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Taipei Dangdai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精選畫廊掃描

「Taipei Dangdai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精選畫廊掃描

2025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匯集53間藝廊,以三大主題展區呈現。「當代網域」(Galleries)聚焦國際與台灣畫廊成熟多元的藝術樣貌;「新生維度」(Edge)則持續聚焦年輕藝術家與實驗性創作;全新推出的「藝韻匠心」(Embody)則深入探索物件、材質與技藝的交會,呈現藝術、設計與工藝在亞洲當代文化中的獨特價值。為激勵新銳,本屆台北當代更首度啟動「新生維度藝術家獎」。展會期間,典藏團隊將持續從現場為您帶來本屆台北當代的亮點作品、藝術家焦點與現場精華。

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以下簡稱台北當代)於今日(5月8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盛大揭開序幕,迎來VIP預展,並將於5月9日至1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本屆台北當代由瑞銀集團(UBS)連續第六年擔任首席合作夥伴,致力於促進臺灣與國際藝術界的深度交流,展現亞洲藝術的多元面貌。

2025台北當代VIP預展現場。(本刊資料室)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年也再次蒞臨開幕。他表示,藝術博覽會讓臺北成為國際藝術交流樞紐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年臺北市政府也特別贊助聚焦潛力藝術家的「Taipei Node節點台北」計畫,未來臺北市也將持續支持藝術博覽會的發生。瑞銀臺灣區負責人蘇韋毓(Henry Su)則表示,藝術博覽會的核心不只是藝術交易,而是一個激發靈感、發揮創意的平台,讓藝術愛好者共聚一堂。因此期待能持續促進臺灣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以及讓世界看到臺灣豐富的創意能量。

台北當代共同創辦人暨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除了感謝各個贊助單位的支持,也再次表達台北當代一直以來的目標,便是藉此展現臺灣藝術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並為臺灣藝術界與國際提供更多跨文化的深度交流機會。

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進一步介紹今年展會。本屆展會匯集53間藝廊,以三大主題展區呈現。「當代網域」(Galleries)聚焦國際與台灣畫廊成熟多元的藝術樣貌;「新生維度」(Edge)則持續聚焦年輕藝術家與實驗性創作;全新推出的「藝韻匠心」(Embody)則深入探索物件、材質與技藝的交會,呈現藝術、設計與工藝在亞洲當代文化中的獨特價值。為激勵新銳,本屆台北當代首度啟動「新生維度藝術家獎」,獎掖在「新生維度」展區中表現最具潛力的藝術新星,頒獎典禮將於明日(5月9日)下午舉行。

公眾項目「思想串流論壇」以「緣線交織」為題,延續日前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四月講座的熱度,展期間將有多場精彩對談,探討亞洲雙年展、數位藝術及藝術與工藝設計的關係等跨文化連結議題。文化夥伴展區亦集結了台灣重要的私人基金會與機構,共同呈現其豐碩成果。

展會期間,典藏團隊將持續從現場為您帶來本屆台北當代的亮點作品、藝術家焦點與現場精華。

2025台北當代平面圖與19家必看展位。(本刊資料室)

臺灣畫廊

采泥藝術|A04

采泥藝術今年集結四位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霍剛、李光裕、宋曉明與陳承衛,呈現一場跨越世代與媒材的當代藝術對話。高齡93歲的霍剛帶來多件首度曝光的新作,色彩豔麗、富含意趣,展現其持續推進東方幾何抽象語彙的創作力;李光裕則以其代表作《鬥牛劇場》於公共展區獨立展出,與展位內四件雕塑作品呼應,以片狀與鏤空結構營造劇場性張力。宋曉明的繪畫延續其對圖像幻象的批判性思維,陳承衛則以柔和色彩構築「生命之花」系列,回應生命與家庭情感的流動,作品流露靜謐且深層的情感張力。

此外,宋曉明亦於采泥藝術同步舉辦個展《空白敘事》,持續展現其對平面繪畫語言的深度探索。

采泥藝術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耿畫廊/TKG+|C03

耿畫廊與TKG+在本屆以聯合參展的模式與會,不僅展現在脈絡上的連結,也標誌著一種更開放而互補的觀看架構。耿畫廊呈現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蘇孟鴻以及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TKG+則推出吳耿禎、林明弘、邱承宏共計八位藝術家,藉此回應當代藝術跨領域、跨媒介、跨世代的對話趨勢。

蘇笑柏的近作「裊裊系列」以灰色漸層烘托出雲煙氤氳的意象,呈現幽邃的空間想像。而薛保瑕透過鮮明色彩與冷熱抽象的語彙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達到絕妙的平衡,現場展出尺幅宏大的二聯屏《此時此刻》尤能令觀者感受其蓬勃力道。

吳耿禎的「篝火—編織」系列透過反覆交織的格狀構圖層次探索符號與圖像的詩意。而邱承宏的「採光」系列,透過陰刻的樹木構圖凸顯媒材特質與光影交揉的幽微結果。

耿畫廊/TKG+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大象藝術空間館|B01

大象藝術空間館今年第四度參與台北當代,本次以「交錯的版圖:從烏克蘭到全球情勢的藝術對話」為策展主題。在印巴衝突、烏克蘭戰爭、以巴衝突等全球動盪之際,強調當代藝術如何在地理、政治與社會的動盪背景下,轉化為對人類存亡、歷史記憶與和平願景的深刻反思。

此次展覽特別展出八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包含國際知名藝術家Antoni TÀPIES、Richard SERRA、David REIMONDO、Maartje BLANS,以及亞洲藝術家井上有一、秦冲、何理互動與黃贊倫。其中秦冲以燒灼紙張烏克蘭地圖象徵戰爭創痕,井上有一的書法作品探討生命與命運的流動;David REIMONDO與Antoni TAPIES通過物質語言反映戰爭與時間的聯繫。Richard SERRA的作品強調力量與空間的極致對抗,Maartje BLANS則以混合媒材呈現空間空無與線條的無言交織。黃贊倫和科技藝術團隊「何理互動」挑戰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探索科技對未來和平與永續的潛力。

大象藝術空間館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亞洲藝術中心|A06

亞洲藝術中心在本屆台北當代展位呈現以繪畫和雕塑為主體的聯展,足見幾位藝術家在各自不同脈絡上,如何從古典美學中探索和突破、催生出獨具個人風格的創作。楊英風的不鏽鋼雕塑,與其舉世知名的傳奇代表作《鳳凰來儀》概念同源;朱銘「太極系列」也為其標誌性的美學與技藝巔峰;李真則有數件「大氣神遊之『現相篇』」的墨黑雕塑。幾位雕塑家在「輕」與「重」、傳統與現代之間打磨出辯證與詩意。

無獨有偶,這樣多面一體的氣韻在幾位以平面創作為主的藝術家身上也可得見。無論是葉子奇近兩年間的新作《小滿前.花蓮》,董小蕙足見其十年間創作變化的水彩與油畫作品,還是伊誕.巴瓦瓦隆「紋砌刻畫」的近年新作,都脫胎於美學傳統不同線索而進一步創新。前不久剛在畫廊推出個展的英國藝術家Daivd Brian Smith也有作品展呈,魔幻而細膩的筆觸、色調與構圖,一種西方語境下對經典與當代關係的探索。

亞洲藝術中心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DOPENESS ART LAB|A13

DOPENESS ART LAB呈現臺灣藝術家倪嘉隆(Nio Ni)、韓國藝術家金光賢(Kwang Hyun Kim)、英國藝術家D*FACE、喬恩.柏格曼(Jon Burgerman)、菲利克斯.崔德威爾(Felix treadwell),以及現正於畫廊空間舉辦「Play」個展的加拿大藝術家康納・哥特弗里德( Connor Gottfried )等六位藝術家作品。

菲利克斯.崔德威爾一系列以暴龍(Tyrannosaurus rex)為主題的作品;隨著科學研究的持續推進,暴龍的形象也從龐然巨獸演變成靈動的掠食者,從藝術家對此古生物的重新詮釋與描繪,便真切反映出不同時代的想像與美感。

近來在社群引發高度討論的「Play」展覽,是康納·哥特弗里德挪用與解構1980年代經典的電玩遊戲與媒材,打造出揉合數位流動與未來懷舊感的靜態雕塑。在喚醒童年記憶的同時,也驅使觀者重新思考遊戲的本質,以及審視現代生活對科技的高度倚賴,甚至是焦慮與迷失。

DOPENESS ART LAB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谷公館|A10

韋嘉這次用色濃烈的大幅作品,為谷公館的展位帶來氣勢滂薄的氛圍,激昂不凡的筆觸與隨即滴流的顏料,呈現藝術家獨特的抽象語彙。與一旁石孟鑫龍舌蘭的雕塑作品形成對照,呈現彷彿來到夏日海邊,享受耀眼絢爛陽光的假期。簡翊洪作品則是以細膩的筆觸線條,帶有蟬思的空靈構圖,呈現面向內心的幽微情感。張凱鈞與羅智信作品在用色上皆以淺色為底帶著些微螢色光暈,展現情感與慾望的曖昧流動。從展場的設計與選件上,皆可看到谷公館的用心與巧思,為整體展會帶來完整度極高的一角。

谷公館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大未來林舍畫廊|A11

此次參展,大未來林舍匯聚了陳道明、陳界仁、郭維國、賴九岑、劉時棟、吳孟璋、徐華翎、申亮、黃嘉寧、蔡依庭、趙趙及傅寧等藝術家的精選作品,涵蓋繪畫、錄像、影像、雕塑等多種媒材。

展覽聚焦於藝術家們如何將各自獨特的歷史記憶與感知經驗,轉化為當代視覺語彙,開啟觀看與內在感知之間的對話場域。每位藝術家皆以其獨特的風格與技巧,詮釋了他們對生命、時間、文化與社會的深刻觀察。透過這些多元且豐富的作品,觀者將能深入探索藝術家們的內心世界,並感受當代藝術的無限魅力。

大未來林舍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亞紀畫廊|A01

亞紀畫廊多年來致力於推廣臺灣及國際藝術家,本次於A01展位展出主題「天際」,聚焦兩位重要戰後台灣藝術家:陳庭詩《初雷》(1972)以甘蔗板版畫創作,延續他自1965年以《蟄》獲韓國國際版畫雙年展首獎之創作脈絡,運用厚重黑色與留白,展現東方書法般破繭而出的生命力;陳昭宏的《City 7》(1981),創作於旅居紐約時期,畫面前景為放大、布滿水珠的裸露肌膚,與背景雙子星大樓、水塔及藍天白雲形成超現實的張力。

除重量經典之作,現場亦呈現臺灣新生代藝術家令詠、林亦軒之作,後者以混合物件與抽象語彙探索空間自由,《水果獵人》(2023)透過交錯線條與色塊,構築動態的空間感,其個展亦將於葡萄牙里斯本ARCOlisboa藝術博覽會登場。同場亦有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以曖昧光影與人體特寫捕捉抽象線條之作。整體展現出亞紀畫廊長期以來廣而深厚的國際視野與推動力。

亞紀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月臨畫廊|B09

月臨畫廊於B09展位呈現藝術家葉子奇的「獨白」系列,本次共展出六件原畫與三件版畫,其中包含新作《含笑》(2025)。葉子奇長年專注於「靜物」主題,以細膩卵彩筆觸描繪茶花等花卉,透過緩慢的創作步調,記錄日常中易逝的景象與物件,承載對過去的紀念與未來想像。

在畫面中,花朵往往靜置於簡約瓶中,或紋理細膩的木桌上,背景簡淨深邃,強調花瓣層次、葉片脈絡與瓶身冷光,與深色背景形成對比。作品背後也蘊含了藝術家對母親家鄉雲南的情感連結,以及對茶花品種的熱愛與細膩觀察。看似簡約的畫面,不只再現了物之美,亦是暫停了時間,對脆弱、消逝與存在狀態的凝視。

月臨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大河美術|C10

大河美術以「Ephemeral States」,聚焦於不穩定時代中的個體經驗與文化擺盪,展出五位具跨文化背景藝術家的作品。來自Mai Ta游移於過去與當下、個人與集體,引導觀者投射自身經驗;陳康俊則以細膩筆法召喚流行文化記憶; Timothy Bair透過詩意空間布局,省思身體與其自主;王尋揉合科技與傳統,回應未竟歷史;李奕諠則以厚重筆觸與深沈色彩建構其「社會超現實主義」語彙,揭示平凡場景下的情感張力。顯示大河美術對跨文化對話與視覺哲思的長期關注,亦預示其於亞洲與國際市場的策展布局。

展覽也同步於PECKiSH bakery推出主題延伸,串聯城市空間與藝術語境,形塑一場關於過渡、脆弱與重組的流動敘事。

大河美術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國際畫廊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A07

在亞太區坐擁八個空間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以中國當代藝術、東南亞藝術、日韓藝術、西方藝術等各大主題,匯聚近二十位藝術家的豐富陣容。

在中國當代方面,朱金石以厚塗油彩建立起極高辨識度,《山泉 三》即為鮮明的代表,而尺幅較小的「陌上人如玉」系列,亦不減其渾厚的份量。岳敏君的《大海》與《重疊》則分別以彩色和灰階延續他最為經典的笑臉人敘事。

獲得2023年貝內特獎(The Bennett Prize)的中國藝術家鄧世清(Shiqing Deng),在現場展出《時光旋轉》(Turning Clock),埋藏許多藝術史的線索,呈現她對時光推進的觀察與體會。而日本藝術家江上越(Etsu Egami)的《Paul Cézanne》也以抽象線條反映其獨樹一格的人物創作。

在臺灣擁有相當知名度的西班牙藝術家埃德加.普蘭斯(Edgar Plans),在現場展出的《競賽》(The Race)屬於他最為人所知的「動物英雄」(Hero Animals),也是現場觀眾的拍照亮點。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B04

阿爾敏.萊希畫廊1989年於巴黎創立,2019年設點上海,如今在全球擁有八個空間。今年首次參加台北當代,這也是他們繼去年此時與TAO ART合作推出奧利佛.比爾(Oliver Beer)臺灣首次個展以來,循自身步調踏入臺灣藝術市場的重要一步。畫廊兼顧藝術史與當代新銳,此次展位規畫更聚焦其持續關注的核心方向,包含觀念藝術、普普藝術、繪畫與多元性議題在內的廣泛光譜,從美國普普運動代表人物湯姆.維瑟爾曼(Tom Wesselmann)、越南現代繪畫先驅梅忠恕、觀念藝術先鋒約瑟夫.科蘇斯(Joseph Kosuth)、抽象繪畫大師賴瑞.彭斯(Larry Poons)等經典藝術家,到珍妮.布羅辛斯基(Jenny Brosinski)、克萊爾.特伯萊(Claire Tabouret)、肯尼.沙爾夫(Kenny Scharf)等新銳創作者,已不完全為臺灣所陌生的奧利佛.比爾也在其中。畫廊希望藉由跨世代、跨媒介的藝術視野,為進一步深耕臺灣藝術生態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A16

常青畫廊展位展現畫廊全球當代藝術視野的廣度和深度,囊括來自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作品,亮點頻頻。常青畫廊近一年來在中國為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舉辦數次展覽,藝術家叩問自我與他者、空間與身體的近作也在此次藝博會上展出。今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延續其「鏡畫」脈絡的作品令人駐足。已故的委內瑞拉藝術家卡洛斯.克魯茲.迭斯(Carlos Cruz-Diez)的作品,則鋪陳出媒材與色彩感知、藝術與物理學之間的差異維度,之間誘使觀眾移動身體與之互動。此外,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勞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艾哈邁德.馬塔爾(Ahmed Mater)、塞爾斯(Serse)等大師級藝術家在不同媒介間對觀念和美學的建構,都是值得細品的創作。

常青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艾根畫廊(Galerie EIGEN + ART)|A12

德國艾根畫廊(Galerie EIGEN + ART)再度回歸本屆台北當代,帶來旗下多位歐洲重要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呈現其多元而深厚的藝術視野。

展場一大亮點無疑是德國知名概念藝術家歐拉夫・尼可萊(Olaf Nicolai)。曾代表德國館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並多次參加卡塞爾文件展的他,此次不僅親自來台,更為觀眾呈現其大型絲綢裝置新作《為何女人樂於購買觸感良好的織物》。同樣來自德國的繪畫大師尼奧・勞赫(Neo Rauch),艾根則帶來珍貴的紙上與版數作品。

展位中,大衛・許奈爾(David Schnell)的繪畫以獨特的抽象手法解構並重組城市與自然景觀,近期曾於上海余德耀美術館展出。去年即備受推崇,來自南非的年輕藝術家布瑞德・查爾斯・西勒(Brett Charles Seiler),今年艾根也帶來其更多元的主題與媒材創作。

艾根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爍樂畫廊(gdm)|C05

此次參加台北當代,爍樂畫廊(gdm)帶來包括黃麗音、鄧廣燊、艾迪亞.米勒(Adia Millett) 、鄭重賓、張逸斌、吳杉、吳季璁、徐冠宇、 邁克爾.穆勒(Michael Müller)等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畫廊的多元視角。

在展出的藝術家中,越南裔美籍的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亦是焦點。其家族承載的越戰記憶,促使她深入詰問戰爭未見的遺產——特別是美國軍工複合體、監控技術及數位基礎設施的持續影響。艾莉森・阮的作品常以推測性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s)的形式,結合電影、裝置與雕塑,從越南流散族裔的視角,反思媒體科技如何規訓並重塑集體記憶、歷史敘事與文化認同。她目前亦於gdm台北空間舉辦個展「義肢記憶」(Prosthetic Memory)。

爍樂畫廊(gdm)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Art Space 3|A14

來自韓國首爾的Art Space 3延續對資深藝術家的長期關注,於今年台北當代展出韓國藝術家崔相哲,以及首度合作的臺灣藝術家徐永旭之作。展位中透過並置手法,突顯作品在調性、痕跡與身體勞動所留下的質地交會。崔相哲的「無物」系列,將沾滿黑色顏料的鵝卵石於畫布上反覆滾動千次,留下如修行般的痕跡,呈現人為控制與自然秩序之間的流動痕跡。徐永旭則將土化為細膩線條與造形,呈現如同巢穴或是洞等自然有機結構,強調身體性與表現性的雕塑,其參展亦預示Art Space 3拓展臺韓交流的展演策略。

今年八月,藝廊亦將為徐永旭於首爾舉辦個展,進一步實踐韓國與臺灣之間,文化橋樑的重要角色。

Art Space 3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Karsten Greve|B05

1973年創立於德國科隆的Karsten Greve畫廊,如今已擴展至巴黎和瑞士聖莫里茲(St. Moritz),以支持前衛藝術家並促進他們的國際知名度為特色。首次來到臺北,畫廊帶來多位現當代藝術家的跨媒材創作,包括既其創立初期就有合作代理的大師之作,畫廊主Karsten Greve如數家珍地介紹那些「老朋友們的作品」,如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著名的「人物」系列雕塑、莫蘭迪(Giorgio Morandi)經典靜物畫、蘇拉吉(Pierre Soulages)、封塔納(Lucio Fontana)嵌入玻璃的空間繪畫、塞.湯伯利(Cy Twombly)1963年兼顧優雅與狂暴的《繆斯》、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以汽車廢鐵為原材料的晚期代表作,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1954年的一幅無定形人像,指涉的是「原生藝術」(Art Brut)的重要開端。畫廊在當代藝術家身上也持續尋找這樣的原創個性,中國藝術家丁乙融合木刻與壓克力技法的新作、Georgia Russell運用柯根紗(Organza)這種特殊媒材創作的繪畫裝置也都在這次展位中引人矚目。展出作品之間在視覺性、精神性上都形成對話關係,畫廊更為幾乎每位藝術家都帶來企劃出版的畫冊,凸顯對學術性的重視。Karsten Greve以旗下藝術家的前衛性與開創性,作為首度來到臺北遞上的一張亮眼名片。

Karsten Greve畫廊展位一角,牆上為塞.湯伯利(Cy Twombly)作品,雕塑來自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本刊資料室)

澡堂畫廊(SCAI THE BATHHOUSE)|C04

日本澡堂畫廊,是由200年前的公共澡堂改造而成,也是是東京當代日本藝術家最重要的畫廊之一。這次帶來日本藝術家中西夏之的作品,呈現藝術家著名的紫色用色。另一藝術家森万里子的雕塑靈感,來自大自然水滴掉落的微觀現象,也充滿日本的侘寂文化之感。名和晃平則帶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透明的圓形玻璃球排列成鹿頭雕塑,展現高貴典雅的氣質。另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還有曾經在臺灣舉辦過個展的藝術家Tony Oursler,以微型投影機將影像投影在眾多人物、動物的雕塑上,使多元宗教與文化在作品中碰撞、展開全新的對話與意義。

澡堂畫廊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夢工房(YUMEKOUBOU GALLERY)|B03

創立於京都,在香港和巴黎皆設有據點的夢工房(YUMEKOUBOU GALLERY),在今年再度展出知名大阪竹藝世家四代「田邊竹雲齋」(Tanabe Chikuunsai )的「共生」系列,其使用的竹材皆取自於回收材料,從中承載著循環與記憶的概念。而在同場也呈現中島麦(Mugi Nakajima)、西久松友花(Yuka Nishihisamatsu)、石塚大介((Daisuke Isizuka)、小野川直樹(Naoki Onogaw)等日本藝術家。

小野川直樹將折紙的技藝昇華至藝術層面,其著稱的「紙鶴樹」啟發於日本311地震後所萌生的祝禱意念。在日本文化當中,紙鶴象徵「祈願」,而樹木則有「生命力」的指涉,他將兩者結合為猶如盆景的造型,充滿儀式感的創作過程也為作品增添靈性。比指尖還細小的紙鶴化為繁密的樹葉,吸引觀者趨前細賞,以微觀的視角探看自然的宏大。

夢工房於2025台北當代展位風景。(本刊資料室)

2025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四樓(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貴賓預展(憑數位貴賓通行證入場)
2025年5月8日(四)2PM-5PM

預展開幕夜(憑數位貴賓通行證入場)
2025年5月8日(四)5PM-8PM

公眾日
2025年5月9日(五) 11AM-6PM
2025年5月10日(六)11AM-6PM
2025年5月11日(日) 11AM-5:30PM

ARTouch編輯部( 176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