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方西方,都有地獄的概念。在佛教中,地獄(梵語:Naraka)是十法界中的其一,屬於六凡中的三惡道之一。其音譯為泥犁耶、奈落等,為無有喜樂之意。地獄像是一座監牢,僅有亡魂可至,是亡魂在人世間的罪業與救贖的終極試煉。地獄並非一團混亂,而是在恐懼與悲鳴中,又有著獨有的秩序與救贖。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語:Kṣitigarbha)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形象最晚定型的一位。在佛教眾多菩薩之中,地藏最為人所知的,是那句沉重而堅決的誓言:「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不僅凸顯了祂的慈悲,也點明了祂所肩負的角色─深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之中,度化最深沉的苦難眾生。
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其他菩薩不同,地藏菩薩並不以華麗莊嚴的菩薩姿態為主,而是多半被塑造為一位僧人。這個「沙門」形象並非源於印度或中亞的造像傳統,而是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由本土僧侶與工匠,根據對經典的詮釋與文化想像,逐步建立起來。
在公元7世紀中葉至8世紀時,敦煌開始出現不同形象的地藏菩薩:菩薩裝、佛像裝、沙門裝等。菩薩裝是最早可見的地藏菩薩造像樣式,頭束髮髻、頸飾項圈、帔帛繞肩,袒身著裙,與其他菩薩的形象相去無幾。佛像裝地藏則穿著袒肩式的袈裟,或著通肩大衣,衣著類似佛陀,且有肉髻。沙門原意指印度教中出家苦行、苦修的男性宗教人士,其意相近於漢傳佛教中的僧人。
至晚唐、五代流傳的靈驗故事〈道明和尚還魂記〉中,才明確建立起僧人形象的地藏菩薩:目比青蓮,面如滿月,寶蓮承足,瓔珞莊嚴,錫振金環,衲裁雲水。尤其是「披帽地藏」的形象,更在書中被強調為地藏菩薩的真容,此形象遂成為後世定型之姿。

地藏以僧相現身,象徵其主動入世、與眾生同苦的精神。祂不是居於彼岸的神祇,而是深入地獄之中,成為苦海中的陪伴者。因此,在唐末至宋代,地藏菩薩被普遍尊奉為「幽冥教主」,成為陰間的慈悲領導者─不審判、不懲罰,而是等待與度化。

十王審判體系:從報到到投胎的亡魂旅程
如果說地藏菩薩以慈悲為願,那麼十王制度則代表了地獄秩序中的另一面─審判與執法的權威。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吸收本土文化而逐漸形成具中國特色的地獄面貌。地獄十王的體系,是在晚唐隨著「七七齋」、「生七齋」等喪葬習俗流行而逐步完善的一套冥界審判系統。在《佛說閻羅王授記令四眾逆修生七齋功德往生淨土經》(簡稱《佛說十王經》)、《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經典中,明確提出了十王的概念,據經文所記,人死後需經過冥府十王的審判,以勸戒世人預修功德來避免地獄之苦。而時至現代,由十王組成的地獄已成為完整的體系,亡魂由第一殿報到,至第十殿發配,中間的八殿各司掌一個大地獄,另設有十六個小地獄;且十王有名有姓,多數為在陽間時為品行高潔,有大功德之人,死後被延攬擔任無私的十王。
◆第一殿 秦廣王
亡魂於一七日行至秦廣王殿,專司人間的夭壽生死。若是行善之人,就能引薦超生;功過相抵者,轉交第十殿轉生人間;惡多善少者,則為解押至第二殿,繼續亡魂的地獄之旅。
◆第二殿 初江王(楚江王)
亡魂於二七日行至初江王殿,據《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所記,殿前有奈何橋,河畔有大樹,樹下有二鬼,分別會剝去亡魂衣服並且懸於樹上。若亡魂罪孽深重,則樹枝會被壓得低垂,兩側的牛頭馬面將會驅趕亡魂至殿中接受審判。而在民間傳說中,初江王姓歷,凡是在陽間有傷人肢體、偷盜、殺生的人,則會在此受苦。
◆第三殿 宋帝王
亡魂於三七日行至宋帝王殿,為治人邪淫罪的冥官。
◆第四殿 五官王
亡魂於四七日行至五官王殿,為治眾生妄語罪之冥官。在《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五官王殿旁設有業秤,用來衡量亡魂的罪業,判為餓鬼罪或畜生罪等。
◆第五殿 閻羅王(閻魔王)
亡魂於五七日行至閻羅(魔)王殿。閻羅王手持功過簿,並以算籌計數,論斷亡魂生前的是非功過。此處設有業鏡,用以映照出亡魂生前行徑,無從狡辯。民間傳說此處另設有望鄉臺,亡魂可以在臺上可以看到家中的情況。而關心完家人後,若亡魂有罪,則會被罰入誅心小地獄,讓獄卒鉤其心,再用鍘刀鍘其身首。

◆第六殿 變成王
亡魂於六七日行至變成王殿,於途中會經過鐵丸所,凡生前作罪多端的人,會在此地受大石捶打七天七夜。至殿前,變成王會依據業秤與業鏡所測定的罪福輕重,作為判斷標準。
◆第七殿 太山王(泰山王)
亡魂於七七日行至太山王殿,此處為決定亡魂要轉生何處的關卡,於太山王的王座前,有通往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等六道之門。但在民間信仰中,認為亡魂仍需經過第八、九、十殿的審判,才能投胎轉世。《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言,亡魂此時仍未投胎,而若陽間親屬願意行善積德,其福報亦可迴向予亡魂。

藏。圖取自ColBase。
◆第八殿 平等王
百日時,亡魂至平等王殿。據經典言,此時亡魂更加惶恐不安,身上也有不少受刑後的傷痕。此時,若陽間的親屬持續行善積德,將功德福報迴向亡魂,或許可以為亡魂換來一絲生機,重新投胎。
◆第九殿 都市王
週年時,亡魂會至都市王處,除了再次接受審判,都市王也會為亡魂說《法華經》,以喚起亡魂的向善之心。但在民間傳說中,第九殿都市王卻嫉惡如仇,掌阿鼻地獄,凡大奸大惡人,在人間殺人放火,先在殿上受炮烙之刑,再發放至無間地獄。
◆第十殿 五道轉輪王
千日內,亡魂會至五道輪轉王處。此時距亡魂死亡已三年,於此地接受最後的審判,方可轉世投胎。而在轉生之前,亡魂需至孟婆亭喝下醧忘湯(俗稱孟婆湯),忘記前生一切事,才能至轉輪臺上投生。
十王的體系,建構出一套完整的陰間倫理秩序:不僅審判生前行為,也牽引生者行善積德,形成一套死生交織的宗教控制體系。

恐懼具現化的〈地獄草紙〉
同為佛教信仰圈的日本,在平安時代流行了一波崇尚極樂世界的信仰風氣,無論是皇室還是一般市民,都期待著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然而,相對於「往生極樂」的信仰,同樣也出現了一系列關於地獄的作品。平安時代《往生集要》雖然是一部宣揚淨土的著作,但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卻是書中對於地獄的描繪:死後世界存在著八大地獄,且八大地獄中,又有十六個小地獄。這樣的文字,與中國十王信仰中相合。而每個地獄都詳細地描繪亡魂在此所受種種酷刑,更是讓人望而生畏。
有文字版的地獄,也有圖像版的地獄,地獄細節更是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名為「地獄草紙」的繪卷作品現存有四本,分別為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藏本、舊益田家本甲卷及舊益田家本乙卷。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本表現了四個地獄:髮火流、火末蟲、雲火霧及雨炎火石,都是八大地獄中「第四叫喚地獄」中的十六個小地獄。亡魂在此受火燒之刑,承受高熱之苦,痛苦難耐又無法離去,只能「號啼吼喚,呼嗟大哭」。每段畫面前,都附有一段經文說明亡魂為何遭受酷刑。〈地獄草紙〉不僅是宗教繪畫,更是一種視覺說教手段。透過煉火與慘叫的圖像細節,它強化了「因果可見」的觀念,也讓倫理壓力具象化、內化成信仰日常。

學者們認為〈地獄草紙〉是由第77任天皇後白河天皇(1127-1192)下令製作,後白河天皇在位後三年即禪讓,但並非完全下放權力,而是在出家後持續操控朝政,長達五位天皇的任期。他在位及攝政期間,經歷了源氏、平氏兩大家族的爭鬥,而在晚年時表達自己對於《往生集要》的高度興趣。後白河天皇對於〈地獄草紙〉的興趣,可能源於自身在現實中的種種不安與痛苦,因此更強烈地追求死後的淨土世界。
小結
無論是地藏誓願、十王審判,或〈地獄草紙〉的殘酷圖像,我們最終看到的,並不是一場對亡魂的無盡懲罰,而是一種行善與救贖的倫理系統。在佛教觀點中,地獄的存在並非為了恐嚇,而是揭示因果律的必然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地獄不是終點,而是一種教化:勸人為善、為己積福,也是對生者良知的召喚。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星雲大師〈《地藏經》中的地獄管理法〉,《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28期,2020年,頁2-21。
呂宗麟〈試論中國傳統社會幽冥說〉,《嶺東通識教育學刊》第5卷第1期,2013年2月,頁67-82。
簡佩琦〈地獄傳說─敦煌「披帽地藏」之文本與圖像〉,《典藏古美術》第389期,2025年2月,頁34-43。
鄺志康〈殘酷悽慘的《地獄草紙》─從日本地獄繪畫觀地獄思想(二)〉。(2025/7/24查閱)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CBETA Online。(2025/7/24查閱)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5期〈地獄放大鏡──地藏菩薩、十王審判體系與〈地獄草紙〉〉,作者:李思潔。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