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藝聞摘要: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公布終身成就獎得主、香港藝術館接手2026威雙香港館、達利劇本藉Google平台生成、維梅爾的最後創作斷代

藝聞摘要: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公布終身成就獎得主、香港藝術館接手2026威雙香港館、達利劇本藉Google平台生成、維梅爾的最後創作斷代

Fortnight Digest 2025.04.01-2025.04.14

典藏Artouch雙週藝聞:2025年4月1日至4月14日。

Donna Haraway與Italo Rota獲頒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

即將在下個月揭幕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 2025)於日前宣布本屆的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為美國哲學家Donna Haraway(b.1944),而義大利建築師暨設計師Italo Rota(1953-2024)則追授頒予特殊終身成就金獅獎,頒獎典禮將於5月10日開幕當日舉辦。從中可探看他們的探索、研究與實踐,扣合本屆策展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旨在探討建築如何借助跨學科合作,適應日益不穩定的生活環境,將其轉變為適宜居住的空間。

雙年展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表示:「Donna Haraway的研究跨越社會科學、人類學、女性主義批評和技術哲學,是當代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聲音之一,在過去的四十年,她以跨學科方法和持續的語言創造力,探索技術演變對人類本質的影響,以及『克蘇魯世』(Chthulucene)如何重塑人類與非人類的邊界。這命名概念取自美國作家H.P. Lovecraft的作品,作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替代術語,強調與其他物種共生共榮的緊迫性。」

卡洛.拉蒂形容Italo Rota為建築先驅,在其構想的世界裡,生命體與廣義自然、科學技術終將共融為有機的一體。Italo Rota師從Franco Albini、Vittorio Gregotti與Gae Aulenti等名家,形塑出兼具詩意與理性的獨特折衷主義,幾十年來為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建築貢獻良多,如:巴黎奧賽博物館的修復與米蘭二十世紀博物館。Italo Rota生平最後一本專著《只有成為自然才能拯救我們》(Only Becoming Nature Will Save Us)即深刻揭示其觀點。卡洛.拉蒂也補充,Italo Rota於2023年底參與本次展會的執行,惜在去年逝世,不過其人生與事業伴侶Margherita Palli的作品將於軍械庫展區呈現以延續未竟的概念。而同樣令人欣慰的還有,義大利文化部於日前通過倫巴第檔案文獻監管局對其作品實施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定。

美國哲學家Donna Haraway(左)與義大利建築師暨設計師Italo Rota(右)分別獲頒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特殊終身成就金獅獎。(圖片取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

香港藝術館接手2026威尼斯雙年展:轉型成藝術家聯展、強調在地參與

香港藝術館(HKMoA)正式確認將主辦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展覽,取代自2013年起負責該項目策劃的M+。這次交接由藝術發展局主導,標誌著展覽方向的重大轉變:將不再由單一藝術家代表,而是邀集多位創作者參與,展覽主題暫定為「Very Hong Kong」。

針對策展更動與機制改變,部分藝術家對香港藝術館的資訊透明度表示疑慮。藝術家陳世樂(阿三)指出:「我們被邀請提交提案,卻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共用展場;主題『Very Hong Kong』也很模糊。」他強調,無論由誰主辦,雙年展的重要性都要求程序的公開與清晰。

不過,2001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首屆策展人、漢雅軒畫廊負責人張頌仁支持該委員會的決定。他認為與M+相比,香港藝術博物館無疑秉持著更根植於香港藝術史的視角。這種視角如何與全球藝術互動,對香港和威尼斯都將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香港藝術館館長莫家詠博士也表示,國際間許多雙年展國家館由團隊策展,香港過往亦有多次集體策展經驗,這有助於兼容不同觀點與創作實踐。展覽評選標準將會包括專業性、原創性、品質、觀眾吸引力與可行性。目前約有150位藝術家提交作品集,評選委員會正在審查,預計將篩選出約50人進入下一輪,邀請他們提出新提案,或提交自2022年以來完成的作品。最終入選者將於7至8月揭曉,展出於威尼斯;另有約20人作品將於2026年3月在香港藝術館展出。

香港藝術館(HKMOA)正式確認將主辦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館展覽,取代自2013年起負責該項目策劃的M+。©香港藝術館

達利前衛劇本藉Google影片平台生成問世

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於1937年與與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合作創作的劇本《長頸鹿騎在馬背上的沙拉》(Giraffes on Horseback Salad),在時隔多年後,由達利博物館與Goodby Silverstein & Partners運用Google最新發布的生成式影片平台Veo 2製作生成預告片

該劇本原由米高梅電影公司為馬克斯兄弟拍攝,但因當時的電影公司主管認為過於前衛且不著邊際而夭折。劇情描述一位男子與以夢維生的女子之浪漫邂逅,她將他攝入一個富麗而渾沌無邊的宇宙,兩者的世界交疊,衝突隨之而生,想像成為了毀滅的開端。

Veo 2展現了人工智慧對現實世界的掌握有長足的進步、更細膩的人物動作和表情,以及合乎物理與人體工學的腳色刻畫,大幅減低了畫蛇添足的「人工智慧幻覺」。達利博物館指出,如果達利依然在世,他必然樂於使用先進技術來延續其藝術精神。Goodby Silverstein & Partners將這部影片視為達利藝術的「復甦」,而非單純的仿效。然而,目前釋出的一分鐘片段呈現了節奏緩慢的極飽和影像,並配有「達利原音」旁白,卻不見馬克斯兄弟的招牌幽默。

《長頸鹿騎在馬背上的沙拉》(Giraffes on Horseback Salad)畫面艷麗炫目。(圖片取自預告片截圖)

維梅爾的最後一筆,一層17世紀灰塵揭露名畫故事

《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是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的一幅作品,儘管這幅畫作在歷史上曾長期被質疑真偽,自1993年起進行的一系列技術檢查終於證實了它的真實性。它被認為創作於1670年左右,目前由美國收藏家湯瑪斯・卡普蘭(Thomas Kaplan)收藏,屬於紐約的萊頓收藏館(The Leiden Collection),也是目前唯一一幅由私人擁有的維梅爾畫作。

畫作曾於2004年出現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引起高度關注。當時卡普蘭雖未得標,但在2008年從得標者、賭場大亨史提夫・溫(Steve Wynn)手中購入,並一併收購了一幅林布蘭的自畫像。

近期,卡普蘭委託修復師大衛・布爾(David Bull)進行修復作業,並明確要求避免過度干預:「我要看到的是藝術家,而不是修復師。」修復過程中,專家意外發現畫層之間夾雜來自17世紀德爾夫特陶瓷工業的長石微粒,這些灰塵證據顯示維梅爾創作此畫後曾中斷多年,並於1675年即他過世的前一年重新動筆,添加了畫中女子身上的黃色披肩。

這一發現不僅幫助確定了創作時間,也使得這幅畫有可能是維梅爾最後的作品。畫作也經過重新裝裱,捨棄拍賣時華麗的金框,換上更符合其沉靜氣質的黑檀木框。此畫目前展出於阿姆斯特丹 H’ART 美術館「從林布蘭到維梅爾」特展中,是展覽的壓軸作品之一。展覽將於秋季巡迴至佛州的諾頓美術館。此外,卡普蘭的另一件珍藏——林布蘭的紙上作品《幼獅休憩》(1638–42)也正在展出,並預計於明年釋出拍賣,有望成為拍賣史上最昂貴的紙上作品之一。

約翰內斯.維米爾 (Johannes Vermeer),《坐在維金納琴前的年輕女子》(Young Woman Seated at a Virginal),約 1672-75。(©The Leiden Collection)
ARTouch編輯部( 174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