藝術」(Post POP Art),傑夫.昆斯(Jeff Koons)即是當中響噹噹的人物,他的風格大膽,同時也飽受爭議,卻也是一代的市場寵兒,甚被冠上媚俗之王的封號。另一位大眾所熟悉的後普普藝術家是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簡單直接、卡通式與樣式化的符號,帶有強烈的象徵性,原先深受普普藝術影響的凱斯.哈林,不諱言自己受到「塗鴉藝術」風格影響,後來也被視為是「塗鴉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普普藝術」對於商業與流行造成的影響力,超過了它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對於後續的街頭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商業價值難分難捨的關係是「普普藝術」為人詬病的特色,卻也是「普普藝術」價值所在的重要精神,這點在「後普普藝術」中更是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凱斯.哈林《回溯》一作集結了他創作的各種著名圖像。(時藝多媒體提供,© Keith Haring Foundation)
路徑一:街頭藝術與塗鴉藝術
「街頭藝術」是指一種於公共場域──例如街道上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由於創作者通常未經許可,多少帶有叛逆顛覆的意味,並且,街頭藝術家會試圖用這種創作型態傳達一些與社會相關的議題。抗議標語和文字是街頭藝術的先驅。街頭藝術在1980年代早期因「塗鴉藝術」的蓬勃發展開始廣為人知,利用塗鴉的方式來創作街頭藝術是常見的手法之一,但「街頭藝術」創作者也會利用像是海報黏貼、貼紙、裝置雕塑等方式,以不受限於正規藝術界的限制,它的目的在於促使人們思考,娛樂效果,抑或是為了激怒群眾。
作為普普藝術奠基者安迪.沃荷(Andy Warhol)得意門生的尚-米歇爾.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也是街頭藝術(Street Art)藝術中的代表人物,他於1980年代崛起,一出現,就已經一腳跨入頂級藝術市場,甚至有人將他視為是讓「塗鴉藝術」進入主流藝術殿堂的關鍵人物之一,雖然巴斯奇亞並不認可自己是一位塗鴉藝術家,之後更嘗試擺脫這樣的標籤,以表現主義面向世人,不過,巴斯奇亞作品中流露出的恣意揮灑與傳遞的社會議題,仍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街頭藝術」的精神。
 
巴斯奇亞的《無題》被日本藏家前澤友作以1億105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刷新安迪.沃荷的《銀色車禍》(Silver Car Crash),成為美國最貴藝術家。(© Sotheby’s)
如果大家還藝術拍賣市場有所關注,應該會對2017年的一場拍賣記憶猶新,巴斯奇亞一件《無題》(1982)以1.1億美元的高價被日本收藏家前澤友作(Yusaku Maezawa)拍下,打破了當時紀錄,也讓巴斯奇亞超越自己亦師亦友的沃荷,一舉成為最貴的美國藝術家。還有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西(Banksy)2018年在拍賣會上自毀作品的舉動,也在一次讓大眾注意到「塗鴉藝術」的離經叛道與戲謔,在一向也被視為是典範藝術推手的藝術品拍賣裡頭,這樣的舉動不但在引爆話題後被欣然接受,甚至讓班克西更加聲名大噪,顯示出公眾對於這種手法感到新奇有趣,甚至開始競逐這樣的作品。
儘管「街頭」與「塗鴉藝術」開始的發展是一種地下運動,但班克西這類街頭藝術家開始漸漸獲得主流認可,並將這類藝術型態推向了大眾文化,人們的觀念也隨之開始產生變化。「街頭藝術」開始進入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被從街頭搬進拍賣場裡頭,在一定程度上應證了「街頭藝術」新的主流地位。
 
藝術家村上隆。(© Gagosian)
路徑二:日本藝術「超扁平文化」
二次大戰以後日本社會瀰漫的低迷氛圍,致使許多藝術家希望尋找能夠代表自己文化特色自主與獨立的窗口,「超扁平藝術」風格此時扛起大旗,率一眾日本年輕藝術家在國際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超扁平」是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自創的一個名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成為亞洲特色鮮明的一支藝術風格,也讓卡漫藝術一躍而起成為藝術史寫下重要的一頁。
「超扁平藝術」風格的特色,是村上隆用來指稱日本藝術與卡漫中各種流行文化中各種扁平的形式,呈現日本消費文化的淺薄與空虛,探討了戰後日本文化中的消費主義和對性的異常迷戀。也由於日本戰後日漸成為動漫產業輸出的超級中心,日本動漫席捲亞洲各地,超扁平在吸引歐美藝術圈關注的同時,也成為日後亞洲收藏群體逐漸成形後,很能接受的一種藝術風格,成為藝術收藏的重要標的。
在這當中,有位2001年加入的成員,成為日後拍賣市場中異軍突起的重要人物,即是在這幾年引爆市場熱點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他標誌性的小女孩圖像,誇張可愛底下深藏的憂鬱風靡全球,簡單明快的圖像獲得收藏家的青睞,更讓他聲名鵲起。
與另一位深受市場青睞的草間彌生(Kusama Yayoi)一起,草間彌生、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三位受到普普藝術影響的日本藝術家雖然嚴格來說不能被視為是真正的潮流藝術家,然而他們與市場緊密的關係、其創作在商業的應用,以及廣泛受到歡迎與認識的藝術語言,仍讓他們被視為是潮流藝術中廣義延伸的概念。
2019年,KAWS在香港蘇富比「NIGOLDENEYE®」專拍中以一件2005年委託KAWS製作的《The KAWS Album》畫作以破億港元創造驚人的價格,為亞洲藝術拍賣注入熱潮。(© Sotheby’s)
結論:潮流的特色
踏入二十一世紀,藝術媒材已經從題材到載體都超越了傳統的範疇,呈現出多元的精神。綜上所述,可以理解到幾個與潮流藝術發展脈絡相關的關鍵點,潮流藝術一路走來的發展中,商業與通俗是它的特色,在它的概念逐漸成型之初,這即是難以割捨的特點。也由於它的商業性,話題性與它的行銷手法,也成為現在我們看到延續下來的潮流藝術裡一個有趣的現象。真正以潮流藝術姿態登場,並大鳴大放的KAWS等代表人物,更是完全不避諱地展開各種商業領域的跨界合作,也無形之中將潮流藝術更推往公眾的視野。
 
NIGO®(長尾智明)於KAWS作品《THE KAWS ALBUM》前合影,此作是NIGO®委託KAWS於2005年創作。(© Sotheby’s)
讓我們回到最一開始,探討這個名詞的中文的語境——什麼是潮流?有人認為,潮流這個名詞來自於日本潮流之父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近年來則廣泛用於媒體雜誌及時下年輕人用語間,指的是跟得上流行的人。在此不能不提及進一步將KAWS推上炙手可熱地步的日本時裝設計師NIGO®(長尾智明),也許在藝術圈,NIGO®更被認可為才是潮流之父,他蒐羅各種玩具、藝術品、設計精品和流行文化標誌,甚至與香港蘇富比合作舉辦拍賣會,在藝術市場中帶起的「潮流」更為深遠。
潮流文化一開始可能由帶有一些反抗主流文化價值的次文化所衍生而來,卻因為商業價值很快被公眾接納,發展的更廣更快,在這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一種潮流藝術的路徑,也就是次文化成為一種主流的過程,這些在過去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如今成為吹捧的標的物,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轉化過程,也是當代藝術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某部分當代的價值觀,更解構了典範與俗世的精神。
柯舒寧( 42篇 )

在變動很快的當代藝術市場中摸爬多年,努力將關注轉向藝術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