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打造一座面向國際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盛大開館,四大展覽揭幕!

打造一座面向國際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盛大開館,四大展覽揭幕!

新美館以「立基在地、面向國際」為核心使命,這次也同步推出四檔開館展覽,包括「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基進城市」國際主題策畫展、「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新美館年度委製計畫以及「再自然不過的事」親子互動展,每個展覽都將面向各自不同的議題,致力締造一個反思地方性、鼓勵參與和協作的文化新地標。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迎來藝術與文化的新地標——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今日正式開館,上午11點舉行開館典禮,由新北市長侯友宜與新北市美術館董事長劉和然、新北市美術館館長賴香伶一同邀請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內外美術館館長、研究學者、策展人,以及藝術家等出席與會,展現新北市意圖串聯各方、對於文化藝術推廣的高度重視。

新北市長侯友宜率先表示:「新美館坐落於人文薈萃、自然景觀豐富的鶯歌地區,歷經十年籌備,從城市文脈出發,串聯全球藝文網絡,致力於成為一座具備國際視野與在地關懷的『全民美術館』。透過多元展覽、研究計畫與教育推廣,新北市美術館將扮演文化行動者的角色,推動全民學習、藝術參與及社會連結。」

新北市長侯友宜率先表示:「新美館透過多元展覽、研究計畫與教育推廣,新北市美術館將扮演文化行動者的角色,推動全民學習、藝術參與及社會連結。」圖為新北市長侯友宜。新美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亦以中央角度表達高度肯定,她表示:「新北市美術館的成立,不只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國家文化政策實踐的一環。新美館的開館展現出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也象徵文化資源分布更趨均衡。我們期盼這座美術館未來能持續發揮策展能量,扮演文化創新平台,並成為連結在地、放眼全球的文化節點。」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亦以中央角度表達高度肯定,她表示:「新北市美術館的成立,不只是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國家文化政策實踐的一環。」圖為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新美館提供

談及新美館的發展與定位,館長賴香伶表示:「我們秉持『全民美術館』理念,致力打造一座與社會對話、與時代共振、重視多元平權、鼓勵公眾參與,具有反思性與連結力的現當代美術館。開館象徵著我們連結藝術與社會的使命與承諾。期待與各位共同推動這座嶄新的城市美術館,成為共學、共享、共感的基地,以及知識交流的平台。」

新美館以「立基在地、面向國際」為核心使命,這次也同步推出四檔開館展覽,包括「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基進城市」國際主題策畫展、「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新美館年度委製計畫以及「再自然不過的事」親子互動展,每個展覽都將面向各自不同的議題,致力締造一個反思地方性、鼓勵參與和協作的文化新地標。

談及新美館的發展與定位,館長賴香伶表示:「我們秉持『全民美術館』理念,致力打造一座與社會對話、與時代共振、重視多元平權、鼓勵公眾參與,具有反思性與連結力的現當代美術館。圖為館長賴香伶。新美館提供

一、從歷史找到未來:「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

本次「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是彙整了過去新北的藝術脈絡與典藏成果,由策展人白適銘及共同策展人鄒婷,一同開啟歷史與當代的交會對話。本展透過50件橫跨1930年代至今的藝術創作,以「自然/風景/邊界」以及「人文/記憶/城市共同體」兩大子題,來探索新北市的生活記憶、地理經驗與社會景觀,透過對現代至當代美術史發展樣態的多重採樣,梳理城市化經驗中的細節,探索人事物如何在時空交織中產生撞擊與映照,進而形塑生活記憶、地理經驗與社會圖景。

展覽以陳順築的攝影作品《迢迢路》開啟序幕,策展人鄒婷表示,這張照片是新北地區拍攝,陳順築本人曾在思考這件作品的時候認為這張照片是老的新照片、也是新的老照片。而這與鄒婷對這個城市的想像不謀而合。接著「自然/風景/邊界」中,也有臺灣前輩藝術家楊三郎《浪聲》、倪蔣懷《淡水風光》、洪瑞麟《淡水風光》、水墨大師李義弘《石頭物語IV》等經典作品,透過藝術家的獨到的眼光,呈現出新北市面山、面海、又充滿人文歷史的豐富景觀。

陳順築 〈迢迢路〉,1990–2010,新北市美術館典藏。(新美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李義弘 〈石頭物語IV〉,2014,新北市美術館典藏。(新美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另一子題「人文/記憶/城市共同體」則呈現新北市匯聚多元族群、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脈絡與城市共同體的生成過程。吳天章《向無名英雄致敬》以大尺幅的繪畫作品描繪一中槍倒地的人物,回應臺灣二二八歷史的傷痛。攝影師張照堂「歲月容顏系列」、「幽黯微光」、鄭桑溪「九份」透過攝影作品,記錄在不同時空中,藝術家與在此地生活、工作的小人物的生活點滴,同時也點出豐沛的人文景觀。藝術家宜德斯・盧信、Posak Jodian《Lakec渡河》則展現當代原住民圖像與原住民跨性別表演者的曖昧位置。展間最後以吳瑪悧《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作為最後亮點,提醒著大家重視自己生活的土地。

圖為吳天章《向無名英雄致敬》以大尺幅的繪畫作品描繪一中槍倒地的人物,回應臺灣二二八歷史的傷痛。新美館提供
圖為吳瑪悧《重建一立方公分土地需要100年》,作為本展間最後的亮點,提醒著大家重視自己生活的土地。新美館提供

二、全球南方視角下的城市多元性:國際主題展「基進城市」

本次「基進城市」國際主題策畫展匯聚25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由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從全球南方的視角下回看城市的流動性與多元性。新北市位處臺北盆地邊緣,又與首都共同形成大臺北地區,在都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反應出產業興衰、勞動遷徙、經濟貿易景觀及都市空間政治,藉此回應作為城市首座現當代美術館,它如何突破位置/空間的設定,轉化成為更具開放性的創意生成場域的多重可能,開展全新的網絡關係。

展場內第一段聚焦於藍領階級的勞動身體與產業地景。圖為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一)》( 1997),新美館提供

展場內第一段聚焦於藍領階級的勞動身體與產業地景,藝術家吳權倫〈代窯〉展出他到世界各地收藏的陶瓷藝術品,從中可以推敲出背後的全球陶瓷加工鏈。姚睿蘭、引爆火山工程則透過非人視角的實驗手法,重新理解新北市的自然物質與地景。第二段將視角轉向個體生活與城市空間的日常交鋒,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的《堡壘要塞》,在空間裡打造高低錯落的繁複百葉窗迷宮、何采柔《Vera X 日記》則是呈現為了將身體置入不同規格化的空間,所產生的彎曲與皺摺。

從吳權倫〈代窯〉可以推敲出背後的全球陶瓷加工鏈。2025。(新美館提供,攝影:王世邦。)
第二段將視角轉向個體生活與城市空間的日常交鋒,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的《堡壘要塞》,在空間裡打造高低錯落的繁複百葉窗迷宮,新美館提供

第三段展覽試圖從個人走向群體,從孤立走向共生,策展團隊希望透過藝術作品中的參與、協作與共享經驗,重新召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能。你哥影視社將他們的影片《公園》以展覽版本的形式再製,邀請觀眾進入野餐墊成為「公園一景」。伊拉克裔美國藝術家麥克.拉克威茨(Michael Rakowitz)《北方的等候花園》,就是一個融合歷史、記憶與社群參與的藝術計畫,他們與南洋台灣姊妹會合作,邀請外籍配偶參與,種植具有家鄉意象的植物,並結合文化照顧(culture care)的概念,打造一個可供社群使用的療癒空間。

延伸閱讀|地方不再是文化符號,美術館作為世界網絡的節點:專訪新美館「基進城市」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

你哥影視社將他們的影片《公園》以展覽版本的形式再製,邀請觀眾進入野餐墊成為「公園一景」。新美館提供
圖為伊拉克裔美國藝術家麥克.拉克威茨(Michael Rakowitz)《北方的等候花園》。新美館提供

三、地圖再製與新型考古現場:親子互動展「再自然不過的事」

建立涵蓋全年齡層的展覽及推廣計畫,讓全民在美術館中學習、參與、創作,本次「再自然不過的事」在新美館的「探索基地」及「新美聚所」兩個為全民參與而設的共同學習空間展出,首展以親子觀眾為此次目標族群,打造通透無隔間的大型空間藝術裝置,以自然地貌與人造環境的更迭為發想概念,呼應園區豐富的生態環境,同時也邀請民眾加入集體共創的行列。

其中,藝術家郭奕臣展場以物件、陶土重新打造雙北都會區的地景,也可以看到以新美館建築為雛形的雕塑,展現新美館企圖透過周遭環境與自己的關係來自我定位,也是展現新美館作為「全民美術館」的目標。藝術家辛綺《移光盆地》打造童趣的大型考古現場,在紫外線燈所營造的魔幻世界中,重新定義歷史如何被回看。另外,新美聚所未來也將發展駐館計畫,透過邀請及申請制度,持續探索場域並開展更多元的對話空間。

「再自然不過的事」藝術家辛綺展間,攝影-眼福映像工作室。新美館提供
「再自然不過的事」藝術家郭奕臣展間,攝影-眼福映像工作室。新美館提供

四、實現數位創新:「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

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推進數位展覽、智慧導覽與綠色建築策略,打造面向未來的文化場域也是新美館的展覽指標之一。本次「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為藝術團體新店男孩第五號作品,承早期舊作為基礎,與年輕藝術團體XTRUX合作,運用演算法,結合遊戲引擎、沉浸式投影與傳統媒材,構建出介於虛實間的生命景觀。

展覽「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現場。新美館提供

發展平權與永續的「綠博物館」

新美館在發展地方文化論述的同時,也不忘需積極回應當代需求,為提升觀展體驗並減少紙本資源消耗,美術館啟用電子看板系統,包含展覽資訊導引與即時人流統計。無獨有偶,新美館也取得綠建築標章,整合美術館主體建築、新美聚場、新美聚所及戶外園區等區域,發展藝文生態園區,企圖構建「綠博物館」的典範。

此外,考量到觀眾的多元需求與文化平權,館方開發了多語系語音導覽系統,支援繁體中文、英文,讓更多不同年齡、語言與行動條件的觀眾皆能參與藝術,實踐科技與文化平權的整合目標,更回應「社會永續發展」的核心精神,期望在文化推廣的同時,引領城市朝向更友善、開放與永續的未來邁進。

新北市美術館的開館,不僅是一座城市美術館的誕生,更是一項文化遠景的啟動,除展現城市在文化、教育、科技與永續等多元面向的整合實力,透過展覽、教育推廣活動及大廳、廊道、駐館等多元計畫行動與全民同行,開啟跨社群的連結,立基在地、面向國際,打造人人參與、人人共創的城市文化新場域。

未來,新美館也期許自己持續扮演文化行動者的角色,與市民、藝術家及國際社群攜手共創永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賦予城市美學新樣貌,成為兼具專業度與公共性的藝文場域。

未來,新美館也期許自己持續扮演文化行動者的角色,與市民、藝術家及國際社群攜手共創永續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賦予城市美學新樣貌,成為兼具專業度與公共性的藝文場域。攝影:濱田英明。新美館提供
陳思宇(Sih-Yu Chen)( 111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主要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等。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現任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